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第三极》·第十一章 黄树峰与 “走滑型陆缘成矿论”
2018-11-30 08:36 来源:中国矿业报 编辑:矿材网

 “谁说低海拔地区的人就不能上高原?别人能干的,我们照样能干!”西进战略部署的地质队伍名单刚刚宣布,闻悉中冶二勘院榜上无名,参加会议的院长张庆鹏、副院长琚宜太、总工程师黄树峰等人急了眼。


 西部大开发热浪滚滚,青藏高原地质大调查百年不遇,对于中冶地质人来说,他们不愿意缺席,也没有理由缺席!


 张庆鹏、琚宜太、黄树峰……几个班子成员一合议,主动请缨进军西藏!


 黄树峰亲自谋划编写了第一份立项申请书《西藏南冈底斯中段曲水-乃东地区铜金矿勘查》,在时任中冶二局局长秦永和的支持下,总局总工程师刘益康终于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2002年4月,这个看似寻常而又不寻常的月份,将现在标注成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瞬间,它不仅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更注定要载入中冶地质事业的史册。


 这个月上旬,第一份立项申请书得到批准,中旬,第一批进藏队员——方树元、林金灯、陈自康、江善元、江化寨,司机黄永红,在教授级高工袁宁、王少怀的带领下,由海拔80米的东海向着青藏高原进发了。


 地质找矿并不像农人期待的那样“几分耕耘就有几分收获”。两年过去,地勘院西藏项目组在努日矿区按照传统的“侵入体接触带—矽卡岩”矿床成因认识布置勘查工作,却一直没有取得明显找矿成效。消息传回院里,黄树峰心里急得简直要发疯——勘查找矿能不能突破,责任在他这个总工程师身上啊!他决定要去西藏一探究竟。


 到达第二天,黄树峰便闯入了冲木达矿区,开始了他理论创新、找矿突破的传奇。奇特的地质构造瞬时把黄树峰惊呆了,在那山体小露头上,刚性岩块组成的“旋转透镜体”内发育一组斜列的平直破裂面,就像一副被推倒的扑克牌的残留部分,黄树峰的脑海里顿时联想起地质上的“多米诺牌型构造”。近前观察剖面,一组层状铜矿脉果然显现在软硬相间的岩层之间,矿脉上盘岩石块体都似乎曾经发生过层与层之间的下滑运动,犹如一组按一定间隔排列成行的骨牌;东侧的第一张牌被推倒后西侧其他的骨牌产生连锁反应依次倒下一样。


 黄树峰又惊又喜——“这就是著名的‘剥离断层构造’!”


 喜的是一个新发现,往往会给你一个全新的找矿思路;惊的是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两个碰撞大陆衔接地带(即西藏山南的雅鲁藏布江一带,地质上称‘雅江缝合带’北侧),为什么会出现在伸展环境下经常出现的“多米诺牌型构造”和“剥离断层构造”呢?在冈底斯成矿带,还没有人发现过控制矿体展布的“剥离断层构造”!


 黄树峰期待验证。


 走进明则矿区,黄树峰发现,槽探工程及地表所见花岗质岩石有的呈不纯白灰似的泥状,有的呈铁锈黄色,貌似“火烧皮”。这泥状岩石及“火烧皮”很可能就是“斑岩型矿床”的头部特征标志!


 像发现“剥离断层构造”那样,黄树峰大喜过后又大为惊诧了,因为这个特征标志出现的位置与传统认识“在距雅江缝合带20千米以外”相互矛盾。


 这是怎么回事?怎么会这样?眼前的景象让黄树峰困惑不已:如果按照“挤压型”陆缘成矿的传统认识寻找斑岩型矿床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传统观念认为冈底斯成矿带斑岩型矿床分布位置距缝合带20千米以上!


 地质勘探的重大突破,是一个从实践出发,不断加深认识,一步步接近真理的过程。“如果你不能证明它是错的,那就有可能是对的!”凭着二十余年地质工作经验,黄树峰再次否定了既成理论,“‘走滑型陆缘成矿’理论更适应于山南!”


 为了寻找一种适合努日矿区大片风成沙覆盖地段铜多金属的找矿思路,黄树峰与队员们一道在高原上熬过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烛光摇曳,他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部寻找着答案,一个认识刚刚成型,旋即又被新的设想推翻。“多米诺骨牌效应”是怎么形成的?


 骨牌竖着重心较高,当第一张牌倒下时重心下降,倒下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它倒在第二张牌上,这个动能又转移到第二张牌上,第二张牌将第一张牌转移的动能和自己倒下时本身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之和,又传到第三张牌上……黄树峰不厌其烦地摆弄着桌上的几块石片,一个念头兀然电光一闪:


 “顺层(即剥离断层)找矿,西头的努日矿区剥离断层的成矿能量,一定比东头的冲木达矿区剥离断层的成矿能量大!”


 不同的找矿思路,产生了不同的找矿效果。2005年,他们按照新思路在努日南矿段风成沙覆盖区优选一处钻探验证靶区并借助物探进一步优化具体孔位,其中ZK4501单孔见矿厚度125米,顺标志层追索矿带延长约4000米,初步证实该矿具有大型矿床远景。


 这种矿化强度东弱西强的分布规律,证明了“顺层找矿”思路正确可行!


 2006年,黄树峰又坚持按层状矽卡岩标志层的“大层控”新思路调整相邻矿区施工方案,结果在原见矿厚度仅2米的ZK401孔同一剖面的矿层倾向另一侧ZK402孔处钻探,发现了厚达108米的层状矽卡岩型铜矿。2007年2月,黄树峰带领二勘院陈金标、陈玉水、陈自康等技术骨干,在明则矿区运用斑岩铜矿蚀变分带模式类比预测及“走滑型”陆缘成矿新认识,大胆地对地表泥化带-含铜逆冲断层带进行深部钻探工程验证,结果在人们不敢想象的缝合带边部“奇迹般”发现具备中大型矿床远景的隐伏斑岩型钼矿,钻探单孔最大见矿厚度达298米。


 如今的努日矿区储量足以令人感奋,仅一个矿段的铜矿资源量就达到中型规模、钨矿达大型规模。


 一次次地率先突破,一次次地“士兵突击”,黄树峰团队打破了传统找矿理论模式,在青藏高原为中国的地质找矿树起了一个醒目的标牌!

上一篇:研究发现民主刚果钴矿没那么老

下一篇:“两山论”如何实现 地质公园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