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年是如何打赢钨价保卫战的?
2019-06-06 14:13 来源:头条@风大猪也能飞 编辑:矿材网

钨是一种很珍贵的战略金属,被称为“工业牙齿”。冶炼后的钨熔点极高,硬度极大,其硬度仅次于金钢石。钨的主要用途是制造灯丝和高速切削合金钢、超硬模具等,也用于光学仪器,化学仪器等方面。目前世界上生产的钨,约70%用于优质钢的冶炼,约15%用于生产硬质钢,约10%用于制钨丝,约5%用于其他用途。钨可以制造枪械、火箭推进器的喷嘴、切削金属的刀片、钻头、超硬模具、拉丝模等,其应用范围涉及矿山、冶金、机械、建筑、交通、电子、化工、轻工、纺织、军工、航天、科技等许多工业领域。

我国是产钨大国,钨资源储量约为520万吨,占世界总储量的65%左右,产量及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湖南、江西、河南三省的钨资源储量居全国的前三位,其中湖南、江西两省的钨资源储量占全国的55%。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钨出口国,全球每年钨工业消耗的钨80%至90%来自中国。除中国外,世界上拥有钨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还有加拿大、奥地利、俄罗斯、澳大利亚和越南等。

一、钨市曾经混乱无序

钨是中国宝贵的矿产资源之一,对国家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冲动下,中国钨业发展迅速,种种性质的大小钨矿、钨企星罗棋布,钨业开始陷入混乱,造成我国钨矿生产的严重失控和钨资源的极大破坏。据调查统计,乱采滥挖钨精矿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近一半,但其回收率只有30%左右,比正规开采低1/2以上。以江西为例,1984年到1988年采钨高峰期间,在江西十大钨矿区从事非法开采的民工一直在3万~4万人,高峰时有5万多人。采钨热造成钨精矿产量急剧增加,最高年产量突破6万吨。而当时,全国钨金属市场需求量每年只有2.5万吨左右。1988年与1983年相比,中国钨精矿出口由23861吨增长到27290吨,出口创汇反而由14147万美元下降为9681万美元,出口量上升14.4%,收入却减少31.6%。

一些钨矿主产区地方政府不满足当地只有采矿场的现状,纷纷兴建钨品冶炼加工企业,但由于当时大多钨企都是仓促上马,生产技术与工艺落后,只能生产最简单的初级产品。同时,由于生产企业众多,多头生产、多头收购、多头出口,为了赢得市场,不得不进行低价竞争,钨价暴跌。2003年,中国进口钨丝76.8吨,进口价每吨超过19.9万美元;同年出口钨丝703.9吨,出口价每吨2.8万美元,仅为进口价的1/7!2003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钨为2943吨,占美国钨供应量的1/3,出口额为2560万美元;同年,美国肯纳公司利用进口钨加工硬质合金的销售收入为20亿美元,约合160亿元人民币;2003年,中国钨业全行业整体销售收入为100亿元人民币,不如美国一家公司的销售收入。

由此带来的后果是,西方几乎所有钨矿山都关闭,中国钨在全球占据绝对优势,但全球钨市定价权却牢牢掌握在外国手中。

以下几组数据可以说明当时中国钨业的真实状况。

中国钨业协会提供的数据表明,截至2002年底,我国钨精矿年生产能力为5万吨,而到2004年,钨精矿的实际产量已达到8万吨。从2002年开始,国土资源部下达给全国115座主要矿山的开采总量控制指标连年超标,2003年全国钨精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为43660吨,当年实际产量超过60%以上;2004年的国家的总量控制指标为5.2万吨,但前三个季度的产量已达5.7万吨,全年产量突破8万吨。除全国主要矿山普遍超产20%外,其余上万吨的产量则是非法矿山、矿点违法开采的。

二、国家出手整治钨市

面对中国钨市的混乱局面,有识之士开始大声疾呼。“钨矿是不可再生的紧缺战略资源,如果任由这种势头蔓延,中国的钨资源优势将迅速变为劣势。”中国钨业协会会长周菊秋多次发出警告。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非常重视中国钨矿的开发利用,多次做出重要批示。

1991年1月15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将钨、锡、、离子型稀土列为国家实行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的通知》,这是建国以来国务院对钨业下发的第一个文件,至今仍是我国钨业行业管理的重要法律依据。

1999年,国土资源部与原国家经贸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对钨矿生产经营秩序进行清理整顿的通知》。2000年10月23日,国土资源部与原外经贸部、原国家经贸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钨行业综合治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要求,由国土资源部负责“公布具有采矿资格的钨矿开采企业名单,严格控制开采总量,全面禁止非法开采。”

2001年3月20日,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钨矿开发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严格查处无证开采,坚决取缔个体开采钨矿;进一步强化采矿权管理,对已经取得采矿权的企业的办矿资质按新的要求进行严格复查,对不合格的限期整改直到关闭;对选矿企业和产品流通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加强监管和宏观调控,实施开采总量控制。

2004年10月17日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对钨业作出了“加强我国优势或稀缺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出口的指导”的指示;温家宝总理于2005年1月31日作出“抓紧整治,不可重蹈覆辙”的重要指示。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七部委《关于加强钨、锡、锑行业管理意见的通知》,提出:“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加强法规政策引导;加强行业准入和产品出口管理,提高行业自律水平;依法开展清理整顿,规范生产经营秩序。”,当年5月,中国将钨及其制品的出口退税率从13%下调至8%。

2006年3月20日国家九部委联合下发了《2006年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方案》,强调对钨等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继续进行专项整治。这是历年来国家对钨行业整顿力度最大的一次,仅一年多时间,江西省就关闭了29家工艺落后、浪费严重的钨矿,关闭了60多家无合法矿石来源的钨加工企业。

在国家的强力整治下,中国钨业生产秩序得到恢复,拼资源,恶性竞争,“集体自杀”的现象得到遏制,中国钨业开始走向正常发展的轨道。

三、定价权开始回归

通过国家一系列专项整顿规范和总量控制工作,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中国钨业的情况开始好转,钨矿开采企业由1995年的758个下降到129个,下降了93%,钨精矿的生产总量下达指标也控制在6万吨以下。我国的钨行业在国家调控之下终于“咸鱼翻身”、“雨过天晴”,钨精矿的价格由1999年的1.7万元/吨上升并稳定在当前的10万元/吨以上,增长了4倍。以“世界钨都”赣州为例,赣州在专项整治过程中,取缔了非法采矿点100多处,整治后的2006年,赣州规模以上钨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比2000年分别增长了14.5倍和36.7倍。

中国控制钨矿开采总量和加强钨品出口管理的措施,对稳定市场起到显著成效,不仅实现了国际国内价格基本持平,而且我国钨企业旁落了近20年的钨定价权终于回归。2007年11月8日,在江西省赣州市举行的中国钨业百年庆典国际论坛上,中国钨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孔昭庆大声宣布:“全球钨市场定价话语权已开始由国外转向国内,出口产品的价格正跟着国内产品的价格走。”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转变,而这一天距离1907年德国传教士在江西赣南西华山发现黑钨矿起,已经整整过去了一百年。

来源:头条@风大猪也能飞

上一篇:美国商务部发布“战略报告”,欲减少稀土等关键矿物“对外依赖”

下一篇:外国是如何保护本国战略矿产资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