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06、殁于14、葬于18,湖南华雄陶瓷破产启示录
2018-11-26 11:36 来源: 编辑:矿材网

长达4年的停产之后,湖南华雄陶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华雄”)在2018年正式破产。

 

2018年3月8日,岳阳县人民法院裁定受理了湖南华雄的破产清算申请。

 

2018年7月5日,岳阳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杨水平担任审判长,主持召开了湖南华雄破产清算案第一次债权人会议。

 

2018年11月9日,人民法院诉讼资产网发布了湖南华雄破产资产拍卖公告,对公司所属厂区的300多亩土地使用权、3条生产线上所有的机器设备以及厂房建筑等资产进行公开拍卖,评估/起拍价约为1亿元人民币,拍卖时间定在2018年12月11日上午10时整。


1.jpg

拍卖公告


这家曾号称拥有2000员工、5亿产值的陶瓷企业,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之后,很快走入低谷,直至倒闭、破产,这让不少业内人士唏嘘不已。

 

通过查阅资料,湖南华雄的一些标签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岳阳2006年招商引资以来进驻的首家陶瓷企业,规模不小但利润不高,经营期间几经易主,停产之后被爆巨额负债,2014年倒闭以来无人接手……

 

更令人深感不安的是,在建陶行业,走在这条“路”上的远不止一家湖南华雄!


2.jpg

▲新疆乌鲁木齐市某倒闭陶企被拆除


高峰期入“局”


2000年前后,中国建陶产业进入产能快速增长阶段。其中,在2007年前后,随着佛山陶瓷的产业转移,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掀起了新建生产线热潮,陶瓷工业园也相继崛起。

 

根据2017年《陶瓷信息》与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联合主办的“陶业长征Ⅳ——2017中国瓷砖产能调查”数据显示:2006年-2010年的五年间,全国范围内新增了约476家建筑陶瓷厂;而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建成及建设中的建筑陶瓷厂数量为1366家。

 

476÷1366≈34.85%。

 

占比超过三分之一,足见彼时的盛况。

 

湖南华雄和它所在的岳阳新墙陶瓷工业园也在此波浪潮中入了“局”。

 

湖南华雄,是岳阳大规模发展陶瓷产业之后,被引入新墙陶瓷工业园的首家陶瓷企业,签约于2006年,首条生产线投产于2007年,曾是岳阳的明星企业,是当地政府扶持的重点对象之一,一度被誉为当地经济的“标杆”。

 

在高峰期,湖南华雄建成了3条窑炉长达300米的现代化生产线,在职员工约2000人,年产值可达5亿元。

 

继华雄之后,在2007年-2010年间,新墙陶瓷工业园又引入了城、天欣、宏康、百森、亚泰等陶瓷企业,生产线少则1条、多则6条,立足于湖南及周边省份庞大的市场需求,当地陶瓷企业很快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

 

工厂内机器轰鸣,生产线一刻不停的运转;工厂外车水马龙,人流穿梭,弥漫在空气中的硫磺味和餐馆的酒菜香味交织在一起,是当地人对那个时代的独特记忆。


3.jpg

▲从2014年停产之后,湖南华雄就一直以荒废的姿态盘踞在那里


“悬崖”边跳舞


吴建国至今仍对当年湖南华雄厂门前车水马龙的喧闹景象记忆深刻。那时候,他在新墙镇上开了一家小饭馆,饭馆与华雄仅一桥之隔,厂里的工人和来往的客商是饭馆的主要客源,每天的傍晚时分,他都会忙得脚不点地。

 

但这种盛况并未持续很久。

 

2014年7月,湖南华雄的两位承包人被爆“失联”,引发了一场持续数天的围堵事件,华雄的资金链危机也随之被公之于众。

 

从当时的媒体报道可知,2014年湖南华雄停产之时,负债金额约有2.4亿元,其中,欠供应商1.24亿,行贷款5千万,民间集资6千万左右。

 

事实上,自2013年开始,华雄的生产就已经陷入了“半瘫痪”状态。

 

据知情人士回忆,因经营不善,华雄的生产线在2013年前后就承包出去了,但被承包后的生产也极不稳定,经常长时间停产。

 

鉴于当地陶瓷企业入园时环保审核较严、且生产线建设标准较高,对于湖南华雄的停产,当地业内人士否决了“环保”这一因素的影响,指出问题的根源依旧在经营、管理方面,再加上市场销售乏力,以致企业负债累累、无力前行。


4.jpg

▲如今的湖南华雄车间内部


负债率高,是我国大部分建陶企业的通病。

 

在发展的黄金时期,陶瓷行业的快速流通和高利润吸引了很多民间中小资本的涌入,除了不少陶瓷从业人员自行创业,还有很多来自其他行业的跨界型老板。恰逢彼时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从政策和税收等方面都为企业提供了很多便利;再加上银行融资门槛不高,陶瓷行业就出现了很多“以小博大”的企业。

 

一家需要1个亿资金才能启动建设并经营的企业,通过政府的各项政策支持、银行融资、供应商压款、经销商提前打款等一系列的操作下来,或许仅需投资者投入千万现金就能实现运转。

 

若投资者用心经营,企业就能很快实现原始资本积累,进入更快更健康的发展阶段;而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原本就不稳固的支点就会越来越脆弱。

 

以湖南华雄为例,在2014年的停产之前,该工厂就曾多次传出过被收购/易主的消息。

 

如在2009年6月,《陶瓷信息》记者通过多方渠道获悉:湖北(当阳)大地陶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地公司”)注资7000万元收购了湖南华雄的两条生产线,成为该公司新的控股人,并有计划对其进行全资收购。

 

同年8月,大地公司董事长丁进华出面回应称“全资收购”一事并不属实,彼此之间只是友好合作,但“控股”及“双方资源整合”却得到了官方验证。

 

知情人士称,湖南华雄陶瓷自建厂开始,就一直处于不顺状态,时间越久,问题的雪球也越滚越大。


5.jpg

2014年7月,湖南华雄发生堵门事件



坠崖后的粉身碎骨


与2018年相比,湖南华雄停产前后的行业环境还相对较好,不少那一阶段因资金或经营出问题而倒闭的企业,或转租或重组都恢复了生产,但这其中并没有华雄。

 

与它有着类似遭遇的还有湖北天冠、河南中福、四川鑫鹏等,当地政府在上述企业停产倒闭之后,都曾试图盘活,但严重过剩的产能、日渐低迷的市场,以及企业倒闭之前复杂的债务情况,都令投资者望而却步。


6.jpg

▲一家被闲置多年的陶瓷工厂


同样在2014年倒闭的广东景瑜陶瓷,经当地政府牵线搭桥,于2016年2月被另一陶企竞拍获得了其闲置厂房。但由于景瑜陶瓷此前负债太多,部分未能回收应收账款的供应商在企业进行二次开发的时候,又多次上门拉横幅围堵,以致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备受困扰,未能如期点火。

 

对于承包者,大部分的供应商都持不信任的态度,因为“工厂不是他们(承包者)的资产,如果出现问题他们随时都能走,风险太大”。因此,承包者在接手某倒闭工厂之后,往往需要大量的现金来购买各种材料,加重了企业的运转难度。

 

甚至在招商时,“重生”的倒闭企业也更难获得经销商的信任,“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经销商,更青睐与稳定的实力型厂家合作。

 

《陶瓷信息》曾对2014-2015年间全国范围内倒闭的逾20家陶企做了回访,发现相当数量的企业在倒闭之后都无法被盘活;而有部分倒闭企业在重新投产之后,各方面的矛盾依旧突出,与供应商等各方债主的冲突频发,造成了企业的“二次停产”。


7.jpg

▲湖北一家倒闭多年的西瓦生产企业


因此,有实力的企业若有扩增生产的计划,更倾向于自建生产基地及生产线,如蒙娜丽莎、欧神诺、金意陶、东鹏等企业,在2017-2018年都投建了多条生产线。

 

而对于中小资本来说,当下的环境并不适合投资。根据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2016、2017三年的瓷砖产量与上年相比分别是-0.5%、0.8%和-1.15%;而在2018年的前三季度,全国瓷砖产量同比2017年更是下降了19.2%。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据在上半年及前八个月的表现分别是-17.7%、-18.9%。


时间

年产量

(亿平方米)

同比上年

增降幅度

2007年

50.1

16.4%

2008年

57.6

14.9%

2009年

64.3

11.7%

2010年

75.8

17.9%

2011年

87.0

14.9%

2012年

89.9

3.4%

2013年

96.9

7.8%

2014年

102.3

5.8%

2015年

101.8

-0.5%

2016年

102.6

0.8%

2017年

101.5

-1.15%

2018年

1-9月

69.6

-19.2%


更严峻的是,从2018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来看,规模以上建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30.3%,利润下降37.6%,企业亏损面增长0.08%,库存增长4.13%,负债额增长7.57%……

 

另有一组数据显示,今年1-8月,规模以上企业减少136家,意味着今年平均每个月有17家企业退出。

 

知情人士苏先生向记者反映,近年来,在一些偏远地区或空白市场区域出现了一些承包案例,便于辐射周边市场,但由于模式粗放,加之环保压力持续加码,长此以往也很难持久。

 

按照眼下的市场环境,这些已经倒闭的企业,绝大部分在短时间内都很难重生。

上一篇:暗流涌动的北极,究竟有多少宝贝等着我们去挖?

下一篇:中美洲唯一产油国制定未来30年能源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