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坚持20多年地质工作的原因竟然是......
2016-12-19 15:48 来源:矿材网 编辑:矿材网

 我能够坚持干20多年的地质工作,首先要感谢登山鞋。

 地质工作与众不同的鲜明特点在于它的实践性和探索性。这就要求地质队员,再高的山、再深的谷、再险的岩、再陡的坡都要攀上去,亲身亲历,看个究竟。还要亲自搜集地质痕迹、地质露头、地质现象,以及矿样、岩样、水样,回来以后再仔细研究、分析、探索。说通俗点:没有看到、没有摸到、没有采到,就没有发言权。所以,野外作业是地质队员最主要的事情。

野外作业做什么?

说穿了就是走路。

行走,是我们的职业;

行走,是我们的工作;

行走,是我们的生活。


 每天起码要走几个小时、几十里路吧,不走不行。激励我们攀登的有伟人的诗句:“风景这边独好”,“无限风光在险峰”,“不到长城非好汉”,“踏遍青山人未老”。既然地质队员经年累月要与大山为伍,与岩石为伴;要攀爬陡峭的群山,穿过茂密的丛林,跨越湍急的河流;还要提防脚下的毒蛇,意外的事故,那么,保护双脚就是头等大事了。

 我的登山鞋,全称应当是:翻毛地质登山牛皮鞋(见下图)。土黄色、大圆头,翻毛、高帮,厚胶底,一般用明线缝合。沉重、厚大、笨拙,长期磨穿而无法洗刷、发亮带垢,外观粗犷、略显土气。


但是它可以在石头土块中磨损,在荆棘灌木中刮擦,不会为泥泞的沼泽和天降大雨而发愁,不怕蛇咬;上山作业时,因为登山鞋有厚实的鞋底,耐扎,防滑,攀登中轻易不会滑倒、跌跤;走长路、碎石路时,鞋底的刚性和硬度可以减少弯曲,保护脚掌不会过度疲劳;高帮能让你的脚踝不会左右摇摆,不致于崴脚。大包头能保护你的脚趾,不致于踢伤;背负沉重的地质包时,登山鞋的抓地性能,给你脚踏实地的感觉;穿行在南方的崇山峻岭、密林草丛中,特别怕毒蛇。“蛇咬一口,入骨三分,不出七步,呜呼哀哉”。登山鞋可以预防各种毒蛇的攻击;    登山鞋,减少了摩擦、撞伤、充血、抽筋、崴脚、水泡等脚伤。

 我也吃过不穿登山鞋的亏。1982年秋,厦门特区严重缺电,要紧急从岛外输入。可是当初规划经验不足,上空是飞机飞,下面是货轮走,此时插进一条高压送电线,就高了不成(距高崎近,碰飞机)低也不行(距东渡近,碰桅杆),这就使输电铁塔选址成为大难题。一旦由航空、航海、供电三部门敲定下来塔位,那接下来的事就全归地质的了。我们管这件事叫“棺材抬上山,不埋也得埋”,一要勘探清楚已定地基的地质条件,提出处理意见,这尚属常规的工作;二是万一下面是淤泥烂土,地质很差,也绝不能移位,非得处理加固到安全稳固不可。

 我带队支援厦门特区跨海输电工程铁塔塔基勘探(见下图)。那天,我进城办事,穿的是凉鞋。回来时没顾得上换登山鞋,就直奔东渡工地,一到钻机立马和钻工忙着取岩心。不料出事故,右后脚跟肌腱被岩心管刮断,急忙送医院缝了7针。医生说,你这个伤跟西藏农奴逃跑被抓回来所受的刑一样,以后恐怕就跑不动了。结果,躺了一个月,跛了半年,我的命大,幸好没有致残。同事们开玩笑说,你地质还没干到期限,还得跑路。

 地质队员不能没有登山鞋。登山鞋,伴我踏遍千山万水、保护了我的双脚,功莫大焉。

 但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登山鞋以后,你还要懂得如何穿鞋,如何爬山走路才行。

 穿登山鞋的秘诀在于:穿起鞋子后,翘起脚尖,让脚跟与鞋跟贴紧,紧密结合。扎鞋带要将前两环适当放松,使脚趾不会受到压迫或不舒服,从第三个鞋带环之后开始拉紧。鞋带要交叉,拉好以后绑蝴蝶结,就不易脱落。

 穿登山鞋爬山走路要懂得要领。上山时,足弓需要充足的空间来弯曲,步伐才会轻松有力,更有弹力。下山时,变成脚后跟着力、脚尖跳跃,而足弓的活动度相对较小,容易小腿酸疼。所以此时需要借助鞋底的防滑和弹力来防震或缓冲,减小由于身体重力造成的路对脚的反作用力,减少反冲力量对脚和小腿的冲击力度。走平路,双臂自然甩动,肩部稍放松,脚步要适当踩重些。

 别小瞧了这双不起眼的、略显土气的登山鞋,它是地质队员的依赖,是地质队员的保护神,它忠实地陪伴我们转战于青山绿水间,伴随着我们的步伐前进在征程中,哪一个地质队员没有受到它的恩泽?实践证明,地质鞋是好东西。

 行走,既是我们的爱,又是我们的愁;既是我们的累,又是我们的泪。保护好一双脚,对于我们是何等重要。所以,我们对登山鞋宠爱有加,感情特深。每当领到崭新的登山鞋时,不由的将它拿在手中仔细的欣赏:土黄色的皮上遍布绒绒的细毛,阳光折射出柔和的色泽;轮胎制的厚厚的鞋底,给人以一种踏实的安全感。

 厚大、坚硬、笨重的登山鞋,你是我们地质队员的宝。我永远无法忘记你,就像刀刻斧凿,常常无缘无故地出现在我的面前。

 文章来源:芗子的博客,感谢作者的分享!

上一篇:那些年,我们一起唱过的歌!

下一篇:地质“三宝”竟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