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亿市场空间待拓展!储能产业四大趋势看这里
2021-08-06 09:30 来源:储能头条 编辑:矿材网

 储能产业蒸蒸日上,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电池储能产业发展联盟推出的《碳中和愿景下储能产业发展白皮书》,也点出了制约储能产业发展的几个关键点。


储能产业四大趋势


 报告认为,未来储能产业有四大趋势。


 趋势一:锂电储能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


 随着新基建、电气化进、能源结构转型和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锂电储能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报告预计到2025年,我国锂电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50GW,市场空间约2000亿元。预计到2035年,达到600GW,市场空间约2万亿元。


趋势一:锂电储能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


 趋势二:长寿命高安全性磷酸铁锂电池是未来主流路线,特别是循环寿命≧6000次的长寿命磷酸铁锂电池。


长寿命高安全性磷酸铁锂电池是未来主流路线



 趋势三:锂电储能系统成本快速下降,推动大规模应用。锂电储能技术不断革新,促进成本下降,从2010年到2019年,成本下降了85%。受益于锂电池成本下降,锂电储能系统成本降至1.5元/Wh以下,个别企业降到1元/Wh左右,一些商业用途变得经济可行。


锂电储能系统成本快速下降


 趋势四:车网融合移动储能未来空间巨大。到2035年,全国电动汽车保有量有望达到1亿辆,动力电池保有容量超过6000GWh,2050年左右,全国电动汽车保有量有望达到3亿辆,动力电池保有容量约20000GWh(200亿度电,相当于目前全国1天的用电量)。


车网融合移动储能未来空间巨大


 报告认为,若能够实现在储能领域充分融合调度,完全有能力与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形成供需协同,对我国实现能源革命和碳中和形成有力支撑。


产业政策支持和技术成熟程度仍旧不够


 报告认为,储能产业的发展战略和路线图不清晰,目前发展储能尚未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尤其是在能源转型和能源革命背景下,对实现储能的战略意义、战略规划和技术路线图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和认识。


 目前政策实施以被动应对为主,尚未形成有效的协同机制。虽然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与储能有关的政策措施,但目前储能还没有被真正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产业引起足够重视,管理部门和电力系统都没有形成有效的协同发展机制。


 储能系统自身不产生电能,需要依附于发电站或电网运行,本质上储能产业发展需要配合电力、光伏与电动汽车等诸多产业,融合能源和交通领域。因为,只有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不断完善,才能在整个能源系统形成跨界融合互动的协同效应,催生出台真正能够推动储能产业爆发的政策机制。


 在技术与应用层面,除了抽水蓄能外,其他类型的储能技术仍处于应用示范阶段和大规模应用起步阶段。首先,面对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以及不断涌现的新场景新挑战,需要基于不同技术路线持续开发大容量、低成本、长寿命、高效率、高可靠性与高安全性的先进适用技术。其次是储能项目运营管理不完善,目前很多储能项目运营管理和优化调度有待提升。第三是电化学储能系统安全性存在隐患。


商业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和增强


 成本一直是制约储能实现商业化和规模化发展的痛点,目前储能项目盈利性不足,还需进一步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但是报告认为,企业可以先在成本效益分摊难题和商业模式上进行多重探索。


 报告认为,由于发电、输电、配电和用电均能从储能的应用中受益,而且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各方收益的差异很大,给储能项目的成本效益核算与分摊带来困难,按效果付费的买单机制尚未形成。这导致储能领域的商业模式没有体现储能的多元价值。


 一方面,对储能电站的价值评价不全面,一些效益无法量化,无法充分反映储能电站实际价值。另一方面,在用户侧,储能收益方式单一,盈利很大程度上以来峰谷价差不稳定,在电网侧,储能投资和回收机制不清晰,成本无法通过有效的机制进行疏导,限制了电网储能的进一步发展,在电源侧,有利于储能发挥技术优势的电力市场机制尚未完善。


 报告认为,解决这一难题,首先是完善适用于储能的市场机制和交易规则,其次是要全面评估锂电储能多元价值,推动商业模式创新。


 从全局的角度衡量储能的价值,同时明确储能系统的成本分摊和利益分配机制:储能系统可以存在于“发输变配用”任一环节,同时其投资主体可能涉及发电商、电网公司、用户端以及第三方独立储能企业等多元主体,需要从全局的角度来看待储能系统的成本分摊和利益分配,秉持“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建立发电、电网、用户共同承担的合理的市场化价格机制。


 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报告提出如下建议:


 促进储能领域跨行业的信息共享与业务交融,培育应急备电、数据中心、虚拟电厂、能源合约、共享储能等新型商业模式。搭建储能系统的价值流转体系,支持储能资源、设备、服务、应用的资本化、证券化,为基于“互联网+”多种形式的商业模式创新提供平台,鼓励发展灵活多样的投融资手段和利益共享等新型商业模式。

上一篇:需求回暖成本上移 水泥价格料呈上涨态势

下一篇:黑龙江采取多项措施加快释放煤炭优质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