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东北煤炭企业,一度是共和国长子手中的掌上明珠,多年来开采消耗逐渐走向资源枯竭,也影响到许多城市的面貌、人口的变化以及资本的流动。以前与东北煤炭企业的合作基本上集中在几个省属大煤炭集团,彼时也都是AA+或AA+以上的外部评级,但最终与东北煤炭企业的合作却没有幸免,在上一轮周期下行中都陷入了困境,而这些煤炭企业最终还是面临着资源枯竭、产能过剩等问题。
在辽宁省,省属煤炭企业中,主要的煤炭企业有沈阳煤业、铁法煤业、抚顺矿业、阜新矿业等,后来虽然整合成为一家辽宁省能源控股企业,但也基本没有变。省外资源枯竭,省外项目接踵而至,其它多元化投资的收益尚不多,而省外项目再出问题,也会一时难以找到补回来。
首先回顾一下这些辉煌的历史:
抚顺矿业:1901年,抚顺市西露天矿开始开采,1914年转为露天开采。矿坑长6.6公里,宽2.2公里,矿坑总面积约13.2平方公里,煤层厚、煤质优良,长期居亚洲首露天煤矿之首。其煤炭资源在民国和伪满时期长期被日本掠夺;解放后,复产的西露天矿迅速成为支撑新中国重工业发展的基石,也让抚顺继续当了几十年的“中国煤都”煤资源。直到上世纪末,该矿逐渐枯竭,现已成为当地著名的景点。而且抚矿集团的煤炭产量逐年减少,到目前也已达到每年三四百万吨的原煤量,公司也正在转型开发和深加工油页岩,算是将露天矿的非煤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阜新矿业:1913年,阜新市海州露天矿资源被发现,解放前经历了小规模民间开发,日本侵略者劫掠,解放后于1951年开始扩建,1953年正式投入生产,作为新中国“一五”时期建成的第一座大型机械化、电煤化露天矿,在此期间,实现了能源供应的长治久安。到世纪初资源趋于枯竭,2005年闭坑后还被改造成著名的国家矿山公园。阜矿集团作为资源接续项目,2000年后,在内蒙锡林郭勒盟开发了白音华煤矿,并将其命名为“海州露天矿”,成为历史的延续。白音华规划年产量2400万吨,目前已陆续投产1000万吨,未来应该也能支撑起再造阜矿的潜力。
铁法煤业:1956年,新中国地勘队在铁岭、法库等地发现了大量的长焰煤资源,1958年,铁法矿务局即成立。铁法是本省煤炭资源的后起之秀,它弥补了抚顺、阜新等矿企业枯竭后留下的产量缺口,1980年以后,在省内的产量占比逐年增加,逐渐成为辽宁省内煤炭产销的主力。由于前人资源枯竭的先例,企业也在内蒙等地提前布局,积极布局接续资源,仅此一处“吉林郭勒二号”露天煤矿,矿区面积就达49.83平方公里,采矿证载1800万吨,矿藏资源总量为17.7亿吨。
沈阳煤业:1958年,沈阳矿务局在矿区原矿整合的基础上成立,后来将附近的本溪矿务局合并,不断发展壮大。从2000年起,企业逐渐将资源版图扩展到黑龙江、内蒙、山西等地,整体形成了一千多万吨的产能,同时还收购了上市公司红阳能源,并将焦煤资产装入了焦煤资产,使之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
2015煤炭行业整体下滑,对于尚未违约的大型省属国企,金融机构普遍还抱有几分信心,但突然之间,公司“壮士断腕”的力度空前,直接把山西两个矿矿都列入了关停计划,并被当地政府等部门的一刀砍掉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两个矿开采成本太高,企业觉得不能计算,而关停并符合去产能的方向,也许有一定的政策红利,最终选择走这条路吧。
百年不遇的资源枯竭所带来的工业“锈带”或许能不能重新焕发光彩,但肯定不会妨碍人们怀念那些充满劳动者激情的遥远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