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河变卖砂,一字只差的“歪戏”
2018-10-24 09:35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编辑:矿材网

 漫卷风沙埋河道,欲哭无泪哀胡杨。近日,河南某贫困县政府部门在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开展河道清障疏浚工程的过程中,不进行环评,反而把心思放在大肆卖砂赚钱上,导致河槽面目全非,且严重干扰防洪、通航,整改后仍盗采不止,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其实,以保护之名行开发之实,此前也时有曝光。安徽巢湖就曾以实施滨湖湿地公园工程名义,在近两公里的湖岸违法建设“岸上草原”项目,开发了约2000亩湖面。山东临沂武河湿地也发生在河道清淤工程中非法采砂,严重破坏湿地内生态环境的事件……


 祸患常积于忽微,何以小利而短视。一些地方“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观根深蒂固,只看短期、显性经济利益,不惜牺牲环境,也要经济增长。以此次河南采砂事件为例,砂石的产值居建材行业第二位,其用量仍将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已然变成了让人眼热的“软黄”,一些地方政府也因此看到了“商机”。正如该县主要负责人坦言,“通过招拍挂的形式出让砂石,再收缴中标公司的生产税费,可以缓解财政压力,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


 正是政府部门念歪了经,挂清障疏浚之羊头,卖砂石之狗肉,想着向河要砂、向河要地、向河要钱,对于非法采砂加工销售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态度暧昧、默许纵容,变成“睁眼瞎”,如今整改又不规范、不透明,才导致当地非法采砂行为持续近20年。


 此外,当地还存在虽然制定了砂石临时堆放管理意见和暂行规范,但没有一家中标公司顾及环保要求,甚至占用林地耕地;群众质疑中标公司明目张胆挖砂背后有关系和后台等。其实,这反映出非法采砂违法成本低、缺人和缺执法能力导致“小马难拉大车”、存在地方保护伞等系列问题。


 “‘清障’何时止?盗砂何时休?”有老百姓发出这样的质问。答案是必须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让规则有“牙齿”,让执法有力量。


 就在不久前,水利部、交通运输部组织开展了长江流域的河道采砂管理专项检查,督促沿江各地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切实维护长江干流河道采砂总体可控的良好局面。可见,河道非法采砂的危害已经日渐引起各级政府及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严格监管,处处依法从严,才是落实河长制的最直接举措。


 “河流是有生命的”,保护绿水青山容不得怠慢。下一步,清障疏浚工程还干不干?怎么干?何时能够完工?对于这些问题,当地有关部门应尽快拿出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实行挂图作战,还群众一个水清河畅的人居环境。

上一篇:秘鲁矿业大整顿

下一篇:美国参议员要求免除哥伦比亚钢铝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