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浓度稀土溶液大相比鼓泡油膜萃取技术及装置通过鉴定
2016-09-13 14:22 来源:中国有色网 编辑:矿材网

日前,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组织有关专家在北京对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和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联合研发成功的“低浓度稀土溶液大相比鼓泡油膜萃取技术及装置”科技成果进行了会议评价和鉴定。与会专家听取了技术负责人黄焜的工作和技术总结报告,审阅了相关技术资料,并亲临技术实施现场——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东江足洞稀土矿进行考察,对该技术给予了高度评价。经过会议评审、现场考察,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的整体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议进一步完成工业试验,早日实现工业化推广使用,促进稀土行业发展。

据了解,低浓度稀土溶液大相比鼓泡油膜萃取技术及装置是中科院过程工程所研究员刘会洲团队联合青岛能源所、虔东稀土集团历经近7年时间磨砺研发成功的原创技术,已申请6项中国发明专利。

据介绍,该技术解决了如何将极小体积的有机萃取剂油相的传质表面积最大化、并在流动过程中如何均匀分散在大体积水相中的技术难题。由于萃取反应发生在气泡表面油膜薄层,界面效应强化了萃取传质的效率,传质推动力大,适用于从低浓度稀土溶液中回收稀土。萃取过程水油相比高达600以上,萃取反萃后稀土溶液浓度可富集上千倍,可实现与现行单一稀土萃取分离工艺直接衔接。新技术相比传统工艺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可直接用于从含稀土离子浓度<100mg/L(以REO计)的极稀溶液中经济、高效地萃取回收稀土。

同时,在气泡表面有机萃取剂油膜层易控制破膜聚集问题上,该技术有效地减少了有机萃取剂在萃余液中的夹带损失。解决了传统液膜萃取需外加表面活性剂易引起乳化、破乳困难的问题;解决了易乳化萃取体系大相比萃取操作时,油水分散和聚并的矛盾;也解决了大流比萃取时的高比负荷操作易导致液泛的技术难题。经大相比鼓泡油膜萃取后,一次过柱水相开路排出的萃余液中残留的总稀土浓度<0.1mg/L,总磷P<0.3mg/L,COD<50mg/L。

另外,离子型稀土矿的低浓度硫酸稀土浸矿液采用新工艺技术萃取富集后,萃余液含油量极低,可循环用于浸矿,是从低浓度溶液中回收稀土,这是该技术及装置的创新成果。

上一篇:稀土市场价格弱势 成交量僵持

下一篇:沙河玻璃交易博览会八大“新”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