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于浙江、践行在全国的“两山”理论,以“两山”理论为核心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千年大计”,从基本理念、重大地位、战略纵深和体制保障4方面夯实了基础,奠定了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格局。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西时强调,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我省是矿产资源大省,全省已建成煤炭、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盐业六大矿业体系,矿业经济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支撑,矿山生态修复和保护任务繁重。以“两山”理论为指导,如何处理好开发与保护关系,如何将矿山生态保护与修复好,做好治山理水文章,对于我省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情况
江西是我国重要的稀有、稀土金属和有色金属基地,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对于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矿业也是我省经济发展重要产业之一,2019年,我省矿业及延伸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0448亿元,占全省工业企业总收入(27781亿元)的37.61%。矿业经济在部分地区成为支柱产业,如鹰潭市矿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0%,上饶市矿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近70%,因此妥善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稳定社会就业尤为重要。
至2019年底,全省登记采矿权证总数4148个(不包含铀矿),采矿权总面积约2400km2。部级发采矿权证5个、省厅发采矿权证1179个、县市发采矿权证2964个,其中全省大型矿山90个,中型261个,小矿3797个。根据《2019年江西省矿山开发利用年报》,我省矿山压占土地面积63804.46公顷,绿色矿山创建势在必行。截止2018年底,全省现有废弃露天矿山5062座,压占与破坏土地总面积154.22 km2,尚需治理总面积70.81 km2,任务繁重,责任重大。
二、矿山开发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通过对全省废弃矿山和持证矿山调查,矿山开采及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主要存在以下地质环境问题:
(1)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矿山开采破坏原始地貌形态,尤其是“三区两线”沿线露天开采矿山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极大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
(2)土地资源破坏:矿山开采采场、工矿设施、废石、废渣等对土地的占用,矿山地质灾害对土地的破坏等,使原有土地功能丧失,造成了极大的土地资源浪费。
(3)矿山地质灾害:露天采场形成的高陡边坡、废渣、废石不合理堆积产生的泥石流以及地下开采产生的釆空塌陷等主要威胁矿山生产人员及设备。
(4)含水层破坏:地下开采的矿山在生产过程为了保持作业面的干燥,往往大量抽排地下水,形成降深漏斗,浅层地下水及地表水大量流失。
(5)水土环境污染:金属矿产、萤石等矿山开采及选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尾砂、废渣堆积所形成的淋虑水导致矿区周边重金属离子含量超标、土壤酸化等水土污染问题。
三、我省矿山生态修复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与武汉先后两次亲自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指出:“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我省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流域承东启西的关键节点之一。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省份,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牢牢抓住生态不放松,着力构筑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屏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积极部署开展了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优先部署“五河一湖一江”沿岸和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内的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过程中一体化推进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按照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安排,2020年底前完成长江经济带长江江西段及赣江两岸10公里范围内的废弃露天矿山图斑515个,面积1635公顷的生态修复任务,并力争用 5 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域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任务。一方面,自然资源部印发了《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省自然资源厅出台了《江西省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实施办法》,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矿山生态修复新机制,提升我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能力,解决我省矿山生态修复历史欠账问题,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另一方面,持续加大绿色矿山创建力度,今年7月发布了《江西省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地方标准),根据《江西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到2020年底全省绿色矿山建设目标是建成绿色矿山200个,全省已落实的绿色矿山建成目标是207个。截止到8月底,全省已有76个矿山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完成率为36.71%。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后续要加快推进。
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是目前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生态环境保护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同时也是完成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净增矿山恢复治理面积指标考核的主要内容。虽然我省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和成效,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历史欠账过多,治理任务繁重。
二是观念理念要转变,治理思路较单一,产业植入融合不够,可推广复制的商业运作模式还未建立。
三是财政投入有限,筹资渠道单一,经费短缺明显。
四是新技术、新方法创新和运用不足。
五是相关技术及验收评价标准体系,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有待完善。
四、我省矿山生态修复对策与建议
从国外来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历经工业革命造成多次重大的环境污染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美国拉夫运河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都导致当地居民大量死亡,投入大量的资金治理,持续较长时间,付出了极其高昂的代价。1969年,美国尼克松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环境政策法》,美国国会于1980年通过了《环境应对、赔偿和责任综合法》,批准设立污染场地管理与修复基金,即“超级基金”,因而该法又称为“超级基金法”。基金资金来源于国内生产石油和进口石油产品税、化学品原料税、环境税、常规拨款,从污染责任者追讨的修复和管理费用等。超级基金法由美国国家环保局负责实施,明确了包括业主、运营方、承运方和废物产生方在内的四类责任主体负有“棕地”(即被污染的老工业用地)清理修复责任。如果找不到责任者或责任者没有实施修复的能力,“超级基金”将拨款支付相关费用,但此后可向责任者追讨。这也催生了西方国家发生了政治生态化、法律生态化、社会生态化思潮。在西方一大批废弃矿山相继成功修复,如美国东Anaconda铜矿修复工程East AnacondaCopper Mine Reclamation Project ,景观修复形式为高尔夫球场,英国Swineham 采石场恢复工程Swineham Quarry Restoration,景观修复形式为湿地公园。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废弃矿山治理的经验主要是机制与技术创新,为我们提供了思路与方法借鉴。
从省外来看,浙江湖州敢山煤矿废弃矿井治理主要是对采空区及周边区域进行治理,平整场地的治理经费,用挖除山体的石料、宕渣出售基本收回,充填灌浆治理费用从整个治理工程的相关税收收回,当地政府仅用少量的治理经费,换取1500亩的新增建设用地,可直接产生3亿元以上的经济效益,创立了浙江省废弃矿山治理的典范工程。浙江湖州南太湖产业集聚区长兴分区废弃矿地综合治理区(吕山万亩平台),2017年紧紧围绕打造“山水相依、绿带相连、产园相融”的全省一流绿色制造产业园和创建“全国废弃矿山综合治理示范区”的目标,用两年时间完成产业园整体建设,腾出产业用地6000余亩,建成后将成为长兴乃至长三角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成为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战场,数千亩矿山用地“变废为宝”。浙江遂昌金矿开采历史悠久,则因地制宜,打造成国家矿山地质公园;上海著名的佘山深坑酒店,是世界上首座建造在废石坑内的自然生态酒店,推动观光休闲经济发展。观念理念的创新,变废为宝,促进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进程,新业态植入,促使产业集聚,助推经济发展。
我省要在5年内基本完成全域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目标,任务艰巨,最突出的困难是要解决资金问题。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的责任主体是属地人民政府,各属地政府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分级负责、社会参与的机制,要树立统筹规划、市场化运作、产业等多要素植入、开发式治理的理念,破解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资金短缺难题。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一是要创新理念观念,按照“一矿一策,因地制宜”的原则,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与引领,采取“六宜”原则(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建则建,宜水则水、宜草则草、宜景则景),优化矿区国土空间利用格局,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确保修复区域生态安全,恢复生态功能,在具备条件的区域,兼顾生态景观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
二是要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机制,激发社会资本活力,畅通投融资渠道,发挥专业队伍力量,统筹系统规划、产业等多要素植入、进行开发式治理,破解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资金短缺难题,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和经济发展。根据废弃露天矿山土地利用现状,结合生态功能修复和后续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发展等需求,科学合理进行综合修复利用。优先采取增减挂钩或土地开发方式进行土地整理复垦;对交通条件较好,地形整治后场地平坦且相对集中的区域,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允许转为建设用地,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使废弃矿地资源发挥最大化效益。
三是要打造示范工程项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综合探索总结修复治理商业模式,全面推动全域修复治理。结合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深度挖掘当地历史人文、红色文化、地质景观等资源,打造集生态观光、红色教育、地质科普、农家乐为一体的乡村观光旅游景点与线路,助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巩固乡村脱贫攻坚成果,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过程中一体化推进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
四是要加强新方法新技术的开发应用,特别是高陡边坡低成本、高效率复绿技术的研发 。尽快制订与江西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相适宜的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施工与验收评价体系地方标准,指导全域治理修复工作。
五是要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尽快出台生态产品价值与绿色GDP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将绿色GDP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