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地质勘查成果,这些亮点值得关注
2021-05-20 10:56 来源:中国矿业报 编辑:矿材网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5月13日发布《2020年全国地质勘查成果通报》(以下简称《通报》),从地质勘查投入、地质勘查主要进展两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其中不乏值得业内和社会关注的亮点。


 地质勘查投入继续下行,地质科技投入不减反增


 根据《通报》,2020年全国地质勘查投入资金161.61亿元(所有勘查投入数据不包括石油、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等矿产勘查投入),同比减少6.1%,延续了近年来的下行趋势。受疫情影响,与2019年相比降幅有所扩大。


 从资金来源看,中央地方两级财政投入占近七成,地方财政投入大幅增加。其中:中央财政46.26亿元,占总量的28.6%,同比减少26.8%;地方财政63.87亿元,占总量的39.5%,同比增加20.4%;社会资金51.48亿元,占总量的31.9%,同比减少7.8%。


 从资金投向看,地质科技与综合研究投入实现两位数增长。除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投资微降外,矿产勘查、基础地质调查、地质资料服务与信息化投入均有较大幅度下降。其中:矿产勘查82.47亿元,占总量的51%,同比减少6.3%;基础地质调查19.93亿元,占总量的12.3%,同比减少22.3%;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34.51亿元,占总量的21.4%,同比减少0.3%;地质科技与综合研究21.97亿元,占总量的13.6%,同比增加11.3%;地质资料服务与信息化2.73亿元,占总量的1.7%,同比减少33.1%。


 矿产勘查投资方面,中央地方两级财政与社会投资各占半壁江山,地方财政投入大幅增加。其中:中央财政15.77亿元,占19.1%,同比减少28.1%;地方财政27.85亿元,占33.8%,同比增加26.5%;社会资金38.85亿元,占47.1%,同比减少11.9%。资金主要投向煤炭、金、铀、铅锌、铜,占矿产勘查总投入的51.7%。与2019年相比,锡、磷、铝土矿、稀土、锰投入分别增加120%、105%、89.5%、63.3%、43.9%,银、铅锌、镍、石墨、钨等矿种投入降幅较大。


 基础地质调查方面,财政和社会资金投入均大幅减少。其中:中央财政10.15亿元,占50.9%,同比减少26.3%;地方财政8.60亿元,占43.2%,同比减少18.3%;社会资金1.18亿元,占5.9%,同比减少11.9%。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方面,中央财政投入大幅减少,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投入大幅增加。其中:中央财政14.28亿元,占41.4%,同比减少25.7%;地方财政17.91亿元,占51.9%,同比增加35.3%;社会资金2.32亿元,占6.7%,同比增加7.4%。


 地质科技与综合研究方面,中央财政投入大幅减少,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投入大幅增加。其中:中央财政3.32亿元,占15.1%,同比减少21%;地方财政9.52亿元,占43.3%,同比增加30.8%;社会资金9.13亿元,占41.6%,同比增加10.5%。


 地质资料服务及信息化方面,主要是中央财政投入,大幅减少。


 矿产资源家底继续增加,地质服务社会功能凸显


 根据《通报》,从探矿权设置情况看,数量和面积均大幅减少。截至2020年底,全国有效期内非油气探矿权共计9561个,较2019年末减少15.9%;登记勘查面积11.38万平方千米,较2019年末减少34.6%。


 探矿权主要集中在34个重要矿种,其探矿权共计8624个,占总数的90.2%。探矿权数量最多的5个矿种分别是:金矿(1989个)、铜矿(1482个)、铅矿(844个)、煤炭(827个)、铁矿(742个),5个矿种探矿权数量占全国的61.5%。


 2020年全国共新立非油气探矿权303个;出让面积3900.9平方千米;出让合同金额339.4亿元。


 《通报》显示,2020年,全国新发现矿产地96处,其中大型29处、中型36处、小型31处。新发现矿产地数量排名前5位的矿种分别是:金(7处)、地热(7处)、铜(6处)、陶瓷土(5处)、水泥用灰岩(5处)。其中,煤炭、铜矿、铝土矿、磷矿、石墨、普通萤石等各发现一处大型矿产地。


 主要矿种新增推断资源量(2020年勘查新增资源,包括未经过储量评审机构评审的资源量):煤119.64亿吨,铁矿石0.99亿吨,锰矿石3172.15万吨,铜85.82万吨,铅锌138.87万吨,铝土矿石3.74亿吨,钨143.05万吨,金442.46吨,银532.13吨,磷矿石9667.5万吨,石墨782.83万吨。


 基础地质调查方面,区域地质调查、区域地球物理调查、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矿产地质调查、海洋基础地质调查等均取得较大进展。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圈定清洁土壤面积1.3亿亩,圈定富硒(锌)土地820万亩,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和土地资源管理。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方面,水文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地热调查等均取得重要成果。


 比如:构建“全国-流域-省级”地下水资源评价组织体系,形成全国地下水资源量和储存资源年度变化成果,首次实现全国地下水资源年度出数;推进国家地下水监测,完成全国地下水位统一监测,测点总数达6.7万个,实现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的34个地下水漏斗年度变化监测;在江西赣南红层区、滇桂黔岩溶区和西部干旱区成功找水打井1600余眼,为严重缺水地区贫困群众提供生产生活水源保障;完成雄安新区“一主五辅”地区工程地质详查、土地质量调查、深部地质结构探测,初步建成自然资源环境综合监测网;编制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区等系列环境地质图件,提出资源开发利用、环境问题防控等建议;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及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地质安全风险评估,初步建成大湾区微地震监测台网和核心区地应力监测体系;完成黄河流域“双评价”研究,支撑编制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对地质灾害高中易发连片集中区的10省市312个县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综合遥感识别,覆盖118万平方千米,识别出11665处疑似隐患;实现对2512处滑坡监测预警实验点的实时监测,成功预警15次;在青海共和盆地完成深度超4000米、井底温度超200℃的双靶点干热岩定向井,成功实施超千万立方米干热岩规模化储层建造;初步建成雄安新区地热动态网,布设长期观测孔36个(23个专业监测孔、2个回灌井、11个开采井)。


 地质科技方面,取得多项技术突破,服务深部找矿和重大工程建设等。比如:青海共和干热岩高效控缝控震压裂和高温硬岩多靶点精准定向钻井技术取得突破;新发现鲜水河木格措南全新世活动断层与色拉哈挤压阶区,研究成果为重大工程建设提供有效服务;首次完成珠峰及周边区域的高精度航空重力和遥感综合测量,将珠峰高程起算基准精度由米级提升至厘米级,为中尼共同宣布珠峰高程奠定基础;活动滑坡InSAR识别整装技术取得突破;5000米智能地质钻探技术装备取得突破。


 地质资料服务与信息化方面,地质资料服务持续加强。截至2020年底,部省两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成果地质资料馆藏总量共65.34万档,同比增长14.9%;原始地质资料馆藏总量共4.91万档,同比增长26%。地质资料服务扎实有力,部省两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接待到馆用户1.46万人次,提供资料利用服务671.56万件次,地质资料网站服务浏览量1037.6万人次。全国地质资料馆完成馆藏1∶20万、1∶25万、1∶50万重要基础地质资料3870档成果解密并向社会公开,在线服务数据提升至20万件;针对油气矿业权资料、自然资源调查、抗震救灾等提供地质资料专题服务,满足国家重大需求。

上一篇: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召开《建设用砂》和《建筑用卵石、碎石》两项国家标准预审会

下一篇:四川省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听证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