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可控核聚变关键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据科技日报,记者28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成功制备出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核心材料——哈氏合金(C276)金属基带,打破了该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标志着我国在清洁能源关键材料领域迈出重要一步。

千米级基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供图
可控核聚变装置被誉为“人造太阳”,是人类探索未来清洁能源的重要方向。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是建造可控核聚变装置不可或缺的核心材料。没有它,就无法产生足够强大的磁场,来“约束”住高达上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纯净化制备技术,成功实现了高纯净度C276合金的吨级工业化制备。同时,团队攻克了超薄超长基带加工的技术难关,将合金轧制成厚度仅0.046毫米、宽度12毫米、长度超2000米的带状材料,表面光滑如镜,粗糙度小于20纳米。该材料在液氮温度下强度超高,相当于指甲盖大小面积能承受约19吨重量,且经高温处理后仍保持优异性能。
目前,自主制备的C276已在多家企业完成验证,并成功制备出性能达国际水平的高温超导带材,应用于国内相关科技项目。
近期,可控核聚变领域迎来一系列进展,为“人造太阳”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界注入强劲动力:10月8日,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宣布,在磁约束核聚变等离子体智能控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10月1日,安徽合肥科学岛的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取得重大进展,重达400吨的核心部件——杜瓦底座,以毫米级的精准度成功安装至基坑;9月底,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下称“中国聚变”)透露“中国环流四号”研发计划,引发市场对核聚变技术迭代的高度关注……
随着核聚变产业加速升温,多家A股上市公司凭借技术积累,切入装置核心部件、关键系统、配套材料等细分环节,为加速商业化落地提供硬件支撑。
当前,弘讯科技在核聚变领域秉持“技术深耕+谨慎产能”的原则,一方面围绕校正线圈电源等关键子系统持续加码投入,另一方面积极联动国内研究机构与民营聚变企业,推进技术合作、应用对接。产能布局上,公司将研发与小批量制造环节集中于意大利市场,国内市场则以模块化交付模式为主。
作为核聚变装置的核心部件,BEST超导线圈盒的产业化进展备受关注。广大特材日前回复投资者称:公司已成功中标BEST线圈盒机加工项目,目前正在实施过程中;此外,公司主要供应核聚变的超导线圈铠甲用材料已实现批量化供应,低活化马氏体钢CLAM也已顺利交付客户。
兰石重装在互动易平台上表示,公司已有相关产品应用于可控核聚变领域,未来将把可控核聚变产业列为重要目标市场与发展领域;杭氧股份则聚焦核聚变所需的气体与制冷环节,打造覆盖“气体提取—储运—制冷—回收”的全产业链整体解决方案。
深冷技术领域的中泰股份同样有所动作。公司称,其深冷技术可应用于可控核聚变的低温部分,旗下氦制冷机已在韩国核聚变研究院的实验装置中成功运行,同时也已向国内市场提供应用于氦液化装置的氦制冷机。
国金证券认为,核聚变技术商业化路径逐渐清晰,全球投资持续加码。行业有望在“十五五”期间迎来资本开支加速周期,相关零部件赛道的订单有望持续释放,潜在投资机遇值得关注。




新手指南
我是买家
我是卖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