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为什么青睐这些地学项目
2020-01-13 09:09 来源:矿材网 编辑:矿材网

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4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6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185项。中国船舶集团所属719所名誉所长黄旭华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摘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0名外籍专家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此次评选中,地学类项目获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1项科技进步奖,每个项目都大大推动学科、技术、经济、安全发展,具体获奖情况如下:


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碰撞型斑岩铜矿成矿理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侯增谦研究团队潜心研究,在青藏高原这一最年轻、最典型的大陆碰撞造山带一扎就是十余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最终建立了一套完整、系统的碰撞斑岩铜矿成矿理论。该理论回答了在缺少活动大洋俯冲的碰撞环境下,斑岩铜矿特征及形成机制的问题,大幅度发展和完善了经典斑岩铜矿理论,极大拓宽了全球斑岩铜矿的勘查区域。


获奖人:侯增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杨志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高永丰(河北地质大学)、郑远川(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张洪瑞(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复杂地质过程的激光微区同位素研究


近十多年来,以激光-(MC-)ICP-MS和大型离子探针为代表的现代微区同位素分析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地球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极大地拓展和延伸了人类对地球和行星演化的认知水平。我国地球科学领域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了一批激光-(MC-) ICP-MS,并于本世纪陆续引进了SHRIMP系列和Cameca系列的大型离子探针,开始了微区原位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研发与应用研究,不仅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析研究平台,而且获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提升了我国地球科学研究的国际学术地位。


获奖人:杨进辉(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杨岳衡(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谢烈文(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 所)吴福元(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 等 奖


矿井人员与车辆精确定位关键技术与系统


矿井人员和车辆精确定位是矿井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等工作的需要。矿井无线电信号传输衰减严重、无线电传输衰减模型复杂多变、卫星定位信号无法穿透煤层和岩层到达井下等制约着地面定位技术直接在矿井应用。


项目发明了无需时钟同步与距离无关的高精度矿井人员定位方法,将定位精度提高到0.3m;发明了基于信号到达时间和信号衰减的非视距信号判别方法和双向抵消非视距定位误差方法;研制成功第1个矿井人员精确定位系统;首次提出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主要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制定了我国第1个矿井人员定位系统标准,研究制定5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行业标准和煤炭行业标准。


获奖人:孙继平(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刘毅(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严春(江苏三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樊荣(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喻川(深圳市翌日科技有限公司)、包建军(天地(常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


渤海湾盆地深层大型整装凝析气田勘探理论技术与重大发现


该项目针对多类型复杂油气藏叠前地震反演预测中存在的岩石物理机制不清、反演精度不够、油气识别可靠性低等世界级难题和业内研究前沿,持续攻关20余年,在多类型复杂油气藏多尺度迭代岩石物理建模、特征参数叠前地震直接反演、固液解耦油气直接识别三项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使得我国在叠前地震直接反演与油气识别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研制了多套特有基础软件,为发展油气勘探软件领域的“中国芯”做出了突出贡献。


整体技术成功应用于渤海湾、鄂尔多斯、四川、松辽、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南海、东海、非洲、南美洲、大洋洲等盆地及地区的69个区块。该项目首创了渤海湾盆地深层大型整装凝析气田勘探理论技术,指导发现渤中19-6凝析气田,探明地质储量天然气1186亿方、凝析油11392万方,三级地质储量8亿方油当量。


主要完成人:谢玉洪、薛永安、邓建明、徐长贵、施和生、周东红、牛成民、邓运华、田立新、李慧勇、刘小刚、吕丁友、王昕、尚锁贵、张功成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吉林大学、长江大学、北京石大科胜石油科技有限公司



中东巨厚复杂碳酸盐岩油藏亿吨级产能工程及高效开发


中东碳酸盐岩油藏具有储层巨厚、隔夹层隐蔽、贼层发育、孔喉结构复杂的特点。衰竭开采压降快,需注水补充能量;而国际油公司通常采用笼统注采,剖面动用差,含水上升快,含水30%也好高盐高硫流体加速设备腐蚀;同时,受合同条件及地缘政治等制约,提速、提产和增效挑战巨大。在此背景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通过近10年攻关,创新了巨厚复杂碳酸盐岩油藏高效开发关键技术,解决了国际能源巨头久攻不克等世界难题,实现了作业产量亿吨级的跨越,  项目研究取得了广泛的科研成果和业内一致好评,也成为“一带一路”油气领域合作的成功典范。


主要完成人:宋新民、黄永章、王贵海、田昌炳、成忠良、李勇、范建平、刘合年、许岱文、郭睿、欧瑾、李保柱、冀成楼、朱光亚、穆龙新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国际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二等奖


多类型复杂油气藏叠前地震直接反演技术及基础软件工业化



该项目针对多类型复杂油气藏叠前地震预测存在的岩石物理机制不清、反演精度不够、油气识别可靠性低等难题,持续攻关近20年,在多类型复杂油气藏多尺度迭代岩石物理建模、特征参数叠前地震直接反演、固液解耦叠前地震识别三项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攻克了制约多类型复杂油气藏叠前地震描述和油气识别的技术瓶颈,研制了23套特有基础软件,为发展油气勘探软件领域的“中国芯”做出了突出贡献,整体技术成功应用于渤海湾、松辽、四川、鄂尔多斯、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南海、东海、东非、南美、大洋洲等盆地,近三年新增利润达97.07亿元


主要完成人:印兴耀、吴国忱、宗兆云、王兴谋、高建虎、杜向东、张广智、张繁昌、曹丹平、王玉梅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中国西部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构造-沉积分异与大规模油气聚集


该成果是研究团队近20年来持续开展中国西部大型盆地碳酸盐岩构造、沉积和油气成藏等方面的研究结果;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岩相古理学、石油地质学理论;研究成果已推广应用到中国西部大型含油气盆地的碳酸盐岩油气地质评价及勘探领域,为中国西部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重大发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研究成果在古老碳酸盐岩研究领域总体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主要完成人:刘树根、蔡勋育、何登发、侯明才、周文、曹俊兴、刘波、陈学华、文华国、孙玮


主要完成单位: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


薄储层超稠油高效开发关键技术及应用


我国薄储层超稠油低品位储量超过7亿吨。但由于油藏原油黏度高、薄储层散热快等原因,薄储层超稠油一直难以被有效动用。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将薄储层超稠油高效开发关键技术攻关摆在重要位置。他们从新型稠油热采配套技术创新、集成入手,研发出了薄储层超稠油高效开发关键技术,形成了七项企业技术标准和四项科技创新成果,为中国石化大幅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提供了优势核心技术。该技术应用9年来,新增动用薄储层超稠油储量1.88亿吨,累积增产原油1846万吨。


该项技术仅在新疆准噶尔盆地春风油田应用期间,便实现国内首次整装规模动用浅薄储层超稠油储量4197万吨,建成薄储层超稠油原油生产基地。


主要完成人:孙焕泉、张宗檩、束青林、王顺华、杨元亮、胡渤、吴光焕、孙建芳、谢志勤、伦增珉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煤矸石山自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


该项目围绕井工煤矿区损毁土地的诊断-复垦治理-复垦监控全过程,针对矸石山和沉陷地,首创了土地损毁隐伏信息诊断技术,创立了酸性煤矸石山生态复垦技术,创建了采煤沉陷损毁地系列保土复垦技术,研发了采煤损毁土地复垦质量检测与监控技术。经在安徽、山东、山西等8省(市、自治区)50多个地区进行了推广应用,诊断损毁土地面积12.64万亩,复垦治理面积10.77万亩,生态治理煤矸石山12座,监控面积10.77万亩,技术应用推广区土地复垦技术与管理人员8750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主要完成人:胡振琪、汪云甲、赵平、赵艳玲、张成梁、肖亚宁、李海东、谷明川、冯国宝、李美生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东方园林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阳泉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重大工程滑坡动态评价、监测预警与治理关键技术


该项目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自然资源部等长期支持下广泛开展国际合作,聚焦基于过程控制的滑坡防治体系关键技术研究,在重大工程滑坡动态评价、监测预警与治理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和广泛应用价值的创新研究成果。构建了基于多场信息的滑坡动态评价方法体系,研发了滑坡原位原型精细试验技术和滑坡多场动态关联监测技术,提出了重大工程滑坡关键治理方法与优化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大型水利水电、交通和矿山工程等重大滑坡预测预警与治理设计,促进了行业技术进步,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主要完成人:唐辉明、胡新丽、李长冬、王亮清、熊承仁、吴益平、张世殊、章广成、黄书岭、吴琼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深部资源电磁探测理论技术突破与应用


中国科学院 深部资源电磁探测理论技术突破与应用项目历经十几年的理论研究,突破电磁法的传统半空间范畴使传统人工源电磁法的探测深度从1 km 拓展到10 km,显著提升了地下小尺度(2km )目标体探测精度。仪器研制上,该项目攻克了高性能电磁装备核心技术,研发的电场和磁场传 感器及地面电磁探测(SEP )系统性能指标与国外高端仪器相当,打破了电磁探测装备被国外垄断的格局,在行业内得到广泛应用。创新技术在陕西凤太铅锌矿、河南崤 山银多金属矿等整装勘查中取得突破。


主要完成人:底青云、薛国强、方广有、张一鸣、王中兴、罗小南、高菊生、朱万华、安志国、付长民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北京工业大学、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西部山区大型滑坡潜在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关键技术


上述研究成果已在三峡库区、四川、贵州、甘肃、陕西等地区进行大范围推广应用,有效识别出数十处大型滑坡隐患,多次提前数小时成功预警滑坡。在2018年11月的金沙江白格滑坡-堰塞湖应急处置中再次经历“实战”考验,保障了上万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主要完成人:许强、汤明高、刘春、廖明生、巨能攀、胡伟、朱星、张路、黄学斌、李慧生


主要完成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深圳市北斗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热液硫化物发现与探测关键技术创新


该项目历时十多年科技攻关,获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首次揭示了超慢速扩张脊存在岩浆房,国际上首次发现了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的活动热液区,创新了深海热液硫化物高效探测技术,创建了热液硫化物探测体系,发现了系列热液区,实现了我国在国际海底热液硫化物发现的重大突破,完成了国际海底首个硫化物勘探区的资源潜力评价。对维护我国在国际海底的权益,提升国际话语权,促进深海技术、洋中脊科学研究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主要完成人:陶春辉、李家彪、李波、席振铢、周建平、刘敬彪、叶瑛、韩喜球、李振清、孙元宏


主要完成单位: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北京先驱高技术开发公司、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南大学、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贫杂铁矿石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集成与工业示范


铁矿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大宗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料和重要保障。我国铁矿资源分布广泛,矿石资源储量大,共伴生组分多、低品位矿多、复杂难利用矿多、废石尾矿产出高,随着采选冶的技术进步,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国内铁矿资源大有可为。该项目让铁矿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成效显著、矿山采选效率大幅提高、低品位矿和难利用矿综合利用产业化应用取得了长足进展、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主要完成人:邵安林、韩跃新、印万忠、李艳军、高  鹏、邓鹏宏、朱一民、李文博、孙永升、郑卫民


主要完成单位:东北大学、鞍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河北钢铁集团滦县司家营铁矿有限公司


上一篇:真的有第二个“地球”!

下一篇:四川全流程在线监管地灾治理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