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岩石诱发的对“生命在于运动”的启思——根据丁启阵的《石喻》整理。 十八世纪,法国哲人伏尔泰的一句“生命在于运动”被人们奉为至理名言,到处传播。但是,当我们置身于大自然中,面对各种各样的万物(生命),再把我们的人类当做万物(生命)中的一分子,猛然间,我们就会发现另外一个“自然现象”,这个现象就是“寿命在于静止”。 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另外一个与“生命在于运动”完全相悖的现象。那就是地球上凡是能够作空间运动的东西,如动物界、真菌界的,寿命都不如不作“空间运动”的植物界的生命长,而有“生命体征”的植物界又不如无“生命体征”的矿物岩石界的生命长。 动物界中,寿命较长的,是善于静止休眠的龟和蛇,而不是那些擅长运动的飞禽走兽。据说,世界上寿命最长的生物是绿茸线蛇,可以活上千年,甚至可能达到数十万年。但是,有如曹操诗中所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比起不会运动的矿物和岩石,那就简直不值一提。我们从地上随便捡起一块石头,请地质专家分析一下,它的年龄很可能就有数百万乃至数十亿年。 这个道理,其实我们的先民们早就知道了。我国历来有拿金石作人寿和名声短促、虚无的参照物的传统。汉朝古诗中,有“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明月皎夜光花》),“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回车驾言迈》),“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门》)等句子,感慨相当深沉。懂得这个道理的先民,为了使自己的姓名、事迹能够尽可能地传之久远,万古流芳,很早就开始把自己的姓名、事迹刻凿在石头上了。那便是石碑,包括墓碑、纪功碑、纪念碑等等。虽然,制作记姓名、记事迹石碑的历史似乎没有在龟甲、兽骨上刻画文字历史悠久,但是,由于石碑的材料随处可见,而且石碑的保存时间比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要长久得多,因此,石碑很早就替代了龟甲和兽骨。 追求不朽是数千年来人类的共同愿望,今天网络上也有“江湖比的是寿命”的说法。据此,我认为,石头的精神大可玩味,直白地说,很值得所有不愿意自己的身体和名声跟草木同朽的人们学习、效法。 石头有什么精神呢?毫无疑问,就是坚持不动的精神,即所谓的“坚如磐石”。石头也并非都是能够始终坚持不动的,山顶上、山谷间、溪滩旁,海岸边,那些因为体积大小不等的石头,因为热衷于随波逐流的运动,都被磨成了圆形的卵石,直至成为铺路之物,遭受千万人的践踏。而那些能够坚持不动的岩石,或屹立于大山之巅,或突出于大海之角,均能赢得万众瞩目,代代相传的景仰。相对于任何一块石头而言,人类所津津乐道的三不朽事业,真可谓小巫见大巫,根本算不了什么。 孔子有言,“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隐忍苟活,写作《史记》,原因也是不愿意自己窝囊地死去,而“文采不表于后世”。可见,有志之士都是害怕自己死后默默无闻的。芸芸众生,不可能人人都是孔氏、司马氏那样的圣贤之士,都有他们那样的崇高追求。但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敢断言,心中怀有扬名后世思想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或多或少,会有一些人生的追求。这些人,我认为就很有必要学一学石头的精神。有所坚守,才会有所成就! “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大自然,就是一首美妙不止的天籁之歌,就是一本经久耐读的无字书,就是一篇咏诵不尽的诗阙。接近自然,接近美,寄情山水,寄予真;拥抱日月,拥抱善。拥抱山水,怀揣日月,听风听雨,听海听浪,宁静致远,淡泊从容,乐享人生,静悟凡尘。擎起一片蔚蓝天,烟波深处棹扁舟,枕水听音,与月对酌,嫦娥仙兔,千古绝响。听一曲山水闲,赞一回云水逸。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解读石头的语言:由岩石诱发的对“生命在于运动”的启思
2017-04-18 11:00
来源:忠言慧语
编辑:矿材网
上一篇:澳大利亚发现迄今最大恐龙脚印
最新行情资讯
-
2025-04-30
-
2025-04-30
-
2025-04-30
-
2025-04-30
-
2025-04-30
-
2025-04-30
-
2025-04-30
-
2025-04-30
-
2025-04-30
-
2025-04-30
最新资讯
热门资讯
热门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