谈谈中国的山水、水土文化
2017-07-26 09:35 来源:忠言慧语 编辑:矿材网


 一、水文化


 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是“上善若水”。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无色无味,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无所滞,它以百态存于自然界,于自然无所违也。


微信图片_20170726093956.jpg


 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微信图片_20170726094001.jpg


 水是天物,落到地面以后,或滋润地表、滋养万物,或形成泾流,汇聚江海,或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


微信图片_20170726094004.jpg


 水文化的真实内涵在于水的可塑性。“水本无形,形自盛器;水本无色,色生倒影;水本无声,声自落差”。那么,水文化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微信图片_20170726094007.jpg


 海洋水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江河水文化:不聚小流,无以成江河; 湖泊水文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瀑布水文化:气势来自于地貌的落差; 溪潭水文化:为荒凉山谷带来生机和美丽 ;泉水文化:问溪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泉水来。洪水文化:发怒和咆哮,只为了把大自然塑造的更美。地下水文化:无声无息,无影无踪,雕塑的是地下溶洞的瑰丽世界,表现的是“泉水无声惜细流”的高尚境界。


 二、山文化


 上面,我们谈了水的文化,接下来我们再谈山的文化。中国目前已经进入游戏和休闲时代,山作为旅游和休闲的重要场所,其文化内涵将起到重要意义,社会学家于光远说:"旅游(休闲)是一个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 瑞典哲学家皮普尔说:"休闲是一种文化基础"。休闲学者马惠娣说:休闲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所以,这里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山的文化内涵。


 信手翻阅一下中国的文化艺术书籍,或回眸一下中华历史长廊,你会发现,中国的文化历来与山有着不解之缘。中国古人对于山有着近乎宗教一般的崇拜与敬畏,历代帝王都有登山封禅和祭祀山帝的传统。


 山岳文化:春秋之前,朝廷把掌管大山的官吏称为"岳",因此,山又称岳。早期只有东西南北"四岳",因为在中国文化的词汇中有行、五谷、五音、五味之说,又添加了中岳嵩山,始有五岳之说。


微信图片_20170726094011.jpg


 佛道文化:中国的山岳多因是道教、佛教的发祥、壮大之地而声誉鹊起,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五岳是中国道教孕育传播的地方,九华山、普陀山、峨眉山与五台山列为四大佛教圣地。


微信图片_20170726094015.jpg


 神话传说:中国古代众多的神话传说都发生在名山大川之中,像神农尝百草,愚公移山,孙悟空与花果山、五台山等,《西游记》、《聊斋志异》提到的魑魅魍魉的出没藏身之地则不是山洞就是山头。


微信图片_20170726094018.jpg


 武术文化:武当山、嵩山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林文化有着深厚渊源。


微信图片_20170726094021.jpg


 山居文化: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山居秋暝》对山中美景一咏三叹,唯美之至;黄公望晚年隐居富春山,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后人誉为画中之兰亭。白居易筑草堂于北香炉峰,其《庐山草堂记》开头便是:“匡庐奇秀,甲天下山”为庐山奠定了很高的声望。


微信图片_20170726094024.jpg


 建筑文化:"背山面水"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学上的人居经典,而且是今天的房地产商宣传中最响亮的招牌之一。


 红色文化:稍作留意,你会发现毛泽东的诗词中出现"山"字不下数十次,有井冈山、黄洋界(西江月《井岗山》)、武夷山(如梦令《元旦》)、岷山、乌蒙山(七律《长征》)、六盘山(清平乐《六盘山》)、昆仑山(念奴娇《昆仑》)、钟山、龟山、蛇山、巫山、韶山等。


 三、山水文化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的巍峨,水的灵动,让仁者赏心,让智者悦目。山水与文化之间,有着天然的不解之缘。没有山水的养育,文化便缺少了根基与源泉,没有文化的滋润,山水便缺少了精神和韵味。山水与文人相得益彰,相应生辉,让我们走进山水,品读其中蕴涵的丰富文化。


微信图片_20170726094028.jpg


 青山绿水之间常常蕴含着悠悠的诗意,尤其是在唐代这样一个物质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文苑诗林名家辈出,群芳斗艳。山水诗和边塞诗犹如拨地而起的两座山峦,并峙着直冲云霄。


微信图片_20170726094031.jpg


 在幽幽山水间,孟浩然高唱着:“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向我们走来;在繁花绿柳间,李白身着长袍高喊着“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向我们走来;杜甫低垂着双眼轻叹着“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夜黄莺空好音。”向我们蹒跚而来;在静谧的天空下,陶渊明轻诉着“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向我们踱步而来;在温暖柔和的春风中白居易高唱着“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向我们走来;伴着“千里莺蹄绿映红,水村山郭洒旗风”的歌声,杜牧向我们走来。


微信图片_20170726094001.jpg


 江南的烟雨迷蒙让人神往,边塞的大漠长河更让人留恋。在旷野之中,王维高唱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向我们走来;在峰火连天之时,王昌龄大喊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向我们走来;岑参在漫天白雪中高呼“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向我们踱步而来;千里黄云下,高适大吼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向我们走来。


微信图片_20170726094037.jpg


 诗化的山水,动人的乐章,带着我们进入美不胜收的文化境界。而古今中外的很多文人都钟情于山水,是因为山水也是有品格的。江河奔流不息,溪流清澈宜人,北国山川莽莽,江南山水灵秀等等,让我们一起去解读山水的精神。一卷波澜壮阔的画卷,一幅苍劲有力的字笔,一群扬彩撒墨的开拓者,印衬了五千年的华夏精神。


微信图片_20170726094040.jpg


 高傲稳挺的山静置着,潺潺轻柔的水流淌着,一动一静,一刚一柔,彼此侵入,又各自分离,统摄着各自不同的精神圣地。


 四、土文化


 在地球的表面,由于风吹日晒、冰劈水蚀、植物风化等作用,地球表面坚硬的岩石会被风化剥蚀,形成砾石、沙子、土和泥巴,这些风化物被风和水筛选,形成戈壁、沙漠、土地和沼泽。 我们知道,戈壁和沙漠环境极其恶劣,是人类生存的禁区,沼泽同样不适合人类的生存,只有土地是人类和所有生灵生存的空间场所,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典型的土文化。


 由于母岩的不同,气候环境的不同和地理位置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土壤环境。


微信图片_20170726094044.jpg


 在我国东北地区,由于多为花岗岩地区,植被茂盛,水量丰富,沼泽发育,但由于气候寒冷,多处于还原环境,所以,以黑土地为主。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黑土地文化。


 在祖国的华北和山陕地区,由于西北地区强烈的风化作用和干旱的气候环境,形成了黄土高原和黄土平原,塑造了华夏民族,进而形成了黄土文化。


微信图片_20170726094047.jpg


 同样,由于相同的原因,在我国的新疆、内蒙、青海和甘肃等地形成了沙漠和戈壁,形成了沙漠地区特有的文化。而在我国的南方,由于花岗岩地区植被茂盛,气候炎热,氧化程度高,多形成红土地,透水性差,成为种植水稻的最佳之地,并形成了又一种特色文化。


微信图片_20170726094050.jpg


 而在我国的西南地区,由于主要是石灰岩地区,加之石灰岩溶于水,多有溶洞或地下暗河存在,地表严重缺水,成为“石漠”。人类在石漠中顽强生存,形成了典型的文化。


 五、水土文化


 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在文化方面却是“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地质和物产等因素的影响,生活环境不一样,生活习惯也不一样,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就连语言也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形成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特点。


微信图片_20170726094053.jpg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微信图片_20170726094057.jpg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微信图片_20170726094100.jpg

上一篇:解读石头的语言——岩石的性格

下一篇:地质文化: 乡土文化的地学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