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百年老矿——安源煤矿
2021-05-14 09:44 来源:中国煤炭报 编辑:矿材网

 位于江西萍乡的安源矿,红色文化底蕴深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在此发生。这里诞生了中共第一个产业工人支部、最早的地方党校(团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办的全国第一个工人消费合作社……安源煤矿点燃了革命的燎原之火。


 如今,这座百年老矿仍在生产,为安源人提供光和热。面对资源即将枯竭的现状,他们积极寻找转型发展路径;面对平均年龄偏大的现实,他们补知识、提技能;他们相互扶持,面对比自己更困难的职工,毫不犹豫伸出援手。在这里,“义无反顾,团结奋斗,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安源精神历久弥新。


 大罢工点燃革命之火


 近日,记者跟随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调研团,走进了满目青翠的安源煤矿。大门口,伫立着青年毛泽东身穿长袍、目光如炬的雕像;广场上,多位革命家的画像组成了“将军长廊”,其中不乏安源工人英勇奋战的事迹。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谈判处旧址、秋收起义军事会议旧址、中共安源地委党校……置身于先人们的奋斗足迹中,调研团一行人汲取着宝贵的精神力量。


 安源地处江西、湖南两省交界,安源路矿是江西萍乡的安源煤矿和湖南株洲到萍乡安源的株萍铁路的合称。安源路矿工人大多数是来自湖南、湖北和江西等省的破产农民。当时,安源煤矿共有工人1.7万人。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人选定安源作为湖南党组织开展工作的重点地区。他们创办工人学校、建立工人俱乐部,以党支部为核心,将广大工人组织起来。1921年秋冬,毛泽东两次到安源调查,向工人宣传革命。


 始建于1898年牌坊式的总平巷,是安源煤矿沿用至今的主井口。总平巷旁边一间普普通通的平房,就是毛泽东来安源时居住过的地方。1921年10月下旬,毛泽东以湖南平民教育促进会教员的身份,来到安源调查了一个星期。白天,他深入矿井下西平巷六方井小槽、洗煤台、修理处、翻砂房、水泵房;晚上来到工友宿舍、工棚和工人餐馆,与工友们谈心。“当时的房间与井口相连,方便下井。”安源煤矿办公室主任欧阳庆告诉记者。


 为了弘扬安源精神,安源煤业微信公号近日专门推出“安源红色故事”专题报道。据介绍,当年,毛泽东来到井下工作面,面对工人们自认“命苦”的说法,鼓励他们,受苦不是命中注定的,只要团结起来,就是有座山压在头上也能推倒。


 据《人民日报》报道,1922年2月,中共安源支部建立,这是中国产业工人中最早成立的党支部。同年5月,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成立。经过充分的准备,安源路矿工人于同年9月14日举行大罢工。


 一座红砖结构的小洋楼,记录着罢工时的场景。走过当时的谈判桌,记者来到了二楼的窗台。“谈判时,刘少奇同志只身一人,每隔一段时间便到窗台向工人们招招手,以示安全。”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和平年代书写幸福生活续章


 安源工人的勇猛团结、无所畏惧,让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成为中国工人运动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历经百年沧桑变化,如今核定年产能78万吨的安源煤矿,归属江西省投资集团安源煤业集团管理。近年来,安源煤矿提升管理水平,克服深部开采难题,企业稳步发展。


 每天,总平巷里外交错的轨道上,运煤的小火车满载而归。听矿上的人说,安源煤矿80%的职工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他们从小听着红色故事长大,耳濡目染的环境和氛围,让他们对煤矿有种天然的情结。


 作为一名矿三代,安源煤矿党委书记杨喜华大学毕业后,就坚定地选择来这里工作。他从一线技术员做起,积累了很多基层工作经验;他把安源红色故事编进党务小册子中,让矿领导看到他开展党务工作的潜力和能力;他不断思考如何将安源精神传承下去,并视作自己的光荣使命。


 安源党校是当时刘少奇带领工人和学生成立的一所补习学校,讲授共产党员所译的《政治经济浅说》《俄共党史》等教材。在杨喜华的带动下,这个学习传统一直保留。面对平均年龄53岁、井下职工掌握先进技术不足的现状,每月5日、15日、25日,安源煤矿工人们都自觉上夜校学知识,研究和讨论井下设备故障的解决办法,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从安源煤矿第一代全国劳模、“采煤状元”刘本坤开始,传帮带就成了家常便饭。后来的劳模如丁建刚、张来清、邓春等人,一茬接着一茬,形成了师带徒的传播链。


 起初跟着丁建刚学习时,张来清整天跟在师傅屁股后面,“就为了把绝活全部学走”。“师傅的言传身教对我的成长至关重要。我心中的劳模精神是,不仅要肯吃苦能创新,还要将好经验无私地传下去。”张来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2014年,张来清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后,把传帮带立为工作室的第一要义。如今,工作室汇聚了多位省级、市级劳模,还涌现出了一批技术能手。2019年,安源煤矿全面推行机械化采煤,并以采掘二区工作面为试点。技术能手邓春,也成立了自己的创新工作室。


 互帮互助,是安源精神的延伸。当分房指标不足时,有人主动站出来,要把房子让给更需要的人;听说井下工人患重病,矿里会调整岗位,组织多方捐款,把钱和慰问品送到工人手中;去年疫情暴发需要有人值班值守时,更多人站出来,给大家量体温、发口罩,整个矿区无一人感染。


 如今,安源煤矿面临着资源逐渐枯竭的现实,2000多名职工的吃饭问题摆在了杨喜华的面前。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职工安安稳稳地退休。”杨喜华告诉记者。为此,他们积极谋划出路,凭借丰富的矿业遗迹景观和红色历史人文景观,努力改善矿区环境,走转型发展的道路。“我们希望让每一个来过安源煤矿的人,都能感受到团结奋斗的红色精神。”杨喜华说。

上一篇:法国实现全球首次从地热卤水中提锂

下一篇:广西助力南非发现大型锰、铁矿储量约1.8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