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走访产区了解到,淄博产区京齐力瓷抛砖已投产,另外宏狮以及海尔日日顺建陶产业园一企业也将在近期投产瓷抛砖。届时,淄博产区将有三家企业生产瓷抛砖,日产能总计在5万平方米以上。
随着瓷抛砖生产线的投产,淄博产区地砖产品结构也将迎来调整,打破目前通体大理石瓷砖“一家独大”的局面。
瓷抛砖投产
打破通体大理石垄断地位
为什么选择瓷抛砖?京齐力企业负责人王庆国告诉记者,当前淄博产区主流产品为通体大理石瓷砖,但在生产上和外产区相比不具备价格优势,因此急需一种新品来提振产区的信心。 此外,中国(淄博)陶瓷总部基地一贴牌企业负责人魏先生告诉记者,现在淄博产区也需要新品来稳定市场,“通体大理石瓷砖的价格已经到底,现在已经是价格厮杀。” 虽然在2018年初,几家企业纷纷推出通体大理石瓷砖的升级款,复合负离子功能、精雕工艺,目的在于提高产品性价比,但最终结果是附加值提高,但价格却一路走低。 自2018年9月淄博陶博会之后,作为淄博产区主流地砖产品——通体大理石瓷砖已经开始打价格战。魏先生表示,很多企业甚至进入恶性竞争,“你赚1元,那我就赚8毛,大家拼的是谁的量更大。” 魏先生认为,产品同质化直接导致价格战,现在市场没什么新东西,很多创新是在釉面上。魏先生举例说,“比如一些企业提出的质感瓷砖、精雕模具,这些都是将瓷砖表面真实地还原,而瓷抛砖是在坯体上做文章,是继通体布料后又一重大进步。” 中国财富陶瓷城一贴牌企业负责人孙先生告诉记者,在通体大理石瓷砖这个品类上,淄博企业已经竞争白热化,瓷抛砖的出现势必能够提振产区信心,“厂里在新品上寻找突破口来刺激市场。” 技术升级 一次布料、全瓷低吸 记者了解到,目前瓷抛砖生产工艺主要包括两种——干法和湿法。其中干法主要通过二次布料方式实现,即在砖坯上布薄料,再压制、干燥、喷墨渗花、烧成、抛光,防污处理。而湿法工艺为,布料、压制、干燥、淋浆、干燥、喷墨渗花、烧成、抛光、防污处理。 此次京齐力企业实现一次布料生产全瓷低吸产品,吸水率在0.05%以下,厚度在13mm左右,坯体白度在60度以上,花色上不仅仅是“爵士白”等大纹路的花色,普通的大理石花色均能实现瓷抛砖效果,规格上涵盖800×800(mm)、600×1200(mm)两种。 “产品还在不断升级中,我们还在不断优化。”京齐力总经理王庆国告诉记者。 他透露京齐力在生产设备上新增两台料车及一台精度较高喷墨机,而且瓷抛砖渗透效果和坯体息息相关,因此对土料要求较高,比如说超白料。 记者了解到,目前山东、广东、江西、东北法库等产区已陆续有厂家生产瓷抛砖,但多数企业在技术属于二次布料。孙先生告诉记者,目前江西普通瓷抛砖墨水能够渗透2mm左右,而当前淄博几家厂家的墨水渗透厚度在2mm以上,“家用瓷砖一辈子,都不可能磨出2mm,因此非常耐用。” 价格偏高 担忧客户不匹配 魏先生告诉记者,他非常看好瓷抛砖这种产品,但担忧的就是价格较高,客户不接受。 2017年上半年,淄博产区张店一厂家就拟生产瓷抛砖,生产技术没有攻关,再者当时该企业核算综合成本较高,以800×800(mm)规格的瓷抛砖为例,成本在40元以上。“价格较高以及研发成本上的投入,让我们暂时放弃。”上述厂家内部人士无奈说道。 对此,魏先生表示认同,“瓷抛砖对生产设备和原料要求很高,企业短期内投入较大,比如料车要更新,还有其他辅助设备,设备投资在400万元以上,而上述淄博日日顺建陶产业园企业,在生产设备上已投资1500万元以上,“几台施釉线,喷墨机全部是新的。”孙先生介绍说。此外,使用的原料在白度、细度都远远高于通体大理石瓷砖的原料。 对此,记者向淄博产区一企业生产经理询问,他介绍,以800×800(mm)规格为例,当前淄博产区瓷抛砖出厂价至少高出通体大理石30%。” 价格似乎是瓷抛砖推广的主要阻力之一,业内人士朱先生告诉记者,以淄博某大型卖场为例,诺贝尔专卖店中瓷抛砖甚至没有摆板,“诺贝尔的业务员说,单片几百块,目前消费者接受度不高。”朱先生回忆。 魏先生同样认为,当前上马瓷抛砖最主要担忧的就是价格。“如果贴牌在出厂价基础上提高20个百分点,那么经销商就不会接受,除非是以零售形式做,但这就意味着量不会太大。” 值得留意的是,目前淄博产区仅京齐力一家正式投产瓷抛砖,上述两家企业也将在近期投产。业内人士分析,日日顺建陶产业园内企业产能大,要考虑产销平衡等诸多因素,届时瓷抛砖价格有望走低。瓷抛砖素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