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陈大可:极地科学研究取得新突破
2019-01-09 09:01 来源:中国海洋报 编辑:矿材网


嘉 宾: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船基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陈大可主持人:本报记者 王自堃


2.jpg


绘 图:崔洋子


 1月4日,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乘“雪龙”船前往罗斯海新站途中,陈大可以《中国在极地的探秘之旅》为题在“南极大学”开讲,系统介绍了我国为何探索极地、极地探索历史、极地研究展望等内容。本报记者结合讲座内容采访了陈大可。


 主持人:据我们了解,你曾开发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预测模式,刷新了人们对厄尔尼诺可预测性的认识。是什么机缘让你从研究热带海洋转向了极地领域?


 陈大可:我是近两年才将研究方向聚焦到极地。海洋二所是我国最早开展极地研究的科研单位。虽然我以前对这个领域涉足不深,但在南北极海冰预报和南极底层水成因方面做了部分研究。极地科学处于地球科学的最前沿,南北两极是地球系统变化的关键所在。除去潮汐,全球大尺度的大气和海洋运动都是由极地和热带之间的温度梯度决定的。热带代表热的一端,极地代表冷的一端,任何一端的变化都会引起全球变化。


 主持人:作为此次考察队船基首席科学家,你将主要开展并推动哪些极地研究?


 陈大可:国际上在南极有一个南大洋观测系统计划,但目前这个计划比较碎片化,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这也是我提出南大洋“大圆环”计划的一个原因。环绕南极的“大圆环”包括锚定浮标、移动观测平台、卫星遥感和重复断面观测等,可在南大洋观测系统。

上一篇:嫦娥奔月究竟“奔的啥”?

下一篇:2.5亿美元收购案、超7000万㎡年产能布局?巨头海外下大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