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丹霞山,已经有了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等多项世界级桂冠,丹霞山的科普也在丹霞山管委会的科学组织下,开展得风生水起,来自全国的无数的地质生态志愿者纷纷来到丹霞山,为丹霞山的研学旅游出谋划策,丹霞山研学旅游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地学旅游界都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冲击波”,丹霞山真正的融入了世界名山之林,成为世界旅游的焦点,开创了中国地貌景观的“奇迹”。
那么,你知道丹霞山是如何被发现的吗?更让我这个河南人自豪的是丹霞山的最初发现者竟是我们河南籍的科学家冯景兰先生,尤其让你震撼的是冯家三兄妹在中国的学术界都有极高的造诣,创造了中国学界的“奇迹”。“丹霞奇迹”邂逅“兄妹奇迹”,河南广东缔造了一个不朽的传奇。
1928年,一个刚从国外留学归来的青年才俊行至广东韶关仁化县时,被那里的紫红色砂砾岩层形成的地貌深深震撼——柱状的石柱(阳元石)、堡垒状的山峰和峰丛、千姿百态的奇石、石桥和石洞,尤其是那闪耀着的迷人的红色,像是漫天的彩霞降落人间幻化而成。青年意识到这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并把“丹霞”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赐予了这层“色若渥丹,灿若明霞”的红色砂砾岩层。这个青年就是日后在地质领域集大成者的冯景兰院士。而这片孕育丹霞的风水宝地就是现今的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
今天,就让我们追随冯景兰先生的足迹,走进丹霞山,去撩拨那一抹抹造化在天地之间的“朱砂”。
一、丹霞地貌命名之地——丹霞山
丹霞山既是世界自然遗产、又是世界地质公园,还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叫“中国红石公园”,位于广东省北部韶关市仁化县境内,总面积292km2,由丹霞、韶石、巴寨、飞花水、仙人迹5个园区和锦江风光带、浈江风光带组成。以赤壁丹崖之雄、阴阳元石之奇、巴寨之险、锦江之秀、翔龙湖之幽、韶石之韵、夏富之旷闻名。
1、赤壁丹崖之雄
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最为令人惊叹的就是园区内分布了680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石构成的山峰。 据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世界上已发现的1200多处丹霞地貌中,丹霞山是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景色最优美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这么漂亮的赤红色砂岩是如何形成的呢?为什么独在广东韶关这里形成如此大规模的壮丽景象呢?
距今1.4亿年至7000万年间,丹霞山地区是一个大型内陆盆地,盆地内沉积了数百米厚、形成于距今约7至9千万年前的晚白垩世的红色河湖相砂砾岩层,构成了丹霞山红色地层的基础。距今600万年以来,盆地又发生多次间歇上升,平均大约每万年上升一米,同时流水下切侵蚀,使得本区的地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丹霞红层被切割成一片四周被断崖峭壁围限的红色群山,680座山峰错落有致,姿态万千,雄伟壮观。
2、阴阳元石之奇
“君在江之西,妾在江之东,日日思君不见君,相隔锦江水。”灵秀之地必然有些难以解释的神秘现象,这就不得不拿丹霞山最为著名的阳元石和阴元石来说道说道了。这两处景观中间相隔着一条锦江,因外形酷似男阳、女阴而闻名于世,而丹霞山也由此被称为生命之源。更为神奇的是,阳元石旁边的村子叫多仔村,全村男丁旺盛,据统计,全村生男孩的比例占75%以上,生双胞胎的10%以上,而阴元石边的村落又以生女孩为主,实在是稀奇。
据专家考证,2000多年前,丹霞山所在地是一个大湖,由于地壳变动,湖底抬升,石头慢慢露出水面。石头中石质松软部分,因长时间受湖水撞击和风雨侵蚀,慢慢风化、冲走、掏空,形成石和洞。春夏季节,雨水流动的地方,生长青苔,青苔被太阳暴晒枯死之后变成黑色,便成了阴影。长年雨水流不到的地方,露出砂页岩的丹红色,似人的肉质,最后形成了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
3、巴寨之险
巴寨位于丹霞山地质公园的边缘地带,为丹霞山的最高峰,海拔619.2m,具备丹霞地貌顶平、身陡、坡缓的典型特点。经历代人工修缮,成为粤北战乱时代著名的天然堡垒。山顶是茂盛的亚热带丛林,而山腰俱为百余米高的绝壁,绝壁当中隐藏着一条神秘小径------20余米高的石缝,两边对称地凿有一些凹坑方便通行。整个巴寨有三层平台,还隐藏有个大蓄水池,只要有足够的粮食,几百人在上面坚持个十年八年是没有问题的。而在山下,你根本看不出这座山峰隐藏有如此齐全的“配套设施”,真可谓是大自然与人类联手打造的军事奇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4、锦江之秀
丹霞山之秀,主要秀在锦江。一江碧绿的玉液,出自万顷林海,在丹霞山群中迂回南流。锦江两边,翠竹夹岸,树木婆娑;近石倒映,远山逶迤,富有岭南风情的山村田园风光掩映其间。诗云:“一水浮青碧,千峰竞翠微”。或乘游船,或摇一支竹筏,一不小心,就和身后的氤氲融为一首婉约小词。
5、翔龙湖之幽
翔龙湖因其湖面轮廓酷似一条腾飞巨龙而得名,龙首、龙角、龙身、龙爪、龙尾一应俱全,从龙头至龙尾总长1350米,自然景观有三涧、六峡、九洞、十八峰,沿湖有龙角山、龙须涧、九龙峰、仙居岩、雾隐岩、乘龙岩、祈龙台等20多处景点,是一幅丹山碧水的天然画卷。
6、韶石之韵
韶石山位于丹霞山以南,总面积约180平方公里。相传距今四千多年前,舜帝南经过此地登山而奏韶乐,动听的乐曲使周围的山石也为之动容,变成形状奇特的"三十石",韶石因此而得名。这三十六座石峰,千姿百态,形各有异。尤以金龙山、双阙、金龟岩最富盛名。
7、夏富之旷
山清水秀的地方就会有鸡鸣人家。夏富村是丹霞山区域内规模最大的古村落。历史文化悠久,极富建筑艺术价值。村庄以宗祠为核心,民居布局严整有序,屋顶采用硬山双坡建筑,山墙采用类似皖南的“马头墙”形式,地面道路以卵石精心铺砌,充分体现了粤北历史悠久平原村庄的特征。
拥有如此得天独厚的资源,各项荣誉也就纷至沓来,自从1988年开发以来,丹霞山先后被列入和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五项国家级牌子,2004年2月13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10年8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现在广东丹霞山已经成了我国最受中外游客喜爱的景点之一,每年接待游客可达500余万人次,在科普丹霞知识、保护丹霞地质遗迹以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多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丹霞地貌的发现过程
丹霞地貌是形成于中生代近于水平产出的红色陆相碎屑岩(砂砾岩)之上,流水沿岩层中的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切割,形成顶平、身陡、麓缓,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一种地貌景观。丹霞地貌具有很高的美学观赏、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旅游开发价值。在文章的开头我们已经介绍过丹霞地貌是由中国地质学家命名的一种地貌类型,那么这种造景功能独特的地貌又是如何被人们发现的呢?
汉末魏初,曹丕在芙蓉池旁写下了“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的诗句来描绘夜空的绚烂,那时候的丹霞讲的是天上的云。
到了南北朝时期,江淹、郦道元分别对蒲城县九石渡的丹霞地形风光和甘肃炳灵寺一带的赤壁丹崖景观进行过描述。而“丹霞”一词首次出现且被用来描述丹霞地貌景观是在公元894年,见于唐朝著名诗人王贞白的《仙岩二首》中“......风呼山鬼服役,月照衡薇结花。江暖客寻瑶草,洞深人咽丹霞。”到了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齐云山、江郎山、武夷山、龙虎山、白石山等地的丹霞地貌进行了记载和描述,并留下了许多文章。
国内现代的丹霞研究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冯景兰先生将仁化县丹霞山一带的红色地层命名为“丹霞层”,将其时代定为第三系,并对丹霞层做了地质和地貌方面的描述,为丹霞地貌的发现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后历经陈国达院士、曾昭璇、黄进等几代地质地理界学者百年来持续深入的研究,丹霞地貌已成为中国地学界杰出的研究成果。以丹霞山为模式地的丹霞地貌在中国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国外对红层的研究始于19世纪初的地质调查,研究内容涉及红层的岩石矿物、古地磁、古气候和古生物等方面,为解释红层的成因和古地理环境演变提供理论依据,但对红层地貌研究较少。在国外还没有正式统一使用丹霞地貌这个专用名词,因此缺少关于丹霞地貌的研究和论述,但关于红层、砂岩和砾岩等方面研究成果比较多。
三、丹霞地貌发现者——冯景兰院士及其三兄妹的传奇人生
丹霞地貌的发现人冯景兰(1898年-1976年)先生,祖籍是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地质教育家、矿床学家、地貌学家,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冯景兰先生从事地质教育50多年,培育了几代地质地理人才。在两广地质、川康滇铜矿地质、豫西砂矿地质、黄河及黑龙江流域新构造运动、工程地质学等方面进行过大量开创性工作。而对矿床共生、成矿控制及成矿规律等研究上贡献尤大,提出了“封闭成矿学说”,他参与主编的《矿床学原理》是矿床学的系统专著和教科书,是中国矿床学重要奠基人之一,在地貌学领域也颇有建树。
不仅冯景兰先生个人的业绩辉煌,他的哥哥冯友兰更是我国20世纪屈指可数的哲学和文化泰斗。而他的妹妹冯淑兰(沅君)也不甘示弱,是在20世纪30年代与冰心、丁玲等人齐名的散文界著名女作家。当时的学界把他们称为“冯氏三兄妹”,“冯氏三兄妹”不仅是我国文化史上灿烂的星辰,更是我们河南人的骄傲、南阳市的骄傲和唐河县的骄傲,为了记住他们的卓越贡献,他们的家乡唐河县把县城最主要的街道称为“友兰大道”。
冯友兰(1895年-1990年),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他创立了“新理学”,对我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的“三史”和“六书”等著作,继承和阐发了程朱理学的传统,并在借鉴西方近现代哲学成就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发掘和阐述,建构了独特的哲学思想新体系,开创了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新局面。
冯沅君(1900年-1974年),现代著名女作家,中国古典文学史家,大学一级教授。是“五四”以后出现的新文学史上第一批颇有影响的女作家之一,曾与蜚声文坛的女作家冰心、庐隐齐名。主要作品有《卷荒》、《春痕》、《劫灰》等。
冯氏三兄妹创造了中国近代史上学界的奇迹,而冯景兰先生发现的丹霞地貌创造了中国现代史上学术的奇迹,与此同时,这两个奇迹也成为河南和广东共同传播的一段佳话。河南人民在褒奖冯氏三兄妹的同时,不能忘记丹霞地貌,广东人民在盛赞自己拥有丹霞山的同时,无法忘怀冯景兰先生。
四、丹霞地貌成为世界景观的过程
由于以往丹霞地貌研究缺乏对外交流,国际上并不了解中国丹霞的研究状况。直到2000年,在国际地貌学家协会(IAG)南京专题会议上,彭华出版了中英文对照版《中国丹霞地貌及其研究进展》及大会交流,才让国际同行有了初步了解并开始了国际交流。2004年2月,丹霞山以“丹霞地貌类”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之后,福建泰宁和江西龙虎山丹霞地貌区又先后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Danxia Landform”成为被国际地科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受的概念,并在其官网上进行了介绍。
2006年7月,第十届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提出了中国丹霞地貌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倡议,12月正式启动。经过近4年的努力,2010年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六省六地组成的“中国丹霞”系列提名地被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09年7月国际地貌学家协会第七届大会上(墨尔本),其理事会批准成立“IAG丹霞地貌工作组(Danxia Geomorphology Working Group of IAG)”,关于丹霞地貌的全球调查和对比研究被提上了日程。在中国丹霞研究80年后,这无疑是一个划时代的跨越。
2009年5月,在丹霞山举办了首届丹霞地貌国际学术讨论会;是丹霞地貌在中国研究80余年来的首次国际学术交流,对丹霞地貌八十年以来研究工作做了全面系统总结,对丹霞地貌国际对比研究进行了分析,对“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进行专题研讨,对丹霞地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的理论、方法与实践进行了交流。
2009年7月,国际地貌学家协会成立了丹霞地貌工作组。
2010年8月以丹霞山为代表的中国南方六省六个丹霞地貌风景区以“中国丹霞”的名义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2011年10月,在丹霞山召开了第二届丹霞地貌国际学术讨论会,国际地貌学家协会与丹霞山管委会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设丹霞地貌工作组丹霞地貌国际研究基地。
2015年9月,在江山市召开了第三届丹霞地貌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十五届全国红层与丹霞地貌学术讨论会。讨论会主题为红层与丹霞科学研究及其资源环境保护。
在中国学者和地方政府的逐步推动下,最终实现了丹霞地貌走向世界的目标。现如今丹霞地貌已成为当代中国地貌学的一个重要生长点,并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得到学术界与社会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