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由能源驱动的世界!
2020-09-01 09:13 来源:星球研究所 编辑:矿材网


1.jpg

这是一个
由能源驱动的世界
以北京为例
每年需要251亿度电
才能让每一个市民家庭
点亮家中的灯火
让冰箱储存下满满的食物
让空调送来“救命”的冷风
每年更是需要915亿度电
才能让一幢幢写字楼昼夜通明
让无数的餐馆、工厂如常运转
才能保证成百上千万人的就业
(上文数据引自《北京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下图为北京夜晚灯火通明的居民楼和写字楼,摄影师@张登科)

2.jpg

北京的用电量如此之多
但这里的市民
却并不需要为此担忧
因为在北京以西400km外
单一个内蒙古托克托电厂
年发电量就已经突破300亿度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还不用说其他大大小小的电厂
(从高空俯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托克托火电厂,摄影师@陈剑峰)

3.jpg

但是
这300亿度的背后
却是一种长期被嫌弃、被差评的矿产

托克托电厂每生产1亿度电
便需要燃烧5万多吨煤炭
这些煤炭由煤矿供应
就在距离电厂50km处
中国最大的露天煤矿之一
内蒙古黑岱沟露天矿
铲车、卡车、运输带等
各种大型机械昼夜运作
一天可以开采煤炭9万多吨
足够装满1500节列车货厢
(内蒙古鄂尔多斯的黑岱沟露天煤矿,源自@Esri Image Map)

4.jpg

若放眼全国
在960万平方千米的广袤大地上
大大小小的煤矿散布各地
总数多达5300个
(各省区在产煤矿数量分布,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5.jpg

5300多个煤矿“齐心协力”
已经连续10年
年产量超过30亿吨
2019年的总产量更是高达
38.5亿吨
时至今日
煤炭仍然占到
中国一次能源的近60%
正是这些巨量、却饱受争议的煤炭
进入电厂、钢铁厂、化工厂等
构建了我们的生活
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
(“一次能源”即直接来自自然界,未经加工转化的能源。下图为山西长治煤焦化工业园区,摄影师@傅鼎)

6.jpg

煤炭与中国
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
我们的生产能力
又为何如此惊人?
这一切
都要从煤炭的形成讲起
01
沧海桑田
亿万年以来
中国大地上的很多地方
都曾经历过这样一幕
温暖湿润的沼泽洼地中
各种植物竞相生长
郁郁葱葱、欣欣向荣
(小兴安岭森林湿地,图片来源@VCG)

7.jpg

伴随着
水体的时进时退
大量的植物遗体
得以迅速掩埋、堆积
隔绝空气
在厌氧环境中
它们被部分分解
形成一片片泥炭沼泽
(四川霍尔章谷国家湿地公园,摄影师@李贵云)

8.jpg

而后
沧海桑田、海陆升降
泥炭被掩埋于地下
在高温、高压等特殊条件下
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
最终形成煤炭
(煤炭形成示意,制图@陈随/星球研究所)

9.jpg

这一幕
还不止发生过一次
植物一次次地倒下
地层一层层地覆盖
煤炭也一次次形成
于是
在今天的中国国土之上
煤炭的探明储量多达1400亿吨
含煤区面积超过80万平方千米
比东北三省的总面积还要大
占到陆地面积的8.3%
而且几乎每个省级行政区内
均有煤炭资源分布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图,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0.jpg

放眼全球
如此大的储量
在233个国家和地区中
高居第四位
(世界煤炭资源探明储量排名,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01.jpg

如此来看
我们的煤炭家底足够深厚
可是要想将
这些地下矿藏开采出来
我们还需用尽十八般武艺
02
搬山卸岭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附近
起伏的山丘变成了
一个个平整的立面
伴随而来的是
越发清晰的机器轰鸣声
(被煤矿改造的地表呈现出特殊形态,画面的远处为自然起伏的山丘,中部为近乎直立的矿坑边坡,近处为地面设施,摄影师@邱会宁)

11.jpg

循声望去
映入眼帘的是
一个硕大无比的洼地
洼地的上部
煤层上覆的岩土清晰可辨
只有将岩土剥离
煤炭才能重见天日
一台“奇葩”的大铲车
凭借高大的臂架
可以轻而易举地
将自己脚下松散的岩土
挖掘、转移至100米远的位置
(请横屏观看,这是全球首台、亚洲唯一一台无齿轮转动的吊斗铲,本身重达5300吨,作业占地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图片来源@中国神华能源公司准能露天煤矿)

12.jpg

与此同时
一台更加庞大的机器
同样抓人眼球
它的前端是
数个铲斗组成的硕大齿轮
每个铲斗都有一人之高
它的尾端
则连接着数百米的运输带
蜿蜒伸向远方
一前一后
挖掘加运输的流水线作业
剥离岩土的效率可想而知
(如钢铁巨兽一般的轮斗铲,图片来源@VCG)

13.jpg

岩土被剥离之后
黑乎乎的煤炭露出
灵活的单斗铲等
上下左右挥舞着长臂
将整块的煤炭变得破碎
(正在工作的单斗铲,摄影师@李乐)

14.jpg

而笨重的吊斗铲
则在缆绳的拉扯下
将身边的煤炭装入卡车
(吊斗铲与重型卡车的配合,摄影师@邱会宁)

15.jpg

当然
它们也可以
直接与运输带连接
组成更加连续、便捷的工作系统
(内蒙古魏家峁[mǎo]露天矿的胶带运输系统,图片来源@VCG)

16.jpg

之后
勤劳的“搬运工”卡车
穿梭于坑场与地表之间
将煤炭和土石运出洼地
(辽宁抚顺西露天矿中往返运输的卡车,摄影师@杨诚)

17.jpg

最终
卡车们到达地表
将“货物”排卸至固定地点
(排卸土石的卡车,摄影师@邱会宁)

18.jpg

轰鸣声此起彼伏
各种机械组成一支庞大的装甲军团
有条不紊、密切配合
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经年累月的挖掘
山丘被夷为平地
平地被掏空成洼地
从高空俯瞰
竟呈现出一层层、一圈圈的台阶
蔚为壮观
这便是露天采煤的现场
一年之内
采出的煤炭将超过2000万吨
如此规模的露天煤矿
在全国范围内都屈指可数
(从高空俯瞰内蒙古高头窑露天矿,摄影师@陈剑峰)

19.jpg

但是
这样惊人的生产能力
却来之不易
时间回溯至70年前
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煤矿
大都规模较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
而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又急需煤炭资源来发展工业建设
于是在前苏联的援建下
十几个年产量在500万吨左右的
现代化露天矿点缀于大江南北
在云南
有红河的小龙潭露天矿
(请横屏观看,小龙潭露天矿,摄影师@祁凯)

20.jpg

在辽宁
有抚顺的抚顺西露天矿
(请横屏观看,抚顺西露天矿,摄影师@陈韶华)

21.jpg

也有阜新的海州露天矿
(海州露天矿,图片来源@Esri Image Map)

22.jpg

这些露天矿
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那就是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设备
挖掘可靠的铲车
+
装载量大的蒸汽机车
二者强强联合
可以保证较大的产量
(新疆哈密三道岭露天矿中配合工作的吊斗铲与蒸汽机车,摄影师@徐晨宇)

23.jpg

正因如此
辽宁阜新的海州露天矿
还一举成为了
当时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
矿坑里
一列列满载煤炭的蒸汽机车
头顶着滚滚白烟
沿着铁轨奋力爬升
是那个年代最动感的画面
(新疆哈密三道岭露天矿中行驶的蒸汽机车,摄影师@王璐)

24.jpg

20世纪80年代
随着露天开采技术的进步
我们独立设计和建设了
平朔、霍林河、伊敏河、元宝山、准格尔
一众声名显赫的大型露天矿
人称“五大露天”
(请横屏观看,内蒙古呼伦贝尔的伊敏河露天矿,摄影师@在远方的阿伦)

25.jpg

彼时的中国
汽车工业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煤炭的运输工具
开始放弃了体型庞大的列车
转而使用了灵活的卡车
(山西安太堡露天矿中自卸式重型卡车,卡车轮胎的高度约3.5米,摄影师@朱哲)

26.jpg

与大运量的列车相比
单辆卡车的运力虽然有限
但是无数辆卡车一齐出动
就如同一支灵活的机动部队
且总运力也绝不逊色
在铲车与卡车
这对新组合的加持下
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这些煤矿的年产量
可以突破1500万吨
(新疆准东经济开发区中的卡车车队,图片来源@VCG)

27.jpg

可是
随着矿坑越挖越深
卡车的运输距离变得越来越长
原本的高效运输已经不再
于是一项新设备应运而生
胶带输送机
它的运输能力
可与标准铁路抗衡
而成本只有卡车的50%
可谓是一举两得
(内蒙古伊敏河露天矿中的胶带运输作业,摄影师@在远方的阿伦)

28.jpg

此外
受到特殊地形的限制
煤炭还可以“乘坐”索道
横跨峡谷、完成运输
(新疆红山煤矿的运煤缆车,位于安集海大峡谷附近,摄影师@张波)

29.jpg

截至目前
这支装甲军团的成员越发庞大
在它们的灵活搭配下
露天煤矿的生产能力
可以突破3000万吨
(辽宁抚顺西露天矿中繁忙的开采场景,摄影师@李乐)

30.jpg

进入新世纪
一大批露天矿
更是喷薄而出
2008年
内蒙古乌珠穆沁的白音华露天矿
建成投产
(请横屏观看,白音华露天矿,摄影师@飞猫先生)

31.jpg

2014年
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哈尔乌素露天矿
建成投产
(请横屏观看,哈尔乌素露天矿,图片来源@中国神华能源公司准能露天煤矿)

2019年
陕西神木的西湾露天矿
建成投产
(请横屏观看,西湾露天矿,摄影师@任世明)

32.jpg

截至2017年
全国露天煤矿约有420座
如今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
大型露天煤矿达到19座
(全国千万吨级露天煤矿分布,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33.jpg

不过
露天开采只适用于
那些埋深较浅且较厚的煤层
而且其年产量
也仅有5.28亿吨
只占到全国煤炭总产量的
15%
那么
面对深部的煤层
在没有像露天开采
这样宽敞的环境下
我们又会遇到怎样的难题?
03
地下世界
超过29亿吨的煤炭
将在黑暗的地下世界中采出
占到全国煤炭总产量的
85%
可是
地下煤层往往深达数百米
有的甚至超过1000米
想要采出如此之深
又如此巨量的煤炭
谈何容易?
首先
人们必须想方设法
在地表和煤层之间
开凿出一条条或水平、或倾斜
又或垂直的通道
搭建起一个合理的井下生产空间
这些通道

不仅是输送煤炭、土石的
运输通道

也是输送
人员、设备的运输通道

更是一个保障深井之下
人员、运输、通风、排水
供电、通信、救援等的安全通道

沿着这些通道
人们终于能够触及
深埋于地下的煤层
然而有些煤层却过于庞大
它们的距离延伸超过数千米
厚度可以达到上百米
在没有机械的时代
面对这样的“庞然大物”
人们只能手刨肩背
将煤炭一点点从煤层上剥落
再一筐筐背送至地面
在条件相对优越的地方
可以使用炸药破碎煤层
借助井下轨道和矿车完成运煤
即便如此
难度仍然超出想象

幸好
有了机械化的进步
让一切发生了转机
煤层破碎、装载、运输
地下空间的支护等工作
开始一一被机械所取代
开采效率也随之大幅提升

其中最先进的是
所有的地下工作
均能使用机械自动完成
彻底了告别人工采煤的时代
以神东矿区的上湾煤矿为例
它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境内
在200多米深的矿井下
工作人员通过控制台便可以操控
世界上首台最大采煤机
一次性采出8.8米厚的煤层
与此同时
在开采的工作面上
128台液压支架一字排开
长度接近300米
它们接收指令、有序进退
实现对采煤现场顶部岩石的支护安全

而后
破碎的煤炭
沿着数千米长的运输胶带
被及时输送至地表
所有工作井然有序
一气呵成

截至2019年
全国已有98%的大型煤矿
实现了机械化采煤
井下事故的遇难者人数
也随之从2004年的6027人
减少至316人
事故发生系数
下降超过97%
(事故发生系数即百万吨死亡率,指的是每生产100万吨煤炭死亡的人数比例,下图为2002-2018年全国煤矿死亡人数变化,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不仅如此
在多种机械的助力下
面对错综复杂的地下世界
人们的采煤工作
也变得游刃有余
对于近水平状
厚度小于7.5米
赋存条件简单的煤层
人们可以沿着煤层推进
一次性将煤炭采出

对于近水平状
厚度一般超过5米的厚煤层
人们可以自上而下
分多层开采
当然也可以自下而上
进行放顶煤开采
即先在底部采出2-3米的高度
同时利用顶板压力或者辅以人工方法
使剩余的顶部煤层
直接垮落、破碎、放出

任凭地下煤层
千奇百怪的肆意展布
人们只管见招拆招
截至目前
我国的采煤方法多达十几种
是世界上采煤方法
种类最多的国家
就在数以亿计的煤炭
从地下成功采出之后
地下世界的忙碌
却丝毫不减
开采结束后
原本由煤层填充的空间
变成了巨大的采空区
如果置之不顾
将发生岩层垮落和地面沉陷

尤其是地面之上
有建筑、铁路、水体等分布时
对采空区的处理更加重要
当在建筑下采煤时
往往需要在开采的同时
同步进行采空区的充填
或者预留部分煤柱提供支撑
以减小地表的变形和下沉
保证建筑不被破坏

在铁路下采煤时
条件变得更加苛刻
必须最大程度减小地表的变形
以保证列车的安全通行
而在河流、湖泊等水体下采煤时
一切工作必须更加谨慎
不仅要防止矿井内
突然发生的大规模突水事故
还要保证地表的水体不流失

从挖掘各种地下通道
到应对不同形态的煤层和地表
地下开采的每一步
相较于露天开采
都异常艰难
当然
煤层开采的“艺术”
也并非一成不变
当露天开采
剥离的岩土与采出的煤炭
超出合理经济范围时
需要转向地下开采

有时地下环境变得恶劣
以宁夏石嘴山的大峰煤矿为例
煤层的自燃使得地下温度居高不下
严重危害人员安全
自2007年起
开采方式从地下转向了露天
如果煤层
向地层深处延伸极大时
可以露天和地下同时开采

至此
从浅部煤层的露天开采
到深部煤层的地下开采
5300多座大大小小的煤矿
在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
它们热火朝天、日夜不休
让中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
“煤炭帝国”
04
功与过
但是
故事到这里
还未结束
时至今日
中国的煤炭年产量
已经超过38.5亿吨
是70年前的120倍之多
(1949-2019年全国原煤产量变化,制图@陈随/星球研究所)

与此同时
全国的火力发电装机容量
增长了708倍
总量居世界第一

钢铁产量
增长了6300倍
总量居世界第一

化工行业所用的
合成氨、甲醇等产量
还有尿素农肥产量等
已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熊熊燃烧的煤炭
点亮了万家灯火
筑起了钢铁森林
也融进了14亿人的生活
更成为这个觉醒的东方大国
拼命追赶、飞速前进的动力

然而
我们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煤炭的大规模生产
占用了大量土地
尤其是露天开采
直接破坏了地表土层和植被
地下开采还污染了地下水
也引发了地面沉陷等各种问题
让生态脆弱区不堪重负

煤炭的直接燃烧
还将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大量污染物排入大气
如此粗犷的使用造成了
酸雨、雾霾等环境污染问题
给人们的生活空间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煤炭的开采和利用
真的就一定要付出
这些沉重的代价吗?
答案显然不是
人们把开采产生的矸石
用作采空区回填的材料
以减少地表沉陷

对露天矿场
进行复土造田,重新种植植被
以山西平朔煤田为例
截至2017年
土地复垦面积超过4万亩
形成了采矿、复垦、还地的绿色开采模式
曾经的露天开采现场
也可以变身为绿色的矿山公园

对矿井水
统一进行洁净处理
再用作矿井及矿区的生产、生活用水

正是通过这些方式
如今我国煤矿区的
土地复垦率占比52%
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71%
矿井水综合利用率已经超过75.8%
不仅如此
人们也在改变着煤炭的使用方式
比如在大型煤矿附近
人们直接建造起坑口火电厂
改煤炭运输为电力运输
实现污染物的统一管理和排放

而且
在煤炭进入高炉之前
还要经过除尘、除硫、脱硝等层层处理
确保气体达标排放
以实现清洁利用
正所谓
煤炭用好了,就是清洁能源
与此同时
人们还在积极寻找其他替代品
除了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以外
水能、风能、光能、核能等
各种新型清洁能源
已经逐渐进入国家的能源结构

以一次能源消费来看
煤炭的消费占比
已经从70年前的90%以上
下降至60%左右
而且未来还会继续降低
是的
在未来的某一天
煤炭的能源效用
或许会被彻底取代
从此在我们的世界中消失
但到那时
当我们再次谈及煤炭
一定还会感慨万千
正是它
点燃了新中国的第一把工业之火
也正是它
点燃了一个热火朝天的时代

上一篇:新《固废法》今起施行,罚金上限提升至500万元

下一篇:首届全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大会将于9月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