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酸钙企业一直在寻求好的技术和产品,却苦无门路;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先进的科研团队、装备及大量的技术储备,却发愁难以让技术落地为产业。怎样解决科研与市场脱节的老大难问题,让好技术最终应用于企业,与市场对接焕发生命力?矿材网专访超细粉末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浙江分中心龚彬董事长和吴秋芳教授,今天我们与两位聊聊相关话题,探讨如何让更多的先进技术走进企业,共同促进行业的发展。
刘平:今天有幸在浙江建德见到超细粉末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浙江分中心龚彬董事长和吴秋芳教授,超细粉末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试点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开创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与市场及资本对接产业化的新路子,十分值得高校和科研院所及企业学习,今天我们与龚董事长和吴教授聊聊相关话题。
中国高校和科研院所有技术储备,中国碳酸钙企业有技术需求,但是科研与市场脱节是喊了多年的老大难问题,技术最终要应用于产业,与市场对接才有生命力,超细粉末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如何将技术落地为产业的?
龚董事长:产生这个问题有很多原因,尤其是目前我们国内碳酸钙行业的技术形成和改造过程的补丁化比较严重,不是系统化的。作为企业,在交易过程当中会怕你的东西做完以后到底有没有问题。所以我们说技术转化要走进最后一公里,首先要让企业家看得到,愿意和你交朋友。同时还有一个问题,企业如果是和你第一次见面,他对于技术问题和产品问题描述很准确的话,这个交易过程就相对来说会顺利些,但事实往往不一定。这个过程中,每个企业出现某一个技术问题都可能有其他综合的原因,就是表现出某个病症,但是原因有N个。因为什么呢?如果是系统设计的就很简单,可能这个问题A和B之间是逻辑关系,但由于是补丁化的,我本来是二三十年前做好的,然后某个地方我看到别人在做了,我偷偷摸摸学会了也加上这个东西,然后过两天我又加上另一个东西。由于他的基础是非系统设计的,是不断变化的,这样一来很有可能造成他描述的现状和病因,以及要求用技术来解决问题的方案,相对来说不是很清晰。
这实际上是个互相探寻的过程。首先在主动性上,企业能够剖析自身问题的主观愿望不强,也就是说企业的痛点他不一定会告诉你。我们只有通过更接近的方式,主动和企业交朋友。就像吴教授2012年刚开始跑的时候和我们刚来时都差不多,但是随着他跑的多了以后,企业都把他当朋友,而且随着他对企业的情况熟悉之后,企业也对他的技术放心,因为我们的技术团队就常驻在企业里,所以工程中心到最后形成了一种落地分中心模式,这对于技术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是有推进作用的。
从目前来看,我们也存在一些问题。过去,我们比较侧重于制备技术,形成的80多个专利里面大多数是制备工艺和技术,比如说纳米钙怎么做、无机钙怎么做等一些相关的东西。我们现在已经建立了这么多碳酸钙企业,而且建德市政府第二轮整治实际上已经杜绝了再新建一个粉体厂的可能,我们这些大批量储存的制备技术,应用还是有限的。相反,我们可能在粉向材转的过程当中,相对来说产品和技术比较少一些,所以这也造成我们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全面开花。当然现在协议和合作我们也都在做,有三四家,包括建德市外的,上市公司我们也在谈。这些外地的都是整体新建,而我们本地是部分升级改造,新建的没有了,然后是产品类的往粉体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本地多一些。所以最近我们也在调整,因为超细粉末国家工程中心碳酸钙相关领域的研究基本上都已经搬到这里来了,我们这边有博士、副教授、教授一批七八个人从上海过来的。另外政府的支持力度也比较大,我们每年的设备和研究装置的投资是政府给我们的,通过两年的两次资金支持基本上搭建了一个可用的分析研发平台。
从工程中心运行来看的话,我认为复制性比较差,主要是看地方政府能不能支持你。另外,如果说我们工程中心是单一搞研发的话,也吸引不过来,像我们这边有两个教授、三个副教授,与碳酸钙相关的所有研究人员差不多都已经到这边来了。作为集团来说的话,为什么要放在这里呢?因为我们还有一些其他的投资和运作项目,包括我们要建相关行业的合作办厂,最近我们还想在这边搞个小型的智慧科技城。集团在这边投资营商环境好,包括本身来的时候就和政府谈好了一些合作项目。有了这两个机缘巧合的条件,国家级工程中心才会落地到这里,所以我说可复制性比较差。
到这里来了以后,实际上我不管技术,都是吴教授在管。在研发方面,我们根据当地企业的需求状况做了比较大的调整,这和我们在学校搞研究的时候在研发项目的选题上差异比较大。过去我们在上海的学校,不在一线,撷取需求信息的途径相对来说比较散乱一些。另外从学校里自己的研究来说的话,尽管我们不在学校里,但是像吴老师他现在还是学校的编制,学校还要发工资的,我们有七八个人还在学校带研究生。从固有的研究习惯来说,学校的研究项目选择上相对来说比较高大上一些,从论文出发的意愿比较强,从研究的热点问题出发比较强,但是真正和企业实际的技术需求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两者之间是脱节的,这是一个区别。另外一个区别是现在我们的研究和实际应用的及时性要求比较高。我对接上了,就要把它解决;你不解决的话,影响到在地工程中心的声誉。所以容不得你像过去高校一样,就似猴子摘桃,我摘一个扔一个,有机会我就做,没机会我就不干,然后过两天就拜拜了。但我这里面对的就是这批情人,就像婚姻关系必须要经营,你选题就不像在上海的学校一样自由了。不只是把我们的东西给企业,我们要充分了解企业的需求,解决企业的问题,还要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改进一些东西。所以这两个也是我们过去在学校和现在的研究项目选择时比较大的差异。如果总结成一点的话,就是要求即时性、实用性和针对性更强。从目前运行情况来看,也基本上是这样子,得到了验证。
刘平:超细粉末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目前主要落地项目是山西兰花、江西华明等纳米碳酸钙企业,您怎么看中国纳米碳酸钙行业的发展前景?
吴教授:现在纳米碳酸钙这一块我们的落地项目有好几个,华明相关的有三家企业。一个是山西兰花纳米,它在整个纳米钙这一块应该说是产能比较多的,是根据我们华明的技术在2014年系统设计的,公司在行业内目前还是个标杆性企业,可以说是跟国际水平比较接近的一家企业。江西华明原来是2004年开始筹建,到现在为止股份进行了一些变动,我们技术入股,也有了一点股份。应该来说,碳酸钙企业目前活下来都还不错,能赚一点钱,但是它的规模还是限制得比较小。最近我们又在池州设了一个分中心,和当地的企业、矿山联合起来想做一两条生产线,面向纳米钙的高端市场。所以,实际上华明本身的技术和需求方向都是来自于我们企业一线,这些企业都是我们经常去关心的,也是我们自己设计并亲手做起来的,它的缺陷在哪儿以及下一代技术在哪个地方,这一块我们看得还是比较清楚的。
对于整个工程中心来说,一个是研发,一个是碳酸钙的生产管理,还有销售这一块,基本上三个市场我们人员都比较齐备。从现在发展的趋势来看,就是把碳酸钙从粉做到真正能应用的材料目前有几个趋势。粉体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包装环节的粉尘污染,尤其是纳米钙的问题比较突出。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也在想一些解决办法,比如包装装备能不能逐步地推进自动化和无尘化,因为现在劳动力很紧张,包装岗位的人也不好找,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把粉带到下游厂家去,范围就散开了,粉尘污染更大。一个工厂要面对几十家客户,也就是要把粉尘污染散到那么多点上去。所以现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碳酸钙现代化工厂需要把产品浆料化、母粒化,尽量不要有太多粉尘的产品出去。作为工程中心来说,我们需要加大投入去搞这方面的生产研发,要考虑这些全国性的行业问题,这也是对我们整个碳酸钙行业应用价值的提升。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我们要尽量多做。最近市场上做母粒的人也不少,他们很多人包括我做母粒的几个企业家朋友也都意识到这个问题,不能长期这么做了,应该后面再加个母粒车间,这样包装和储运上也可以省出很多。我们也在集中精力从研发上往这方面改,如何解决应用和储运过程当中粉尘问题的一些碳酸钙新产品应该来说也不是什么新东西,我们做得比较早,技术储备基本上差不多了,到现在为止已经步入了产业化的阶段。前期也做了一些小批量的试验,在各个行业里应用还是不错的。所以这一整块粉向材转的技术,也是整个碳酸钙行业发展的大趋势。
从碳酸钙本身制备工艺来讲,目前我们国内还是存在问题的。近年研磨重钙得到很大发展,但在总体品种上还是比较单调。实际上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我们现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普遍认为碳酸钙是比较低端的东西,进行基础研究开发新产品很困难,动力不足也没有积极性,而且对他们来说也发不了好文章。二是从企业本身来讲,现在整个行业在整顿,关掉一些小散污的企业,对行业来说整体效益提升,淘汰低端产能,减少无序竞争,步入比较良性的发展阶段。所以在技改方面,企业不是很迫切,投入也欠缺,有这样意识的国内企业不多。当然也有比较优秀的企业在进行研发投入,这一块工程中心首先起到中间作用,想在研发上面通过基础的积累开发一些新工艺,拓展一些新产品。
我们来到建德以后,加快了新产品的开发和投入,这个投入与政府的期待和支持是分不开,基本上三四个月出一项新技术。现在我们手里面这些项目也在寻求合作,有些的是上门的,有些是介绍的。我们不希望把这些技术局限在华明自己用,希望把技术发扬光大。一项技术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技术应用能力,包括它的市场、综合管理能力,所以我们现在也是有选择性的去合作,想在一年内有一两项成果能够付诸实施,推进我们行业的整体发展。
现在华明的技术特色比较明显,随着环保要求越来越多,我们也更加关心环保方面,第一是粉尘的问题,第二是水的问题。现在超细钙、活性钙、纳米钙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生产过程中污水的排放及如何进行处理。一是减少水的排放,如何重复利用;二是如何开发更加清洁的新技术,把老的工艺进行升级改造。在这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工作,初步取得一些有苗头的结果,比如在新的工艺上尽量少加或不加添加剂也能把产品做好,不仅减少污水排放,也能降低生产成本。整体来说,现在条件下已经具备了这些新技术应用的潜在市场,前景我比较看好。所以,现在技术的发展要紧跟国家大环境,我们要逐渐适应它,一是瞄准企业的需求和痛点去研发一些东西,二是国家需求上面,工程中心还是要紧跟趋势去开发一些实用的技术,使这个行业良性发展。
刘平:中国纳米钙行业提升技术水平和发展档次,国际化是必然趋势;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碳酸钙生产和消费国,世界碳酸钙巨头收购中国碳酸钙企业,深度融入中国,也是必然趋势。您怎么看待中国纳米钙行业国际化和国际碳酸钙巨头中国化的趋势?
吴教授:关于国际化的趋势,实际上不是我们做研发的人去评价,因为企业家有整合的意愿,国际化是免不了的。目前来说,随着一路一带战略我们国内企业走出去会很快。碳酸岩在整个地球上是比较丰富的,资源各地都有,甚至有更好品位的地方,所以碳酸钙行业也会逐渐纳入国际化的行列。外资进入中国快二十年了,他们现在对我们还是有一定的戒备,所以要靠我们自己来研发一些东西赶上国际先进的技术,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工作。我们现在不想做太大的宣传,适度的在朋友圈里面宣传即可,所以这些地方请多多谅解。
刘平:这个完全理解,做技术就要实事求是。在碳酸钙行业内国家超细粉末研究工程中心的地位摆在这儿,无论技术、市场包括未来的发展方向把握得都非常准。非常感谢龚董事长和吴教授,今天给我们分享与纳米碳酸钙相关的话题。希望中国的高校、科研院所和碳酸钙企业多多加强交流,让更多的先进技术走进企业,共同促进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