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月19日上午10时47分
受浓雾影响
“雪龙”船与南极冰山碰撞
消息传出,网友纷纷祈福人船平安
"雪龙”船在密集冰区撞上冰山
据自然资源部消息,“雪龙”船在执行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任务期间,于北京时间1月19日上午10时47分,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区航行中,因受浓雾影响,在南纬69°59.9',西经94°04.2'位置与冰山碰撞,碰撞时船速3节(约5.56千米/小时),船艏桅杆及部分舷墙受损。
所幸,无人员受伤,压载水舱、油舱、主机及其他船舶动力设备、通讯导航设备运行正常。
博主@中国南极北极科考,第一时间发来报平安视频喊话:
无人员伤亡
请祖国人民放心!
网友刷屏点赞:平安就好!
陆军、空军也前来互动:
却有人对此表示质疑...
有人质疑:是不是船员安全意识不高?
据报道,此次事发地阿蒙森海位于南极南大洋太平洋扇区,从地图上看,大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半岛的南边,是南极周边海域增暖最为显著的区域,也是环南极冰架消退最为显著的区域之一,被认为可能成为继罗斯海之后又一个全球南极科考的新兴热点靶区。
历史上,曾有韩国、美国等少数国家在夏季对该海域开展过研究,但人类至今对这片海域的了解比对月球还少。
但在评论区却有不少网友质疑:此次事故发生是不是和船员懈怠有关?
据此,认证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科研人员、中国第24次和28次南极科考昆仑站队员的博主@雪中颂叹 回复:
南极,虽然已经不是探险时代,但仍然危机四伏,有大量的不确定性。
历次南极考察都把安全放在首位,近乎执拗,保证了我国35年来南极考察没有大的事故。
这次“雪龙”船撞上冰山,有惊无险,只是船艏桅杆和艏墙受损,而且无人员受伤,肯定是与考察队的谨慎和安全意识强有关。
微博网友@雪龙探极 的一条动态,转发了“雪龙”船二副邢豪的朋友圈: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谈及此次科考任务发生的“小状况”,拥有六次南极科考经历的海洋二所研究员韩正兵向记者表示:极度寒冷的严苛环境、变幻多端的海洋状况、科考任务的复杂多样都会给科考队员带来挑战,除了冰山外,整个南极之旅可谓“危机四伏”。
海冰底下危机四伏 必经魔鬼西风带
西风带位于南北纬40度至60度之间,由于从副热带高压流向副极地低压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偏转成西风,因此称为“西风带”。在西风控制下,陆地较少的南半球这一区域洋面风浪较大,行船危险系数较高,因而有“魔鬼西风带”之称。
西风带是各国科考队抵达南极海域的必经之路。据报道,第35次南极科考“雪龙”号6次穿越以狂风巨浪著称的“魔鬼西风带”。
“西风带气候变化快,常见狂风巨浪,每次穿越西风带最怕的就是遇见船舶动力失效。”韩正兵回忆,在其经历的数次科考中,就曾遭遇过科考船动力失效的情况。“当时科考船‘随波逐流’,单边倾斜就达到了30度,根本没有人能够在船舱内站稳。”
考察站是一个国家在南极实质性存在的最直接体现。目前,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等国均在南极建有考察站。而建设科考站的过程,也往往充满了危机。
我国科考队抵达南极的时间,往往处于夏季,此时部分海冰开始融化,但上面覆盖的积雪却让人捉摸不透。科考站建设所需的材料,往往通过“雪龙”船从国内运往南极,到达任务区后,机械师就要负责用雪地车将成吨的材料从船上运往科考站。
而此时,正在融化的海冰成了科考队员们最大的威胁。
值得骄傲的是,经过我国一代代科考队员的不懈努力,目前,我国已在南极建有五个科考站: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国南极中山站、中国南极昆仑站、中国南极泰山站以及中国南极罗斯海新站。
战风雪,斗恶浪!
向科考人员致敬!
祈愿一切顺利平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