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可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
2017-02-27 09:59 来源:中国粉体技术网 编辑:矿材网

 近几年,国家对土壤污染问题高度重视,2016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土十条”,之后地方各级政府纷纷出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与此相伴的土壤修复市场产值已高达4.6万亿元,但高成本导致的许多地块无利可图是土壤修复产业发展的一大阻碍。

 重金属污染土壤也可以是资源

 矿产资源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陈明博士表示:一些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也是资源,比如硒和锌,不仅对人体有益,而且现在已经成为提升农作物品质、提升其价值的一个法宝,铜、钼、锰、钒等微量元素,也是人体健康之所需。

 一般认为,重金属中真正有害无益的“坏分子”主要是钡、铍、镉、汞、铅、锑、铊和铀等元素。其他金属元素被列为“污染物”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人体必需的剂量不清楚;二是安全剂量范围窄,不易控制;三是相关科研成果不足。

 我国有很大一部分重金属污染场地是有害元素和有益元素复合污染土壤分布区,比如甘肃的白银厂、云南的金鼎,还有江西、湖南的许多地方,都属铅锌类污染。

“铅超标当然不好,但锌多了并不是坏事。为什么不能把铅遏制住,而把锌留下,用来生产富锌农产品?”对于这样的思路,陈明称之为“抑害扬益”。

 化学试剂稳定土壤重金属

 用化学试剂来稳定土壤重金属是基于“植物吸收重金属必须通过水”的认识,因此,若重金属的化合物或盐不溶于水,则他们难以向食物链迁移,因而具有较小的风险。有较多的重金属的磷酸盐、硅酸盐、碳酸盐和硫化物难溶于纯水,因此,有学者甚至公司直接用磷酸盐和硫化物或它们的混合物作为稳定化剂。

 那么,土壤类型千差万别,不同地块的重金属污染物成分也各不相同,如何才能实现“抑害扬益”,最终使修复后的土地得到利用,甚至与功能农业相结合,成为能够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农业资源?

 技术是实现科学设想的突破口

 选择性吸附和晶化,立足地质特色研发增值型修复技术土壤修复是使遭受污染的土壤恢复正常功能的技术措施。在土壤修复行业,已有的土壤修复技术已达到100多种,常用技术也有十多种,大致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方法。

 非金属矿功能材料对重金属的选择性吸附

 现在已被土壤修复行业广泛认可的是黏土矿物对重金属元素的选择性吸附效果。层状硅酸盐矿物可以对某些特定的重金属离子进行专性吸附。

 根据蒙脱石、伊利石和高岭石对铜、铅、锌、镉、铬等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选择性实验结果表明:3种黏土矿物对5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选择性明显;蒙脱石对铬、铜有很好的选择性;高岭石和伊利石对铬、铅有较好的亲和力;而这3种黏土矿物对锌的吸附能力均很弱。

 陈明等人利用改性黏土矿物的选择性吸附和退化过程中的选择性晶化特性,分别研发了专门用于铬-铅-镉复合污染、汞污染和铅-镉复合污染的土壤修复剂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在北京、天津和福建,陈明科研团队的大田实验均获成功。就在不久前,经过严格审查和国际查新检索,这3种选择性土壤修复技术都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土壤修复是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的发展方向之一

《建材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中明确指出:要重点开发基于非金属矿物用于环保治理等方面的矿物功能材料。发展用于环保的膨润土和高岭土吸附材料、海泡石土壤改良剂、凹凸棒粘土土壤改良修复材料等。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以及国家环保、建材等相关政策的支持,这将是非金属矿功能材料大力发展的契机。采用高岭土、膨润土、海泡石和凹凸棒粘土等非金属矿来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选择性吸附,在修复土地的同时实现“抑害扬益”,这是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的又一研究和发展方向。

上一篇:铜、锌价有望继续升高,铁、煤炭高处不胜寒

下一篇:黑龙江地勘借智找矿 推进找矿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