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地勘行业改革痛点,您认为哪种模式好?
2020-03-04 08:31 来源:矿材网 编辑:矿材网

矿材网在文章《地勘单位改革倒计时,关乎40万地勘人每个人切身利益!中采访三位地勘行家,大家达成一个共识:今年地勘改革势在必行,且影响着40万地勘人的切身利益。既然改革即将来临,那么哪种改革模式好以及地勘人在改革下该怎么办?三位行家继续分享自己的真知灼见,共同探讨各地改革优劣,求索地勘改革具体模式和做法的最优解!


1


-THE FIRST-

地勘改革采访3来自矿材网15:13

Q

辽宁完全是企业化的改革,河北是一类事业单位,湖南等大部分是二类事业单位,不同地方的改革有不同模式,这些模式有哪些是成功的地方?哪些地方改进需要?大家有些什么样的看法?孟部长来自辽宁,辽宁地勘改革有哪些成功的地方,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孟部长:宁的改革受到全国地勘系统的广泛关注,近几年来大约90%省的地勘队伍到辽宁取经学习,他们看完辽宁改革的模式后,几乎异口同声得出一个结论,不要学辽宁。从某种意义上讲,辽宁的改革整残了,大家并不认为辽宁改革成功了,相反觉得陕西模式比较好我顺便插一句,像今天这样的网络研讨会模式是比较好,如果有可能以后可以扩展一下,下个月或找个时间,请陕西地勘改革的人谈一谈,陕西地勘改革应该进行得不错。


辽宁目前的改革还不算结束,因为我们养老保险对接还没有完成。如果我们的职工计划进入养老保险的企业里,那以前在事业单位工作几十年交的钱怎么算?比如说我们一块参加工作30年,有人是基层,有人是副高,有人是正高,有人是科级,有人是处级,有人是局级,对应缴纳的企业养老保险应该是哪一档?如果正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退休后拿一样的工资,人家肯定不愿意?


因此我们说这次改革还没有结束,我们也在观望全国事业单位改革总体的进展情况,如果其他各行业的改革都跟我们一样,事业单位身份全部注销,那么我们走在前面的人无怨无悔。如果其他行业改革都能做到老人老政策新人新办法,能够维持老职工的基本利益,辽宁地勘队伍改革政策是不是也要做相应调整?这也是辽宁地勘队伍一部分人心存的侥幸与幻想,这是实话实说,所以我觉得辽宁的模式不可取。但我们并不是否定改革,地勘队伍必须改革,刚才两位领导已经说过,地勘队伍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确确实实有很多深层次的矛盾,我就不一一列举。


我们需要改革,但是怎么改?需要哪些政策支撑,我们必须在政策上有科学的态度,我就说这些。


林书记:广东地勘单位分类改革从2012年底就已经进行,给了5年的过渡期,其中一类有一部分,二类占了大部分,三类基本上只有几个,实际上三类人员身份是没有的,人员身份都是一类和二类。二类事业单位的好处在于事业费,因为广东省的财政实力比较雄厚,地勘单位拿一点事业费对广东省的财政来讲不算什么,所以开始也没有很大关注,也不影响广东的整个经济。我们这样的好处在于我们所有人吃大锅饭,不用干的太多都是有保障。一旦没有事业费,所有地勘单位都要走市场,广东省消费又比较高,经营起来压力很大,缺点也同样显著,实际上是由于事企不分造成。所有人员都是事业的身份,可是干的又是企业的事,按照市场的规则来做实际上在事业单位来讲是违规的,比如各种分配、投资和矿业权的转让是不是合适?得到事业的钱,肯定要失去很多的发展机会。但是完全按企业来做,市场是不断变化也有风险。由于事企不分造成的一些问题,我觉得好坏参半。


李院长:刚才孟总讲了辽宁的情况,林书记讲了广东的情况。


其实山西跟广东基本相似,山西除了省局其余各个地市全部是二类事业单位,时间节点跟广东是一致,也都是统一的进行改制。广东省人口基数比较高,同时广东省对二类事业单位薪酬有一个天花板,每年年底所有事业单位都有绩效工资,可能平均下来收入有10-20万,基本能维持大家的生活。山西情况更明显,因为山西的基数很低,山西人均收入大约4-5万,特别地质黄金10年收入就是7-8万,收入水平满足不了职工的需要,所以需要从企业进行弥补,但是真正从企业进行弥补的时候,好多一些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去衡量你,可能就会越线,就不合适。因为我们是政策的被执行者,合适不合适是由政策的制定者来给我们评判,所以事业的人按照企业工作,然后你还不能完完全全按企业的形式来运作,应该是现在的二类事业单位最大的困惑,基本上就是这样的情况。


2


-THE SECOND-

地勘改革采访4来自矿材网12:25

Q

我想问三位,我们在前期摸索几十年的基础上,2020年地勘单位改革怎么改好或是采取什么模式? 

孟部长:我很客观的讲,依照目前的改革模式,我本人缺乏信心,我认为都不科学。为什么这么说?毛病究竟出在哪?我觉得毛病出在我们行业改革和队伍改革之间的矛盾没有协调好。如果脱离了行业的特点来谈改革,那就是脱离了生产力基本特征来看生产关系。


目前思路还是按照公益一类,公益二类来划分,当落到实处时就会感觉到放到哪儿都不合适,为什么?因为我们地勘行业有一个最基本的特点,就是我们的项目是弹性的,但人员却是刚性,他们俩之间的关系不好协调。如果放到公益一类,虽然政策和待遇相对有保证,但是又束缚了他的手脚,吸引不到真正的人才。这些单位资金一旦出现缺口,各级财政未必能够及时给他们补充,他们还得重新走公益二类的路。而公益二类既不是企业又不是事业,大家都觉得公益二类实际上是过渡,最后还得全面走企业化的道路。然而走企业化道路,我们行业改革不到位不给支撑条件。历史不存在假如,假如在10年黄金期,我们把矿权给国有地勘队伍,积极帮助国有地勘队伍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那么我们地勘队伍改革的千秋大业也就成了。我们黄金期已经过了,市场环境的机遇已经失去了,在这个时候让大家去改革。我们地勘行业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我们平均10年找一个好矿,而且现在找矿难度越来越大,那么我们另外9年怎么活?国外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他要么依附于股市,或依附于大型矿业公司,真正靠找矿来生存发展的企业,靠资本金来生存发展的企业,这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队伍要想走企业化道路,必须得有特殊的政策来进行支持,所以基于这么一种考虑,我认为现在这个模式,我不抱有信心。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行业管理者始终没有颁布指导我们全行业地勘队伍改革的指导性意见,各个省队伍的情况不一样,地方政府对我们这支队伍的性质和特点也缺乏了解,现在是百花齐放,千树万树梨花开,整的五花八门,甚至是南辕北辙。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要想搞好难度很大,地勘行政的最高管理部门必须拿出一个布满全局的指导性意见。


林书记:我也同意孟部长的意见,什么模式好到现在探索了40年,真的没有一个特别好的模式。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但是地勘行业的项目能够保证这么多的人员是不可能的,真的改革应该有一支非常精干,而且人员不能过多的队伍作为公益性一类,但是这个人数是非常少,大多数的人肯定要改革到企业去,这样来讲可能这个模式我认为比较适合。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哪些人能够进入到公益性队伍吃事业饭,而且能够把整个行业的公益性项目做下来,这个也的确是一个难题。其他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员可能都要走企业的路子,可能这才是真正的改革到位,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引发很多的群体事件。我觉得中央还有相关部门应该出台一个非常可行的意见,我们来执行。现在来讲全国地勘单位有这么多的模式,的确也没有哪个是最成功的。


李院长: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讲:


第一是孟总讲的顶层设计。我们现有地勘队伍多数是从省的角度拿一些方案出台一些政策,但是我觉得如果没有咱们部委的统一的指导意见,没有顶层设计,改革的成效和稳定可能会有一些问题。


第二刚才林书记讲到,就是我们不管怎么改,国家或各个省,需要有一支精干的公益性和基础性的地勘队伍,这个队伍是必须保留的。精干的地勘队伍纳入事业单位或归到行业主管部门,这个形式是必须要有的。


第三就是整体转企的地勘队伍,需要一个过渡的扶持。更主要的对这些转企的地勘单位应该有一些资源的配置,包括矿业权、土地、基地和对转企地勘队伍的政策。我们这么多年都是给国家找矿,除了人和专业技术,我们是没什么东西的。如果国家只是给两年过渡期,慢慢去弄,没有一些真金白、矿权和土地资源扶持,这支队伍整体转企以后,他的生存可能会有问题,更谈不上发展,这是我的观点。


第一要顶层设计;第二应该保留一支基础性、公益性真正的地勘队伍;第三转企要有相应的政策和资源的配套。我觉得可能会更顺利一些。


3


-THE THIRD-

地勘改革采访5来自矿材网15:42

Q

今年地勘单位改革势在必行,但模式不太确定,在这种情况下,地勘人应该怎么办?孟总您先谈谈您的看法。

孟部长:地勘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和团队,地勘人有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精神,这是很好的文化传统,我们要把地勘队伍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这项工作非常重要,因为地勘单位在改革后可能面临着大震荡,很多地质队分布于地市级或县级,大学生选择到地质部门来工作,其中主要原因是看上事业单位的性价比较高,如果事业单位转企后,不但对刚毕业的大学生失去吸引力,想留住35岁以下年轻人也很困难,辽宁省地矿集团在改革最初几年每年都要流失几百名青年技术骨干,这对地勘事业的发展影响很大。


一个名牌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到IT企业工作,一年后很可能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而地勘行业需要精准工作传承和作风传承,没有10年时间不能培养一名合格的地质工程师。队伍不稳定肯定会影响地勘事业将来的发展,现在40-45岁的地勘人很少,主要原因是上世纪90年代进入地勘行业最困难的时期,年轻大学生不到地勘队伍工作,技术人员流失,这些都造成的地勘单位人才队伍断层,如果这几年不把队伍稳定好了,等到现在50岁以上的人退休后,地勘队伍就会青黄不接,因此这一代地勘人应当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另外地勘人要通过各种渠道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地勘队伍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让政府部门关心地勘队伍。如果地勘改革完全企业化10年后,只有极少地勘队伍垮掉,那么责任在队伍本身没问题,但如果多半队伍都垮掉了,那么责任就在政策制定者,这么看虽然有可能是偏激了,但以辽宁地勘改革为例,地勘改革后辽宁在职职工数量最大的地勘队单位职工只有不超过250人,100~200人是中等规模,还有一些单位在职职工人数不足100人,在改革不到5年的时间内,辽宁地勘队伍人数已经流失近半,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地勘事业将无法开展。


我前面说的总结来说是两点:一是地勘人要有责任感、使命感,发扬地勘队伍三光荣精神,要挺起腰杆;另一个方面,我们要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向政府部门反映地勘队伍的真实情况,这对行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国有地勘人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为泱泱大国的资源政策、产业政策和发展前景有忧患意识,并不仅仅从一己私利来考虑问题,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理解,地勘行业需要利益的代言人,如果行业没有会说话、敢说话的人,那么整个行业恐怕也就彻底没落了。


林书记:我讲一下目前广东地勘行业的状况,广东的事业费比较丰裕,造成很多人吃大锅饭,不想做事,我觉得这是很不好的现象,但做多对大家的收入也没有改善,看到不做和做是一样,对年轻人的成长也极为不利。也就是说以后不管改革是什么情况,我认为都要有政策激励大家多做事,要有将来为行业事业打拼的精神激励。我们经常也跟大家讲三光荣精神,希望把老一辈地质人的精神传承下去。虽然现在大家可以解决温饱问题,也能奔小康,但是地勘人还是应该有所追求,就像孟总讲的,一定要用地勘人的精神支撑我们!


另外,事业身份束缚事业项目开展,要经常要跟上层反映问题,在市场上要为将来做打算,不能今朝有酒今朝醉。


李院长:孟总和林书记都说到好多,我觉得地勘改革不管今年要改到什么程度,事业单位肯定要改。我觉得地勘单位应该自上而下主动发声、主动呼吁,主动的把地勘历史、地勘现状、地勘文化让中央有关政府部门了解地勘队伍,我们要主动争取对地勘队伍将来生存发展有利的政策,这样顶层设计和政策的制定才会对我们有利。


第二是地勘队伍要主动提前布局或者提前适应将来改革的基本趋势。虽然不同省份改革会不同,但不同地勘单位应该都有一些预判性方向,我们可以提前介入。我们去年和珠勘院等地勘单位有一些合作,珠勘院现在改名为广东省珠勘院建设工程集团中心,和他们交流后他们也认为要提前适应改革,所以我们需要提前布局,做有利于改革的事。因此最近山西地勘局三勘院也开展提前适应的相关工作,广东分院实际上也是改革先行先试的产物,我们非常关心局里和院里面对广东分院的政策和指导意见。





刘平:

今天我们三位行家对地勘改革做了深入讨论,对地勘改革提出了中肯建议,无论对地勘单位还是地勘人未来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我们平台后续也会继续关注地勘改革,希望我们站在保障国家资源的战略高度,有眺望地勘行业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发展的远见,胸怀责任感,把地勘改革谋划好,为地勘单位和地勘人发展找到合适道路,希望大家多关注,谢谢!



上一篇:防护服透气就靠他,广东这家碳酸钙公司牛大了!

下一篇:以改革求实精神指导推进《矿产资源法》修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