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地学旅游存在问题与对策
1、地学旅游人才极为匮乏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阻碍。地学旅游作为旅游产业中的一环,人才缺失情况更是严重。一是地质旅游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地质学、地理学、环境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而目前我国的旅游业从业人员中低学历占绝大多数,能胜任地质旅游的更是极少;二是高素质人才未受重用;三是人力资源保障机制不健全;四是缺乏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以上多种因素均使得地质旅游发展中捉襟见肘。
2、地质公园的技术支撑严重不足
要完成好地质公园的建设,必须要有一个技术团队支撑,而实际上,目前我国的地质公园很难达到这一目标,严重制约了地质公园建设。一是研究不到位,遗迹评价不准确;二是策划不到位,遗迹表述不准确;三是解说不到位,表现形式不准确;四是产品开发不到位;五是宣传资料不仅少,而且专业性强、错误多,质量不高。上述问题造成我国的地质公园资金投入大,徒有华丽的外表,缺乏科学内涵。就像现在的“富二代”。
目前大部分地质公园都采用一些办法来弥补技术支撑的不足。主要包括一是和大学、研究院所、地质调查单位、环境设计单位签订长期合作机制;二是聘请离退休的技术专家做公园的技术支撑;三是和地勘单位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四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公园人员的培训。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郑州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签订了合作共办教学实习基地协议,与河南省地质调查院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聘请赵逊院长的研究团队对公园内的云台地貌进行了专题研究,聘请了原第二地质队总工程师杨守正担任培训导师,收到了极其显著的效果,使云台山真正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地质公园的典范。
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专门成立的一个“地质研究所”,聘请了香港的李晓池教授担任研究所的所长,还专门建设了院士楼、博士楼,专家楼供到神农架做地质、生态、气候、环境等学科研究的院士、博士、专家用。在我国的地质公园界引起震撼。
3、地学旅游线路缺乏策划
截至目前,大部分的地质公园都没有对地质旅游线路进行策划,这将严重制约地质公园地质旅游的发展。我们知道,一个旅游线路上往往有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地质遗迹景观点,如果没有一个整体策划,就会缺乏科普的主题。这条线路上就会出现地层、构造、古生物化石、地貌,灾害,环境,水体,矿产等多项内容。涉猎面太广,各自内容孤立,表述的专业词汇很多,就是我们学地质专业的都无法全部看懂,而对于普通游客而言,无疑在读“天书”。
再加上导游虽然经过短暂的培训,但对如此庞杂的内容更是似懂非懂,根本就无法向游客讲解,致使大多数游客仅仅知道这里是地质公园,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地质遗迹、地质景观,更谈不上地质科普和地质旅游了。在这里,我想介绍几个国内典型的“地质旅游路线” 策划案例给大家,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芒砀山保安山景区地质旅游线路:
——五段六门
五段:地质广场、博物馆段;寒武海(湖)段;寒武文化长廊段;寒武生态园段;寒武谷段。
六门:公园大门;寒武门;生命门;生态门;地质门;矿产门。
线路终点:梁孝王石墓。
(2) 嵩山太室山景区线路
——地质构造天然博物馆
策划:地质特点、人文和生态。
起点:博物馆、嵩阳书院、主题碑。
线路:嵩山二寿星(最古老的岩石)、嵩山出世(嵩阳运动不整合面)、隆升的地块(断块山)、天然褶皱博物馆、古河道遗迹(月亮口)、卢崖瀑布等;启母石、嵩阳书院、法王寺、老母洞和中岳庙等;万岁山的生态特点;
终点:卢崖湖、中岳庙。
4、科学解说内容过于专业且形式单调
目前的大多数解说内容都是就事说事,就现象说现象,导致解说内容中出现大量的专业词语,本来是要解释一个专业词语,结果又出现了大量的专业词语。其次是解说牌的展示形式过于单调。相当一部分就是采用花岗岩板材上刻字来解释地质景观现象,更多的解说是采用实景照片加文字来解释地质现象的,采用图示或还原环境的方式也有,但极少。
为了解决景观解说的专业化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景观在解说方法上我们采用了多样化的解说方式,并归纳为景观解说十法。(1)故事法;(2)事件法;(3)拟人法;(4)问答法;(5)图解法是;(6)层次法;(7)沧桑法;(8)警示法;(9)研究法;(10)互动法。(详见忠言慧语《如何收获地学科普这个桃子》)
5、导游讲解水平与培训程度有待提高
德村志诚认为:“尽管科技与非科技互补解说,是最能展现出地质价值的一个方式,但真正关键的还是人为的解说。毕竟展现的对象是参观者,人与人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情感、亲切感及和谐感,这是科技解说无法取代的,最能弥补科学技术不足的也是人”。因此,要想展现地质公园的地质景观价值,实现地质公园真正的地质旅游,导游讲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关键。
地质公园导游要走综合讲解之路,包括:地质与地貌的讲解,沂蒙山群龟地貌与变质岩、花岗岩互层分布有关,象形石地貌与花岗岩有关。地质与生态的讲解,碳酸盐分布区土地贫瘠、植物稀少被称为石漠,花岗岩分布区土质肥沃,植被茂盛。地质与灾害的讲解,崖壁陡峭的沉积岩区易于崩塌,易于风化的花岗岩地区发生滑坡。地质与环境的讲解,大连褶皱构造与山体,断裂构造与海湾,构成浪漫环境。地质与人文的讲解,神农架神农坛古滑坡体的高台,茂密的植被、优美的环境。
但是,由于导游的培训程度不够,他们对地质遗迹景观的成因一知半解,导致在游客旅游的过程中不敢讲,甚至连景观的地质遗迹名称都不敢讲出来,而是向游客传输神话故事或自撰的故事,导致游客虽然到公园游览了,但并不知道这里是地质公园,更不知道地质遗迹景观。
这是一段关于南京“古紫金山”地学旅游导游词的介绍: 南京大地过去难道会是一片大海吗?秀丽的紫金山到底会是怎样形成?只要你换上简单的地质工作者行装,在几公里的旅程中,随着导游穿树林、过清溪、走小路、吃野炊,观山谷的形态,看岩石的变化,就可完全了解亿万年来南京大地的沧桑巨变了。
看到这样诱惑力的导游词,很多游客都会被它所吸引,想要参与这样的地质旅游,这也就是地学旅游的魅力所在。
6、生动有趣的科普图书严重缺乏
科普图书的编写非常重要,开展地质公园建设以来,各地政府十分重视,按照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要求,虽然出版了大量的科普读物,然而,这些科普读物由于过于专业,读者类型受到了明显的限制,也限制了科学知识的传播。真正能够融入市场并被广大游客所接受的科普读物十分稀少。科普读物的缺乏,已经成为地质解说和地质旅游发展的瓶颈。
因此,要加大编制生动有趣的科普图书,提高读者对地质的爱好,对地学旅游的爱好。
五、地学旅游发展展望
旅游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近年来,呈稳定上升的发展态势。冯天驷等指出地质旅游产业是我国地质事业和旅游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相互结合的产物,是地质工作为旅游业服务并向之渗透的新型产业,因此,地学旅游受到地质行业的高度重视。随着旅游欣赏的多样化,地学旅游作为科学旅游愈来愈受到游客的重视,地质公园是地学旅游最大的平台,陈安泽先生认为:“预期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建成世界地质公园50处,国家地质公园300-500处,省级地质公园500处”,加上正在兴起的矿山公园、地质博物馆、地质广场等科普基地,这将为地学旅游提供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