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70周年,中国水泥行业如何凭资本市场起飞?
2019-09-24 09:29 来源:中国水泥网信息中心 编辑:矿材网

?   众所周知,水泥产业是资密集型的产业。90年代以前,我国水泥行业发展缓慢,建国初水泥产量仅有66万吨,到从90年代初年产量2.1亿吨,建国前40年水泥年产量提升了约2亿吨,平均每年提高510万吨。90年代初至今,水泥年产量从2.1亿吨增长了10多倍,最高峰时年产量接近25亿吨,不到30年间增加了20亿吨,年均提高9,510万吨。90年代以前水泥行业发展相对缓慢,除了经济发展阶段和建设对水泥的需求变化之外,缺乏资金是重要的掣肘因素。在资本市场建立以前,水泥投资主要是靠政府拨款,80年代中期,为缓解供需矛盾,国家建材主管部门提出“大家办建材”,掀起各行各业投资办建材的热潮,同时财政资金全面推行“拨改贷”,导致许多国营水泥厂从建设之初就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无法实现盈利。


   中国的资本市场发端于1990年代初,1993年浙江尖峰集团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是中国水泥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此后10年间有20多家水泥企业陆续登陆资本市场,2003年以后,上市的水泥企业数量明显减少。我国资本市场蓬勃发展的20多年,同样是水泥工业在强劲需求拉动下的高速发展阶段,可以说中国水泥行业早早搭上了资本市场发展快车道,资本市场也为水泥企业的腾飞插上了翅膀。经过一系列重组、经营不善的企业退出,如今沪深两市还剩18家水泥制造企业,加上在港交所上市的中国建材、华润水泥等等,我国水泥行业的中坚力量已悉数在资本市场亮相。


表1:A股水泥企业上市历程及对应阶段行业背景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公告,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截至今年上半年沪深A股和香港H股上市的水泥企业,总资产达1.26万亿元,净资产5528亿 元。据水泥大数据研究院不完全统计,水泥企业在A股和港股累计股权融资接近600亿人民币及340亿港币。


图1:截至2019.06.30水泥上市公司累计融资额(亿元)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公告,水泥大数据(https://data.ccement.com/)


   其中融资大户是海螺水泥,中国建材和华润水泥,利用首次发行、增发等从股市募集到的资金在百亿级别。


   海螺水泥:上市以来累计融资近121亿元人民币及6亿港币,水泥产能从476万吨增加至3.5亿吨,总资产从60.68亿元增长至2018年末接近1500亿元,增长了约24倍,净资产从30.3亿元增长至1164亿元,增长约37倍。


   中国建材:2006年于香港联交所上市,历年融资额约99亿港币。水泥产能从1200万吨增长至5.21亿吨。总资产从2006年140亿港币增长至2018年末4366亿元,增长了约30倍,净资产从57亿元增长至1364亿元,增长接近23倍。


   华润水泥:曾两度上市,首次上市恰逢行业下行,退市后寻求集团的助力。2009年再度上市时,华润水泥在华南地区的布局已初具雏形,通过IPO筹资63.9亿港元增强了自建、收购等项目的进展,水泥产能一年内从2850万吨迅速增长至4780万吨。2018年完成增发筹资41.8亿港元,主要用来发展装配式建筑及骨料业务等。


   水泥企业赢取了利润后,对股东也很慷慨,上市以来,海螺水泥合计分红240亿元,中国建材和华润水泥分别累计分红99亿和107亿港币。水泥行业投资者同样分享了水泥行业发展的成果。

上一篇:“煤改气”后,广东瓷企怎么样?

下一篇:江西砂石回归正常!“砂石”国营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