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不让须眉——十位地质女神
2017-03-08 10:55 来源:矿材网 编辑:矿材网

 良辰三八节,妇女半边天。今天是普天下所有女性的节日,小编祝愿所有的女性朋友节日快乐! 

 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不仅吸引着男人的好奇与探索,也同样激发着女人的兴趣与思考。一说起搞地质,有人就联想到爬山涉水,风餐露宿,艰苦异常,对于女地质队员来说,似乎更是如此。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20世纪的中国地学界,却涌现出一批出色的女科学家群体,她们在男人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地质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海洋学、气象学等地学领域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骄人成就。

 巾帼不让须眉,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十位伟大的地质女科学家的风采(排名不分先后)! 

 01.池际尚——中国岩石学学科奠基人

 湖北安陆人,岩石学家,构造地质学家。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地质系。

 中国科学院池际尚院士是著名的岩石学家,被称为德艺双馨的学,也是温家宝总理的恩师,亲手培养出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

 成就:

 1962年她研究了北京南口中酸性岩浆杂岩体的形成和演化,将有关的分异和同化作用分为具有不同成矿特征的深部和就地两类,由此提出的岩体模式和研究方法应用较广。

 1965年她参加领导了中国第一个原生金刚石矿床的研究,首先提出中国的分类命名及其含矿性化学成分判别公式。

 1978年以来,她又领导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及深源包体、华北岩浆岩型磷灰岩矿床成因等研究。

 她的主要著作有《缺水条件在常温下变形实验的尤尔大理岩的组构》(1951)、《燕山西段北京南口花岗岩》(1962)、《岩浆岩岩石学》(主编,1962)、《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及上地幔研究(附金伯利岩》

 02.金庆民——第一位登上珠峰的女地质学家

 湖南省炎陵县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

 1961年毕业后,分配到新疆,成为哈密地质队的第一名女队员。

 金庆民是世界上第一位深入南极腹地、探索南极第一高峰--文森峰的女性。文森峰海拔5140米,被称为“死亡地带”。

 1988年11月,她作为世界唯一女性参加了中美双方联合举办的攀登文森峰的科学考察。这个风雪统治的高原地带,最低温度为零下88℃,没有植物,更没有动物,风速高达20米/秒。寒冷和危险自不必说,而她因为连日甄别矿石,没戴风镜,被冰原紫外线照成了雪盲眼疾。在科考队员们登顶的日子里,她一人在冰天雪地中忍受了4天的孤独。登机返回的时候,她也是唯一一个携物超重的人,因为她带着40多公斤的矿石标本,最后她舍弃了贵重的登山设备,抱着矿石回到了祖国。她历经艰险,征服了“死亡地带”,首次在南极文森峰发现较大规模的铁岩系及很有开发前景的铁矿,填补了文森峰山区地质学研究的空白,为我国南极地质学研究争得了国际发言权。 

 金庆民一生三次南极探险,是世界上第一个登上南极最高峰的女性,她的名字被载入世界名人史册。

 03.郝诒纯 ——编制中国第一本高等学校《古生物学》教材

 湖北咸宁人,地质学、古生物学家。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1946年清华大学地质系研究生毕业。

 成就:

 中科院院士郝诒纯教授是我国开创钙质超微化石研究的专家之一,并在我国东部油田第一个鉴别出第三纪的钙质超微化石,她为发展我国的古生物学、特别是微体古生物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她专于地层古生物学及微体古生物学研究,在松辽平原白垩纪--第三纪介形虫化石和塔里木盆地脆白垩纪--第三纪发层及有孔虫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成果。 

 70年代末她开始认识到,从地质科学角度去认识海洋和进而开发海洋的重要性。她领导科研集体与校内外有关合作,主持开展了中国海域的半深海、深海及边缘海盆地微体生物群及其地层学、古气候、古海洋学意义的研究。

 1982年她和阮培华等研究发表的《西宁民和盆地中侏罗世-第三纪地层及介形虫、轮藻化石》论文,获石油部门科技成果奖。

 1988年与曾学鲁等发表了《冲绳海槽第四纪微体生物群及其地质意义》的专着,获国家教委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9年又与阮培华等发表了《西沙北海槽第四纪微体生物群及其地质意义》的专着。获地质矿产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主编有《中国地层白垩系》、《有孔虫》、《古生物学教程》。

 04.许志琴——李四光科技奖第一个女得主

 四川重庆人,构造地质学家,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

 1987年获法国构造地质蒙贝利埃大学博士学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地质研究所所长。

 成就:

 早期从事裂谷构造研究。80年代起,以“新的构造观”为指导,致力于青藏高原及周缘造山带的变形构造、造山作用及造山机制研究。

 许志琴院士的主要科研成果为:厘定了中国造山带中近50条大型韧性剪切带,建立了西部主要造山带的变形构造格架,提出中亚最大的阿尔金断裂左行平移650公里。提出划分青藏高原结构新方案,根据深部资料,提出青藏高原超岩石圈断裂及深地幔结构框架和青藏高原形成的深部动力学新模式。

 发表专著8部,论文近200篇,两次获部科技二等奖第一名。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

 05.王弭力——走进罗布泊的第一位女科学家

 北京人,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钾盐矿床及地球化学家,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

 王弭力长期致力于钾盐地质研究,先后在江汉、柴达木和罗布泊等从事古代和现代盐湖钾盐地质工作,参加和组织实施国家和部门重点科研项目10项。提出柴达木盆地半水石膏是常温下卤水掺和而发生交代作用的产物,归纳出该盆地盐湖钾盐三种成矿模式;在罗布泊钾盐资源研究工作中,提出"高山深盆地迁移"和"两段式成钾"的新认识,丰富了陆相成钾理论;发现罗北凹地超大型钾盐矿床,探明储量2.5亿吨,潜在经济价值达5000余亿元,并将资料无偿移交当地政府,推进了科技成果产业化;2001年"罗布泊钾盐矿"被科学技术部等四部委评为"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王弭力被四部委评为先进个人;2004年中共新疆巴州委员会和政府作出"关于表彰奖励王弭力同志的决定",这是对她"在罗布泊地区钾盐资源勘查开发做出的突出贡献"给予的肯定。同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一;先后发表论文47篇,专著3部,并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三等奖2项,排名第一、三。

 06.蔡承云——中国第一位女性地质学家

 江苏崇明人,地质学家。1932年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斐士那师范学院地质系。

 1933年获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研究院矿床学硕士学位。

 回国后,曾任广西大学教授,香港侨安锡矿公司探矿工程师,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重庆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广西大学、中南矿冶学院教授。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长期从事岩浆热液矿床、稀有元素矿物地球化学的研究。

 成就:

 蔡承云教授对岩浆热液矿床和稀有元素矿物化学颇有研究。著有《岩浆热液矿床的围岩蚀变》、《稀有元素矿物地球化学》、《风化作用的地球化学》等著作。

 07.吴崇筠——编制石油高校第一本《沉积岩石学参考教材》

 四川江津人,沉积学家。1945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

 1949年获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岩石学硕士学位。1951年回国。历任玉门石油局试验室主任,北京石油学院岩矿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石油工业部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副总地质师、高级工程师。是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了大庆油田勘探开发工作,提出并总结了莎尔图砂岩体的分布、结构、沉积特点,为大庆油田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对我国东部断陷湖盆不同类型沉积相模式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成果。撰有《油田岩相古地理》、《中新生界湖、三角洲与油气分布》、《断陷湖盆沉积岩》等论文,著有《沉积岩石学》。

 08.王大钧——新疆石油战线最早的一批女地质学家之一

 北京市人,石油地质学家,1953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

 1954年转赴准噶尔盆地齐古地质队工作,1955年3月任655队队长,负责独山子地区地质细测,后调地质调查处地质科。1958年初任奇台地质大队地质师,负责准噶尔盆地东部地质调查工作,同年8月调塔里木矿务局地质科负责检查各地面地质队的野外工作,1959年9月调克拉玛依,先后在油田研究所和地质处负责油田开发地质研究工作,1973年任局地质处主任地质师,1976年元月调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科研处、油田开发所油藏工程室任主任地质师、高级工程师,配合部开发司工作,后期进行了国外油田及开发新技术的调研工作。

 09.王执明——台湾第一位女地质学家

  擅长田野调查,从1969到1990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带领学生上高山、下深谷采集岩石,以严谨认真的态度造就了台湾新一代的地质人才。她更选定了太鲁阁这个区域作为长期研究的主要地点,要为台湾这块土地留下可用的研究资料。除了在学院的研究之外,王执明更积极推进地球科学的普及教育和主持编译国中、高中地球科学教科书,她担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期间热心举办演讲,推进地质教育。1994年,王执明募集资金成立地球科学文教基金会,热心举办多次野外实地教学,并举办通俗演讲推进普及地质知识,让一般人了解地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10.曹琼英——第一个闯入“死亡之海”的女科学家

 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系教授,当年,她作为唯一的女性加入了塔克拉玛干勇敢的沙漠探险者队伍。由此,中国地质史上写下了这么一行文字:曹琼英,第一个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女科学家。 

 女性在地学界的成功说明,就个人的聪明才智、精神毅力而言,女性毫不逊色于男性。科学对女性是没有禁区的,如果有适当的环境和机遇,她们同样也能做出伟大的发现,就像诺贝尔奖曾经戴在居里夫人母女、麦克林托克等杰出女性的头上一样。引用两句中国古训解释说, 有志者事竟成 、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立志坚定,专心致志,想办法克服困难,男生、女生都能学好地质。

 但愿我们的社会对女性选择职业方面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多样化。当然我们现在也欣喜地看到这种宽容与多样性越来越多了,但科学界顶级人才比例失衡的现象说明,在女性解放的道路上,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一篇: 环保压力下,陶瓷行业必需绿色发展

下一篇:环保重压下,涂料行业“涨”声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