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力,信息化正在重新塑造世界。有专家说,谁掌握了信息化,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谁轻视互联网,谁就会被时代远远甩在后头。
“十三五”以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以信息化作为新时代地质调查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按照地质云、大数据、智能化“三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地质调查信息化工作方面取得了以“地质云”为核心的一批重要成果,创建了高效安全的“地质云”平台。
5月26日,中国地调局宣布“地质云3.0”正式上线服务。此次发布的“地质云3.0”都有什么新功能,呈现了哪些亮点?202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信息化工作会议给出了答案。
迭代升级 多项功能
“地质云”平台是中国地调局研发的国家地球科学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通过数据资源整合和信息系统集成,全面提升地质调查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共享与服务能力,及时、有效地满足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公众等各类用户对地质信息的多元需求。
自2016年以来,中国地调局持续推进信息化与地质调查业务深度融合,“地质云”平台不断升级完善。2017年11月,“地质云1.0”上线,实现了地质调查数据共享破冰,构建了国家地质信息共享服务新模式。2018年10月,“地质云2.0”上线,新上线地质云手机版,基于空间位置实现了周边地质信息随时随地智能获取。2021年5月,“地质云3.0”上线服务。随着“地质云”平台从“1.0”到“3.0”的迭代升级,信息化建设作为新时代地质调查事业转型升级的两大引擎之一,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202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信息化工作会上公布了“地质云3.0”五大亮点:一是基本建成地球科学“一张图”大数据体系,为全社会提供权威科学的地球科学数据信息服务。二是基本建成地质调查“在线化”工作体系,实现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再造,显著提升工作效能。上线“云+端”地质调查在线化系统,实现数据采集、传输、处理与分析全过程信息化,实现云端信息、知识、工具的协同共享,野外地质调查工作效率提高1倍以上。三是成功开发了一批重要专业应用系统,极大提升了对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的认识、评估与管理能力。四是开发八大系列权威地质信息产品,提升对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社会需求的精准服务水平。五是建成安全高效的基础平台和开发应用生态,带动地质调查全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
全面服务 创新发展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发展中前进的,只有拥抱新生事物,和新生事物一起成长,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地质云3.0”在总结以往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信息化新技术,得以不断创新与发展,以更加完美的姿态展现给世人。
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高振记表示,与“地质云2.0”相比,“地质云3.0”信息化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地质云3.0”在“地质云2.0”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地质和自然资源数据,基本建成了地球科学“一张图”大数据体系,包括基础地质、能源矿产、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湿地资源、海洋地质、地下空间等11大类、98个核心数据库以及2717个要素图层,数据范围涉及地上与地下、陆地与海洋,精度从1∶1200万到1∶1万,数据量达7个PB。据初步统计,“地质云3.0”数据总量比“地质云2.0”增加约30%,提供了一批可分析计算要素数据,面向社会开放了一批数据服务接口,为全社会提供了权威科学的地球科学数据信息服务。
高振记表示,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地质云3.0”开展了地质调查智能化应用示范,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智能地质调查空间和数字地质调查技术储备基础上,基于地质云平台开发了“云+端”地质调查在线化系统,实现了野外调查数据数字化采集、实时传输、云端分析和及时服务,大大提高了地质调查效率。该平台还开展了智能调查、智能管理、智能搜索、智能识别等智能化示范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新型地质调查模式正式起航。
此外,“地质云3.0”不仅实现了中国地调局43个单位数据共享和系统整合,同时拓展了13个省级/行业节点,形成了行业辐射能力。通过搭建“地质云”,逐步构建了我国地质行业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推动了地质行业数据共享服务能力和信息化建设水平,引领地质调查行业数字化转型。
操作便捷 实用性强
“地质云”平台在实践中有哪些比较便捷的操作,对地质工作者又有怎样的要求?会上,专家们根据使用情况,现场分享了经验。
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高级工程师唐振表示,“地质云”平台有效提高了地质填图的信息化水平。采用在线化、智能化填图新模式,在传统填图流程基础上,将在线化和人工智能全程融入其中,起到助力地质填图高效率、高质量发展,引领基础地质科学创新的作用。
他表示,云工作空间为预研究和野外调查提供了配套的软、硬件支撑以及各类地质知识服务;AI环境则通过填图团队提供的关键地质知识以及地、物、化、遥数据,为填图团队构建工作区地质图预测模型,辅助指导填图工作。
最后形成的填图成果,一方面解决了工作区存在的关键地质问题,另一方面把新的成果数据汇聚到云空间中形成新的服务资源。云空间的数据就像滚雪球一样,在项目开始时给出大量的数据资源,到项目结束时获得更多和更新的数据资源,这样通过一轮一轮的地质调查工作,云空间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大,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唐振还谈了自己的应用体会。他表示,智能化填图具有对地、物、化、遥大数据的综合处理能力强、纠错能力快的特点,有助于提升对客观地质规律的认识。同时,人工智能也对填图人员的地质认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形象地说,传统的地质填图只需要做好一名会填图的运动员,而智能化填图则要求地质人员不但要有教练的能力,还要做好裁判员。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王涛作了题为“岩浆岩数据库建设与数据驱动研究范式应用”的报告。他表示,研究团队在多年的工作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中国及邻区主要靠山带的岩浆岩数据库,开展了数字化编图及综合研究等工作;在岩浆演化规律、亚洲大陆拼合过程、地球深部物质探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展示了“数据+编图+研究”研究范式的初步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已产生重要影响,并通过“地质云3.0”等平台提供服务。
同时,“地质云3.0”平台也为各方工作开展带来了方便。会上,河北省承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刘东达为大家介绍了承德市基于“地质云”平台,如何利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系统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他表示,“地质云”平台上有大量的数据,不仅操作方便,还能实现本地上传、软件共享,节约了大量成本。同时,该平台还提供了丰富的在线评价工具与评价分析“一张图”功能,可实现在线与离线评价、成果统计和下载等操作。
他建议,要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形成更多用户的双评价生态链,进一步完善水、土、生态、环境、灾害等关键资源环境要素的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功能,研发统一的信息服务系统,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的监督实施。
最后,会议提出,下一步,中国地调局将进一步聚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全面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部署,大力推进地质调查工作流程的信息化再造与研究范式变革,提升对地球系统的认知水平和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全社会的权威信息供给和智慧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