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国和伦敦治霾实践,反思中国的雾霾战争
2017-03-01 08:44 来源:中国矿业报 编辑:矿材网

 全国两会即将召开。在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关键时刻,关乎大局的能源资源问题,关乎人们心肺之患的雾霾和环保问题依然被海内外高度关注,料将成为今年的两会的热门话题。

 近来有一种声音,将雾霾的责任完全归咎于煤炭,将去产能等同于去煤炭。然而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雾霾天气频繁出现,而且如此严重?各路专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纷纷给出自己的答案以及解决之道。有没有把准脉暂且抛开不谈,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国际上治理雾霾的两个案例,或许可以收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德国的治霾实践

 德国有与中国很近似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缺油缺气。同时,也与今天的中国有非常近似的高能耗产业结构。德国鲁尔工业区的重点能源消耗领域与京津冀地区很相似。炼几千万吨钢铁,有焦化企业、炼铁厂,还有规模巨大的石油化工企业。

 德国是1990年重新统一的。统一之前,德国西部地区是从1962年开始治霾的,重点地区是污染严重的鲁尔工业区。德国的治霾持续了大约30年。

 西德治霾走过弯路。当时所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用高烟囱排放含有大量未经净化处理的污染物的烟气。这种高架式排放虽然使得污染物对本地的大气污染减轻,但却将污染物扩散到更广大的地区。后来才改为燃烧烟气全部经净化处理排放。

 虽然两德统一之前,东德也对环境污染进行了治理,但直至两德统一之前,欠账依然很多。而在两德统一后,原东德地区的大气污染治理特别快。仅用5年时间,原东德的大部分地区就与雾霾天告别了。污染特别严重的地区,在10年之内也告别了雾霾天。

 原东德地区快速治霾的经验给了我们启示:汲取国际先进的治霾技术和经验,可以少走弯路,较快地治好霾。

 原西德和原东德地区的雾霾天消失后,德国并没有停止大气污染治理的步伐。2015年,德国全境第一次所有的地区PM2.5年均浓度低于20微克/立方米,仍未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大气质量健康标准(PM2.5的年均浓度低于10微克/立方米)。德国大多数地区要达到这个标准,还有很多年的路要走。

 在经过了半个多世纪持续的大气污染治理后,2015年的鲁尔工业区大气中PM2.5年均浓度为12~17微克/立方米(2015年中国三亚的PM2.5年均浓度为17微克/立方米)。需要指出的是,仅4000多平方千米的鲁尔工业区现在每年还在炼约2000万吨钢。德国硬煤(区别于褐煤)发电的大约一半(约1000万千瓦左右的装机功率)在鲁尔工业区。只不过今天的鲁尔工业区所采用的清洁生产技术和环保技术,与半个世纪前相比,是天壤之别。

 德国治霾实践得出的经验是:燃煤未必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只有不清洁燃煤,才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洛杉矶雾霾之战

 1943年7月26日,洛杉矶有史以来第一次遭受雾霾攻击。在1943年那次突如其来的雾霾之后,情况变得越来越糟,出现雾霾的天数越来越频繁。人们开始以各种方式发出声音,表达不满。最具力量的是幽默和讽刺。好莱坞演员们甚至想出了雾霾罐头的点子。

 加州理工学院的荷兰科学家阿里——哈根斯米特通过分析空气中的成分发现,雾霾的罪魁祸首实际上是汽车尾气。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二氧化氮被排放到大气中后,在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会产生含剧毒的光化学烟雾。

 哈根斯米特的研究结果公布后,政府并没有采取行动,只是建议居民尽可能地少用汽车出行来减少尾气排放。

 1955年9月洛杉矶发生了最严重的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两天内因呼吸系统衰竭死亡的65岁以上的老人达400多人。这时政府才开始意识到雾霾的严重性。加州州长奈特指派专家巴克曼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负责空气治理。

 在此后的几年里,洛杉矶政府开始着手解决污染问题,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成果有限,这一情况直到1970年《清洁空气法案》的出台才有所改变。《清洁空气法》的出台标志着全国范围内污染标准的制定成为可能。

 上世纪60年代末催化式排气净化器的发明从技术上解决了汽油燃烧不完全的问题。于是监管者依照新的法律,规定所有汽车必须装上这种净化器。此举被认为是治理洛杉矶雾霾的关键。同时政府敦促石油公司必须在成品油中减少烯烃的含量。这种物质被认为是造成光化学污染的主要物质。加州的环保机构还提倡和开发了用甲醇和天然气代替汽油的新技术。因为这些燃料的尾气排放量只有汽油的一半。尽管甲醇因为价格原因没有成为汽油的替代品,但这些措施第一次让石油公司感受到了威胁,促使他们开始积极开发更加清洁的汽油。

 通过长达十余年的努力,洛杉矶的空气开始慢慢转好。根据环保部门的统计,洛杉矶一级污染警报(非常不健康)的天数从1977年的121天下降到1989的54天,而到了1999年这个数字已经降为了0。

 这样的奇迹,是如何创造的?对于正在深受雾霾困扰的中国人,洛杉矶经验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洛杉矶被历史证明有效的决策、立法、科技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协调发展、共同努力可以成为中国治理雾霾的宝贵经验。

 中国治霾持久战怎么打?

 自2013年大气十条发布、2014年全国两会发出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的声音以来,中国全面治霾战役已经打了3年。面对不时扑面而来的雾霾大军和不断拉长的战线,进入深水区的这场抗霾持久战要怎么打?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认为国内当前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消费结构将持续,相较于去煤化行动,煤炭清洁化更适应我国国情。

 事实上,官方铁腕治霾的态度并未有丝毫松动。环保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13年大气十条发布、执行之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上有明显改善。与2013年相比,74个重点城市PM2.5浓度降低了30%左右。

 但大气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与民众期待存在落差。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坦言,目前中国治霾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冬季空气污染改善的幅度非常小。一些措施在冬季之前是管用的,但到了冬季之后,进入供暖期,我们的措施还很不够。

 天不帮忙是冬季雾霾频发的主因。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指出,二三十年前,中国北方冬季大风呼啸,寒冷刺骨,但如今冰雪和冷空气都大大减少。气温不断刷新历史记录的暖冬接连出现,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环境也持续产生。加之供暖季的燃煤采暖,重污染极易发生。

 环保法规执行不到位也是雾霾难以断根的源头所在,不少企业依然存在高负荷生产、超标排放等问题。环保部上月披露的督察结果显示,在重污染天气里,个别企业存在撕毁封条擅自生产等行为,违反限停产规定;个别企业未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减排措施等。

 毋庸置疑,治霾必须从源头出发,真正减少污染物排放,才能让人们看得见,感受得到。

 从中共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融入五位一体的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到史上最严的治霾总指南大气十条颁布实施,再到官员政绩考核压缩GDP、增加生态考核权重,中国决策层对污染零容忍的态度早已清晰可见。

 近期中国官方印发多个涉及到生态文明指标的考核办法,对生态保护、环境质量等绿色指标赋予很高的分值和权重。在这一系统中,GDP增长质量权重不到资源利用、环境质量权重的一半,占全部考核权重不到10%。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指标若能够最终执行,将有助于改变目前地方政府以经济增长为主的政绩观。

 与此同时,各地方也纷纷表态要打好治霾这场硬仗。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安徽、湖南、湖北等20多个省(区、市)将环境污染、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黑臭水体等作为重要议题写进工作报告之中,治霾、治污等成为高频词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石敏俊指出,地方政府必须正视雾霾治理给区域经济增长和民生保障带来的短期冲击,尽量减轻雾霾治理给区域经济增长和民生保障带来的负面影响。

 经过3年抗霾,民众大多清楚,由于污染物减排行动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雾霾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治理大气污染将是一个长期过程。

 中国已经打赢了非典、禽流感等一场场硬仗,如何真正攻克雾霾?相信这个问题已经装入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会议文件夹中。他们将如何支招、建言,值得期待。             

上一篇:采矿业2016年对外直接投资86.7亿美元

下一篇:河南无污染耕地 1.08亿亩,富硒耕地1439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