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地质调查事业站在新的百年起点。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在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强调,向地球深部进军号令下,在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规划部署下,2017年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地质调查工作总思路是用科技创新改造、引领、支撑地质调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地质调查局,为今后地质调查工作指明了方向。
围绕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和地质调查服务六大需求的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各局属单位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全力支撑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盘点了部分局属单位今年工作新思路、新部署,与大家共享。
南京地调中心
建设新型区域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武 玲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围绕建设一流大区地质调查中心总体目标,全面贯彻落实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以科技创新来改造、支撑、引领地质调查,建设新型区域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以开展地下空间探测与安全利用方法技术体系研究为重点,创新发展城市地下不同地质体探测技术与空间资源综合评价技术,初步建立地下空间合理利用理论。发展城市地质学科,完善城市地质调查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体系;探索创建东部发达地区后工业化时期地质工作新模式;引领全国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城市地质学科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重点围绕武夷、钦杭、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开展深部矿勘查理论与方法技术研究;发展火山地质学科和华南前寒武纪大地构造学科;建立深部找矿模型,发展深部矿勘查方法技术体系;深部找矿方法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以服务于深空对地观测技术研制为重点,开展高光谱地质仪器研制、推动高光谱地质仪器在资源、环境调查中的应用,形成服务于空中、地面、地下勘探的光谱探测系列仪器;推进蚀变矿物填图技术进入地质调查主流程;力争高光谱地质仪器开发与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积极推进土地科技创新战略,发展东部城市、丘陵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方法技术体系,探索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与土地质量管理有机融合机制;丰富我国生态地球化学理论体系。
成都地调中心
开启青藏高原地学研究新征程
任淑珍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2017年将瞄准6项工作精准发力。
一是举全中心之力,启动西南地区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施青藏高原地学研究国际大科学计划,推动青藏高原国际地学研究中心落地,为完成青藏高原地学研究理论的自主创新聚集人才和资源。
二是开展成都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示范,初步建立成都市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对成都市地下空间资源地质适宜性进行初步评价,编制支撑服务成都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地质图集和报告。
三是支撑五大科技攻坚战,精心组织实施羌参1井油气参数井钻探工程,力争获得工业油气流。
四是统筹推进乌蒙山片区脱贫攻坚,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水文地质调查,建立示范基地。
五是精心实施东特提斯成矿带大型资源基地调查,提交铜、金、晶质石墨、锰和铅锌等找矿靶区30~40处,新发现矿产地15处。
六是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青藏高原将地质调查过程变成科技创新的过程。依托羌塘油气调查,初步提出原型盆地能源相控理论,建立高原隆升背景下油气成藏模式,系统总结高寒条件下油气钻井技术体系;依托四川盆地页岩气调查,总结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海相页岩气富集模式;依托东特提斯成矿带大型资源基地调查,探索陆内构造作用对大规模成矿的制约效应,形成造山带岩浆岩区、混杂带等填图方法技术指南;在东特提斯增生和碰撞造山、南盘江盆地三叠纪生物群复苏与辐射等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新进展。
广州海洋调查局
确保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目标实现
本报记者 陈惠玲 特约记者 朱 夏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精神,明确用科技创新改造、支撑、引领海洋地质调查,积极推进海洋地质调查各项任务的规划部署与实施,确保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目标的实现。
广州海洋局将整合协调各种技术力量,确保安全、高效推进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作实施;大力推进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有利区详查与评价,提出勘查工作方案;加快创新平台培育基地建设,做实做强中国地质调查局天然气水合物工程技术中心;不断完善南海多类型天然气水合物复合成藏地质理论等科技创新目标。
此外,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还将全面完成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海洋六号任务,实现大洋41航次科学考察科考目标;编制南海深海探测地质调查工作方案;建设地质云核心节点体系;组织实施海洋地质保障工程调查船舶建造,入列并开展海试;开展南海北部油气资源勘探,编制中越北部湾湾口外海域共同考察区基础地质图件等。此外,还将不断加快海洋油气学科建设,建立深水砂岩储层评价体系,修订完善海洋地质调查预算标准,完善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标准。
青岛海洋所
全力实现海域能源资源勘查新突破
特约记者 张淑胜
201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聚焦国家需求,瞄准国际前沿,加强调查与科研的有机融合,不断提升地质调查能力和解决资源、环境、能源等问题的能力,在部、局党组大力支持下,精心实施水合物试采、新层系油气资源调查两大地质科技攻坚战。
在青岛海洋所牵头下,经多方协同作战,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针对我国海域特点的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新方法——地层液体抽取法,初步形成了科学可靠的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实施方案,为试采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技术研发与创新,青岛海洋所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天然气水合物实验测试技术方法体系,并面向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发展战略需求,完善现有的实验研究系统,建立世界领先的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平台,力争为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与试采工程及商业性开发提供技术与理论支撑。
在南黄海这个未实现商业性油气突破的海域,青岛海洋所持续创新地震探测技术,总结出提出了高富强(高覆盖次数、富低频、强震源)海域油气地震调查技术、南黄海叠合盆地油气多源多期成藏模式,优选出两个重要目标靶区,为确定参数井位奠定了基础。
下一步,青岛所将通过开展南黄海油气构造体系控盆控源研究,深化对南黄海崂山隆起油气资源生、储、盖、圈、运、保六大因素的认识,探索油气成藏规律。完成重点构造深层优质成像,开展重点目标油气评价,完成南黄海油气调查高参1井地质设计与工程设计。
目前,围绕两大地质科技攻坚战,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平台框架下,青岛海洋所汇聚多方力量,正在开展海洋油气资源成藏机理及分布规律、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理及分布规律、海洋固体矿产资源成矿作用及分布规律、海洋矿产探测关键技术的研究。
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科技创新领军 深空
彭巍巍
中国地质调查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2017年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全力落实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提出了领军深空,支撑深地深海,服务土地科技创新战略的部署。
在深空方面,航遥中心将编制深空对地观测规划和科技创新工程方案,申报组织、牵头实施多个卫星应用的重大工程和计划。在深地深海方面,组织实施《移动平台地球物理探测技术装备与覆盖区勘查示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重要海域地球物理探测及应用项目,以及南海西沙地区航空重力测量。在土地科技创新方面,发挥卫星遥感技术的优势,综合利用高光谱、多光谱、SAR、热红外等遥感技术,创新性探索开展土地质量监测和产能评估等示范工作。
此外,航遥中心还将拓展国产卫星在资源环境调查监测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多门类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信息数据和生态地质环境监测数据,服务我国自然资源管护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服务五大科技攻坚战,在羌塘、塔里木及松辽等盆地开展油气航空物探调查,在鄂尔多斯、华阳川等地开展铀矿等重要矿产的航空物探调查。
同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进国家航空地球物理技术创新平台培育基地的建设,建实建强局卫星应用研究中心、遥感应用研究中心和航空地球物理国际研究中心。
油气调查中心
推进世界一流油气调查机构建设
吴燕辛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将通过大力开展科技创新,逐步夯实油气调查工作基础,持续打造核心竞争能力,力争形成重大油气调查成果,推进世界一流油气调查机构建设。
参与并组织好两大科技专项。一是页岩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争取在专利、技术、人才等方面形成实实在在的成果。二是积极参与申请地球深部探测专项。
打好三场科技攻坚战。组织实施鄂阳页1HF等参数井工程,力争获得天然气重大突破。在新疆优选实施参数井,力争获得工业油气流,提供油气勘查区块。推进北方石炭—二叠系油气地质调查,圈定远景区和有利目标区,实现油气调查新发现。
拓展两大非常规新领域。一是开展新疆准南、东北三江、黔西川南煤层气,松辽盆地页岩油等地质调查,形成勘查开发示范工程;二是以青南藏北和祁连山为重点地区,圈定天然气水合物有利目标区。
打造四大科技创新平台。包括建设非常规油气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一流非常规油气地质实验室,初步建成全球油气资源信息平台,建实祁连山天然气水合物长观基地。
水环地调中心
形成有特色的水工环调查服务体系
范基姣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地调中心2017年将着重加大地质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健全完善地质调查项目与科研项目的协调联动机制,立足地质调查项目,提炼重大科技问题。
加强地质业务平台建设,重点推进地热能源勘查开发工程技术中心、地下水与土地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两大创新平台建设。系统梳理水工环地质调查与技术方法研发成果,形成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又具有水环中心特色的水工环地质调查服务体系,加大成果转化与推广服务力度。
全力推进革命老区、贫困区、生态脆弱区水文地质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持续开展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调查;全面加强重点地区环境地质调查工作;不断加快地质(干热岩)资源调查评价。创新平原盆地松散岩分层勘探、监测技术,推动地下水赋存与运移理论研究;总结基岩山区地下水勘查成果,丰富和发展基岩地下水勘查理论;建立典型地区干热岩地热系统概念模型;总结三峡库区、西北黄土地区地质灾害成因等技术理论,形成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等技术方法体系。
水环所
全面提升水工环科技创新能力
特约记者 范建勇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科院水环所提出,将全面提升依靠水工环科技创新解决重大资源、环境和基础水工环地质问题的能力,推进全国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示范工程实施;编制深部地热资源探测与地热能利用专题方案、推进地热能勘查开发工作方案。加快建设地热能源勘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初步建成河北献县深部地热综合利用试验场;提交京津冀地热能开发利用对策建议报告。
推进中国主要含水层水质综合调查工程实施。总结首轮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成果,形成全国地下水水质与污染技术报告。基本掌握太行山前、珠江三角洲、豫北山前冲洪积扇等地区地下水质状况与演化规律,初步构建水土污染应急调查平台。
编写完成干热岩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指南,在地热地质调查中探索总结1∶5万干热岩资源勘查技术方法体系。攻关干热岩资源勘查和开发技术,形成区域地热资源调查评价规范,通过地下空间开发,解决城市发展的地下空间与含水层安全利用问题。
针对国家重大需求和社会广泛关注的地下水资源环境问题,向社会发布《中国地下水资源调查报告》《中国地热资源调查报告》《中国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报告(公众版)》《中国主要城市地质环境调查报告》。
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地下水污染、地热三大优势业务集群,建立区域水文地质等13个重点学科方向,推进水文地质学科建设,发展地热地质学科。
岩溶所
加快岩溶地质理论创新及应用示范
特约记者 苏橹萱
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2017年强化科技创新,发展特色业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岩溶所的步伐。
统筹推进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岩溶动力系统与全球变化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建设,组织申报IGCP651项目和境外地质调查项目,支撑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国际大科学计划。筹建申报岩溶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推进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基地和条件平台建设。
开展岩溶地质理论创新和应用示范。攻关岩溶关键带理论,形成岩溶关键带监测技术规程、脆弱岩溶生态修复技术规程、岩溶塌陷监测体系;开展岩溶地质景观保护技术应用示范;完善岩溶断陷盆地、岩溶槽谷、峰林平原水资源调查评价和开发利用模式。
加快扶贫攻坚示范基地建设。坚持发挥岩溶专业优势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坚持点上示范辐射面上脱贫,强化示范引领。建立完善乌蒙山、滇黔桂石漠化贫困地区干旱找水示范基地1~2处,赣南贫困地区矿山修复示范点1处,广西、云南生态脆弱区修复示范基地3处。
梳理集成岩溶动力系统与全球气候变化、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岩溶水循环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岩溶塌陷、岩溶区油气资源勘查、岩溶地貌和洞穴等六大支柱业务成果,编制六大业务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推进深部岩溶含水层探测、典型岩溶地区土地整理、岩溶地区城市地下空间调查与应用实施方案。
勘探技术所
攻关深部钻探取芯技术难题
王京舟
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所2017年将继续加强科技创新,引领钻探技术发展。利用松科二井工程继续开展世界先进的深部钻探取芯技术应用和示范,促进我国深部科学钻探工程技术体系的完善;全面升级慧磁中靶系统,完善与无线LWD协同作业工艺流程,形成先进的对接连通井钻进技术;完成100米深钻井能力的海底钻机研制;进一步完善涡轮钻具、大口径绳索取芯钻具、复杂地层地质钻探孔膨胀套管护壁工艺及器具。
为支撑深地探测工程实施,勘探所将进行4000米地质岩芯钻探成套技术装备示范验证,结合金属矿勘查、油气调查或水井勘查等工程,完成2000~3000米的钻孔施工;牵头申请《5000米地质岩芯钻探成套技术装备》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结合国家深地计划的实施,牵头筹划1.5万米钻探技术体系的立项申请。进行超深科学钻探技术研究,为进行地球深部探测工程(计划)中的地球深部观测与地壳活动性监测奠定基础。
为支撑地调局科技攻坚战,勘探所将以松辽盆地古龙凹陷为重点,完成一口2340米的油气参数井;以大兴安岭西缘中生界凹陷和松辽盆地为重点,完成一口2000米的页岩油参数井;在松辽盆地外围滨北地区,针对石炭—二叠系新层系开展地质调查,完成一口2000米的地质调查井;在武陵山地区,完成2口1500米的页岩气调查井;参加京津石地区水热型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完成4000米地热井钻探工作量。
成都综合所
突出三稀资源研发优势出大成果
特约记者 袁 波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综合利用所结合业务定位,2017年将组建中国地质调查局稀土资源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拓展国内外研究领域,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
在川西稀有金属矿集区,重点开展锂矿选冶技术研发。预期形成锂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3~5项,申请锂资源利用技术专利3~5项。在攀西地区开展资源集中开采区地质环境调查,并创新尾矿综合利用技术,为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提供服务。启动贵州毕节——六盘水地区能源三稀资源大型基地建设,为贵州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和矿政管理提供基础服务。
围绕国土资源部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立足已有选冶技术成果,成都综合所将重点开展土壤重金属修复治理、矿山尾矿和地下水修复工作;加快组建油气综合利用评价中心;推进矿产综合利用技术互联网+工程,突出三稀技术研发优势,力争出大成果。
成都综合所还将构建矿集区资源利用技术经济绿色评价方法体系,并在青海大场金矿集区开展应用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