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 热门新闻
  • >
  • 地质
  • >
  • 涨姿势!中国最早的地质论文竟是鲁迅写的,最早的地质学家并非专修地质...
涨姿势!中国最早的地质论文竟是鲁迅写的,最早的地质学家并非专修地质...
2018-09-03 10:08 来源:矿材网 编辑:矿材网

 在近代中国,科学意义上的地质调查,最早是由外国人开始进行的。那么,中国人自己开展地质调查,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是由什么人、怎么开展起来的呢?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由中国人自己开展的科学的地质调查,最早是在20世纪初年,是在中国有了自己的地质学家之后,才逐步开展起来的。



最早的地质论文是由鲁迅先生撰写的

1.jpg


 在中国近代地质事业史上,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实是,最早的地质学论文,并非由地质学家所写,而是由后来成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的鲁迅先生撰写的。鲁迅1881年诞生于浙江绍兴,18岁时前往南京求学,考取了免费的江南水师学堂,分在机关科管轮班,半年之后,因不满水师学堂的“乌烟瘴气”,愤然离去,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学习矿业和地质。


2.jpg


 矿路学堂是清末洋务派“仿照德制”而建立的一所学校,学生的学习偏重于矿业。课程设置有格致(物理学)、算学(数学)、地学(地质学)和金石学(矿物学)等,鲁迅对于这些自然科学课程感到“非常新鲜”,顽强刻苦,一丝不苟。为了学习的需要,鲁迅还采取了不少矿物岩石标本,计有铁矿石、铜矿石、石英石,还有像石榴籽儿一样的矿石以及三叶虫化石。他不满足于课堂学到的东西,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到处找书、抄书、买书,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就是花了500元高价买下的。英国著名地质学家莱伊尔的《地学浅释》,鲁迅统统工笔抄录下来,装订成厚厚的两大本,连书中精细的地质构造图,他也描绘了下来。在绍兴鲁迅纪念馆,陈列着鲁迅在矿路学堂学习时用过的一本《金石识别》教科书,在书的空白处,字里行间,留下了许许多多他用毛笔正楷书写的批注,记录着教师讲解的内容及自己的学习心得。


 在矿路学堂的第三学年,鲁迅曾到南京青龙山煤矿实习,历时13天。青龙山煤矿位于南京的东南,就是今天的南京官塘煤矿象山矿区,开办于1896年,有“江南第一矿”之称。实习期间,鲁迅和同学们下到深达100米的矿洞之中,实地考察了矿层和开采情况。


 1902年,鲁迅以“第一等”的优异成绩,从矿路学堂毕业。在今天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内的鲁迅陈列馆里,保存着鲁迅在矿路学堂毕业时的文凭,文凭发给的日期为清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文凭上所用的名字为周树人,发给文凭的官员则为“钦差大臣办理通商事务太子太保头品顶戴兵部尚书两江总督部堂硕勇巴图鲁刘”。当时文凭不叫文凭,叫做“执照”;文凭上的分数也不是后来的百分制,而是几分几厘。


鲁迅文凭上各门课程的分数如下:


矿 学

捌分陆厘

地质学

捌分柒厘

化 学

捌分柒厘

熔炼学

捌分陆厘

格致学

捌分柒厘

测算学

捌分柒厘

绘图学

捌分伍厘




 矿路学堂(矿务铁路学堂)为陆师学堂所附设,地址即为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只招收过一个班,三年毕业,共28人,以后再未招生。鲁迅毕业时成绩为壹等第三名。当时文凭上无照片,但文凭上对本人相貌则有所描述:“学生周树人现年19岁,身中,面白无须。”鲁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发给文凭的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十八日对应公历1902年1月27日,年龄应为20岁,差别很可能是由填照时间较早而发照时间较晚造成的。


 矿路学堂毕业后,鲁迅为了学到更多的本领,于1902年3月东渡日本留学;留日期间的译著,地质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1903年,他撰写了关于地质学的论文《中国地质略论》(载8月20日出版的《浙江潮》,署名索子)(文末可读全文);1905年至1906年与顾琅合著《中国矿产志》专著;1907年发表了关于生物进化和古生物学的著名论文《人之历史》。《中国地质略论》长达万言;《中国矿产志》包括“导言”和“本言”两部分,“导言”论述了中国地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本言”介绍了中国18个省份的矿产情况,这两本书是我国最早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研究中国地质的著作,在中国地质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最早的地质学家并非全是专修地质出身



中国最早的地质学家,部分人开始时是学习采矿、冶金,其间也学习了地质学课程从而成长为地质学家,部分人则是专门研修的地质学科。过去,提到我国近代地质事业史上最早学习地质,而且后来又从事地质工作的地质学家,人们往往很快便会说出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几个人的名字。这自然有一定道理,因为他们几位都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为开创和发展我国的地质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实际上按学习地质的时间来说,他们都并不是最早的。


3.jpg


 让我们来看看这几位地质界前辈学习地质的时间吧。章鸿钊系1904年赴日留学,1911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地质系。丁文江于1902年赴日留学,1904年转赴英国,1908年开始学地质,1911年动物学和地质学双科毕业。翁文灏于1908年赴比利时攻读地质学,1913年以成绩优秀获比国鲁文大学理学博士学位。李四光学习地质的时间较晚,于1913年赴英,先学采矿,后转学理科地质,1918年获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硕士学位。可见,就学习地质学的时间来说,他们比鲁迅的时间都要晚。鲁迅从矿路学堂毕业后,在日本先学医后从文,从他当时撰写地质论文的水平似可断定,要是他继续攻研矿学或地质学,对我国地质矿业的发展肯定也会作出重大的贡献,但那样一来中国就将失去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了。


 不过,与鲁迅(周树人)同样在矿路学堂学习矿学的顾琅,却是赴日留学继续研修地质的学者。


 顾琅,原名芮石臣,又名顾石臣,1880年生于江苏江宁,1898年考入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学习采矿,1902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先入弘文学院,后入东京帝国大学地质系,1908年回国。留日期间,顾琅于1905年至1906年,与后来成为文学家的周树人(鲁迅)合著《中国矿产志》,并编绘《中国矿产全图》,这是辛亥革命前第一部全面记述我国矿产资源的专著。顾琅回国后,先在天津参与创办高等工业学校,并参与中国地学会的创建(担任评议员);辛亥革命以后曾担任本溪湖煤矿公司矿业部长兼炼铁部长,做过大量地质矿产调查,先后考察过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河南、河北、山东、辽宁和吉林等省,撰写《中国十大矿石调查记》,对不同矿山的矿床成因类型、矿石质量、矿层分布、开采历史、规章制度、经营管理和工程设施等情况,均有详细记述,备受各方称赞。


 先在国内学习采矿,然后到国外留学攻读地质的中国地质学家,比顾琅还要更早一些时间者是王宠佑。


 王宠佑字佐臣,广东东莞县人,1879年生于香港。他于1895年入天津北洋大学,1899年毕业于北洋大学采矿系,1901年赴美留学,1902年底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矿物学和地质学,1904年取得硕士学位,后又留学英国、法国和德国,获得博士学位,于1908年回国。王宠佑著述颇丰,自1907年在美国《工程与矿业》杂志发表《中国煤的生产》开始,几十年中不断地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912年、1925年和1933年,他曾三次发表所编《中国地质矿产文献目录》,1935年又为杨遵仪所编《中国地质文献目录》作序,是我国最先重视编辑地矿文献目录的学者。他的地质论文,有在1924年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届年会发表的《地质构造与矿床之关系》及1926年第四届年会发表的《海洋深渊和地槽对于矿床的关系》,这是我国学者泛论矿床和成矿规律的两篇最早的论文,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对我国近代地质学发展作过重要贡献,在我国近代地质事业史上真正最早的地质学家,应该是邝荣光。邝荣光是清时广州府(今广东新宁)人,1862年出生,1872年作为清朝第一批留学生之一赴美留学,在完成小学和中学课程后升入大学学习矿业学科,返国后曾于宣统年间担任直隶省矿政调查局总勘矿师,在华北一带做过地质、古生物和矿产调查,1910年在中国地学会所办的《地学杂志》上,发表了彩色的《直隶地质图》、《直隶矿产图》及《直隶石层古迹》,这是我国地质工作者自行编制的最早的彩色地质图、区域矿产图和古生物化石图版。邝荣光绘制的《直隶地质图》,比例尺约1∶250万,地层由下而上分为太古代、甘布连纪(寒武纪)、炭精纪(石炭纪)、朱利士纪(侏罗纪)、近今代和黄土六个层位,清晰易懂。《直隶矿产图》明确标志了金、银、铜、铅、铁和煤的分布。《直隶石层古迹》共描绘了动物化石珊瑚、螺、蛤、三叶虫和植物化石棕树叶、石芦叶、鳞木、凤尾等8种,绘制精美,非常难得。这是中国人自己采集、自己鉴定、自己绘图的第一批化石标本,开了我国古生物研究的先河。


 综而言之,在国外学习采矿同时又学了地质,或者专门学习地质,而回国后继续从事地质工作的早期地质学家除了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以外,邝荣光、王宠佑和顾琅也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他们对于在我国传播地质学和推动地质事业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辛亥革命以后先后担任实业部矿务司司长的何燏时,以及工商部矿政司司长的张轶欧,同样是分别在德国和比利时学习采矿而又学过一定地质课程的,他们虽然不是地质学家,但对于创办辛亥革命后我国第一个政府地质机构——地质科,却发挥了重要作用,地质科是在他们的支持下才得以成立起来的。


最初的地质调查为民族争气


20世纪初年,最早由我国早期的地质矿业家邝荣光,接着是顾琅,在直隶以及其他许多地方开展了程度不等的地质矿产调查,做了开创性贡献。但中国人开展系统的地质调查和地质填图,却是在民国成立之后,由中国地质事业创始人之一的丁文江进行的。


4.jpg

前排左起:翁文灏、章鸿钊、丁文江


 丁文江在英国留学期间,读到德国著名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著作《中国》,其中这样一段话对丁文江是极大的刺激。李希霍芬说:“中国读书人专好安坐室内,不肯劳动身体,因此其他科学也许能在中国发展,但要中国人自己做地质调查,则希望甚少。”丁文江下定决心要用实践来纠正这种偏见。可巧,丁文江在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地质学时,主要教授J.W.格里哥里是一位有名的探险家型地质学家,对丁文江实现这一目标有很大的推动。


 丁文江于1911年学成回国。他和一般留学生不同,不是从欧洲搭轮船直航上海,而是先到越南海防,从那里坐火车到云南昆明,一路步行,经贵州,入湖南,到长沙,再搭船回江苏老家。这样,他就得以观察西南诸省的山形水势、地理景观,为以后进一步开展正式的地质调查做了先期的准备。


 1913年1月,在上海南洋中学任教的丁文江,应北洋政府工商部矿政司司长张轶欧之邀,到北京担任矿政司地质科科长。这使他向亲身从事地质调查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丁文江刚到北京时,张轶欧带着他到一间房子里对他说:“这就是你的办公室。”丁见室内空空如也,问:“什么也没有呀?”张回答说:“正因为没有,我才找你来;如果有了,还要请你来干什么?”


 根据丁文江自己回忆:在“我这(地质)科里有一个佥事,两个科员,都不是学地质的”,地质科是“一个办公文的机关,我这个科根本没有公文可办”。于是丁文江一再地要求旅行,要求到野外从事地质和其他方面的调查。不久,丁文江经商矿政司司长张轶欧同意,呈准于工商部附设教学机构地质研究所,并改管理机构地质科为地质调查所(团)。地质调查所所长由丁文江担任,地质研究所所长也由他兼代。


 在丁文江所拟的《工商部试办地质调查说明书》中写到:“盖凡所谓实业者,无不取材于地,今徒曰地大物博,而不知地若何大?物若何博?于实际无益也。夫欲兴矿业,必先知矿质之优劣,矿床之厚薄;欲筹农林,必先知土性之肥瘠,山川之形势,……今若以十五年为期,首三年为试办期,第三年后逐次增加调查员若干人,地质之外同时从事于地图之测量,至十五年可望普及全国。”


 1913年11月,丁文江获准与德籍地质学家梭尔格(F.Solgar)及中国地质工作者王锡宾一起同去太行山区作调查,到正太路沿线附近进行野外地质调查。他们于1913年底回到北京,著有《调查正太铁路和地质矿务报告书》。对此次调查的情况,丁文江在他的《漫游散记》一书中也有所记述,他写到:“我初次在北方过冬,御寒的衣具本来不完备,而这两星期中,早上出门的时间,温度平均在零下8度,最低的时候到零下18度。上浮山遇着大雪;上蒙山遇着大风——在蒙山顶上,12点的时候,温度还在零下10度,所以很苦,但这是我第一次在中国做测量工作,兴趣很好,回想起来,还是苦少乐多。”


 对于这次调查,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在《丁文江——二十世纪的徐霞客》一文中作了这样的评价:“1913年,他会同梭尔格、王锡宾调查正太铁路沿线地质矿产,填绘分幅地质图。这是中国人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质和地质填图的开端,值得大书特书。”


 1914年,丁文江独身去云南,花了整整一年时间,调查研究滇东北和四川会理、贵州威宁一带的地层、地质构造,还专门调查了东川铜矿和个旧锡矿。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开展边远地区的大规模地质系统调查。此后的1915年、1916年、1917年、1918年,丁文江每年都有时间长短不等的野外地质工作。1921年他的热河北票之行,专为研究北票煤田地质。1922年,他从北京到承德,走了整整一个来回,目的就是为了沿途察看地质。此外,1928年,他有广西之行;1929年至1930年有贵州、四川之行,这些地区大部分是地质勘查的处女地,所以每次出野外必定有笔记,有时除地质记录之外还有日记、标本登记、气象和经纬度测定记录等内容,做得十分细致和系统。他的不辞辛劳和开创性工作,不仅为中国地质工作者从事实际调查树立了典范,而且打掉了西方人对中国读书人的误解,为中国知识分子争得了荣誉。难怪在他为《地质汇报》第一号所写序言中曾经自豪地写到:“现在可以证明此说(指李希霍芬关于中国人自己做地质调查希望甚少——引者注)并不尽然,因为我们已有一班人登山涉水,不怕吃苦。”

5.jpg

丁文江


中国地质概论(1903年)

作者:鲁迅

第一 绪言

觇国非难。入其境,搜其市,无一幅自制之精密地形图,非文明国。无一幅自制之精密地质图(并地文土性等图),非文明国。不宁惟是;必殆将化为僵石,供后人摩挲叹息,谥曰绝种Extract species之祥也。

吾广漠美丽最可爱之中国兮!而实世界之天府,文明之鼻祖也。凡诸科学,发达已昔,况测地造图之末技哉。而胡为图绘地形者,分图虽多,集之则界线不合;河流俯视,山岳则恒作旁形。乖谬昏蒙,茫不思起,更何论夫地质,更何论夫地质之图。呜呼,此一细事,而令吾惧,令吾悲,吾盖见五印详图,曾招颭于伦敦之肆矣。况吾中国,亦为孤儿,人得而挞楚鱼肉之;而此孤儿,复昏昧乏识,不知其家之田宅货藏,凡得几许。盗据其室,持以赠盗,为主人者,漠不加察,得残羹冷炙,辄大感叹曰:“若衣食我,若衣食我。”而独于兄弟行,则争锱铢,较毫末,刀杖寻仇,以自相杀。呜呼,现象如是,虽弱水四环,锁户孤立,犹将汰于天行,以日退化,为猿鸟蜃藻,以至非生物。况当强种鳞鳞,蔓我四周,伸手如箕,垂涎成雨,造图列说,奔走相议,非左操刃右握算,吾不知将何以生活也。而何图风水宅相之说,犹深刻人心,力杜富源,自就阿鼻。不知宅相大佳,公等亦死;风水不破,公等亦亡,谥曰至愚,敦云不洽。复有冀获微资,引盗入室,巨资既虏,还焚其家,是诚我汉族之大敌也。凡是因迷信以弱国,利身家而害群者;虽曰历代民贼所经营养成者矣,而亦惟地质学不发达故。

地质学者,地球之进化史也;凡岩石之成因,地壳之构造,皆所深究。取以贡中国,则可知栾然尘球,无非经历劫变化以来,造成此相;虽涵无量宝藏,足以缮吾生,初无大神秘不可思议之物,存乎其间,以支配吾吾人之运命。斩绝妄念,文明乃兴。然欲历举其说,则又非一小册子所能尽也。故先掇学者所发表关于中国地质之说,著为短篇,报告吾族。虽空谭几溢于本论,然读此则吾中国大陆里面之情状,似亦略得其概矣。

第二 外人之地质调查者

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捡;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者也。然彼不惮重茧,入吾内地,狼顾而鹰睨,将胡为者?诗曰:“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则未来之圣主人,以将惠临,先稽帐目,夫何怪焉。左举诸子,皆最著名。其他幻形旅人,变相侦探,更不知其几许。虽曰跋涉山川,探索秘密,世界学人,皆尔尔矣;然吾知之,恒为毛戴血涌,吾不知何祥也。

千八百七十一年,德人利忒何芬Richthofen者,受上海商业会议所之嘱托,由香港入广东,湖南(衡州,岳州),湖北(襄阳)遂达四川(重庆,叙州,雅州,成都,昭化);入陕西(凤翔,西安,潼关),山西(平阳,太原)而之直隶(正定,保定,北京)。复下湖北(汉口,襄阳),往来山西间(泽州,南阳,平阳,太原),经河南之怀庆,以至上海,入杭州,登宁波之舟山岛,遍勘全浙。复溯江至芜湖,捡江西北部,折而之江苏(镇江,扬州,淮安),遂入山东(沂州,泰安,济南,莱州,芝罘)。碧眼炯炯,击节大诧若所悟。然其志未熄也;三涉山西(太原,大同),再至直隶(宣化,北京,三河,丰润),徘徊于开平炭山,入盛京(奉天,锦州),始由凤皇城而出营口。历时三年,其旅行线强于二万里,作报告书三册,于是世界第一石炭国之名,乃大噪于世界。其意曰:支那大陆均蓄石炭,而山西尤盛;然矿业盛衰,首关输运,惟扼胶州,则足制山西之矿业,故分割支那,以先得胶州为第一着。鸣呼,今竟何如?毋曰一文弱之地质家,而眼光足迹间,实涵有无量刚劲善战之军队。盖自利氏游历以来,胶州早非我有矣。今也森林民族,复往来山西间,是皆利忒何芬之化身,而中国大陆沦陷之天使也,吾同胞其奈何。

千八百八十年,匈牙利伯爵式奚尼初丧爱妻,欲借旅行以漓其恨。乃偕地理学者三人,由上海溯江以达湖北(汉口,襄阳),经陕(西安)甘(静宁,安定,兰州,凉州,甘州)而出国境;复入甘肃(安定,巩昌),捡四川(成都,雅州)云南(大理)由缅甸以去。历时三年,挥金十万,著纪行三册行于世。盖于利忒何芬氏探捡未详之地,尤加意焉。

越四年,俄人阿布佉夫探捡北部之满洲,直隶(北京,保定,正定),山西(太原),甘肃(宁夏,兰州,凉州,甘州),蒙古等。其后三年,复有法国里昂商业会议所之探险队十人,探捡南部之广西,河南(河内),云南,四川(雅州,松潘)等。调查精密,于广西,四川尤详。是诸地者,非连接于俄法之殖民地者欤?其能勿惧!

先年,日本理学博士神保,巨智部,铃木之辽东,理学士西和田之热革命河,学士平林,井上,斋藤之南部诸地,均以调查地质为目的。递和田,小川,细井,岩蒲,山田五专门家,复勘诸处,一订前探捡者报告之谬,则去岁事也。

第三 地质之分布

昔德儒康德Kant唱星云说,法儒拉布拉Laplace和之。以地球为宇宙间大气体中析出之一份,回旋空间,不知历几亿万劫,凝为流质;尔后日就冷缩,外皮遂坚,是曰地壳。至其中心,议者綦众:有内部融体说,有内部非融体说,有内外固体中挟融体说。各据学理,以文其议。然地球中心,奥不可测,欲辨孰长,盖甚难矣。惟以理想名地面之始曰基础统系Fundamental formation,其上地层,则据当时气候状态,及蕴藏僵石Fossil之种类,分四大代Era,细析之曰纪Period,析纪曰世Epoch。然此诸地层则又非掘吾人立足地,即能灿然毕备也。大都错综残缺,散布诸方。如吾中国,常于此见新,而于彼则获古。盖以荒古气侯水陆之不齐,而地层遂难一致。犹谭人类史者,昌言专制立宪共和,为政体进化之公例;然专制方严,一血刃而骤列于共和者,宁不能得之历史间哉。地层变例,亦如是耳。今言中国,则以地质年代Geolo—gical Chronology为次。

(一)原始代或太古代Archean Era

地球初成,汽凝为水,是即当时之遗迹,居基础统系之上,而始为地质学家所目击者也。故吾侪目所能见之地层,以是为极古。其岩石以片麻,云母,绿泥为至多,然大都经火力而变质。捡眎石层,略无生物,惟据石类析之为:

(12)老连志亚纪Laurentian Period

(11)比宇鲁亚纪Huronian Period

二纪。后虽有发见阿屯(意即初生生物)之说,而经德人眉彪研究以来,已知其谬;盖尔时实惟荒天赤地,绝无微生命存其间也。所难解者,岩石中时含石灰石墨之属。夫石灰为动物之遗蜕,石墨为植物之槁株,设无生物存,何得有是?而或有谓是等全非由生物之力而来者,迄于今尚存疑焉。索之吾中国,则两纪均于黄海沿岸遇之。虽未能知其蕴藏何如,然太古代地层中,则恒产金银铜铂电石红宝石之属,意吾国黄海沿岸地方,亦当如是耳。

(二)古生代Palaeozoic Era

以始有生物,故以生命名者也,分六纪:

(10)寒武利亚纪Cambrian Period

(9)志留利亚纪Silurian Period

(8)泥盆纪Devonian Period

(7)石炭纪Carboniferous Period

(6)二叠纪Permian Period

岩石繁多,以水成者,若砂,硅,粘版,石炭等;以火成者,若花刚,闪丝,辉丝等。石类既自少而至多,生物亦由简以进复,然当(10)纪时,尚鲜见也。递及(9)纪,则藻类,三叶虫,珊瑚虫之族日盛,然惟水产物而止耳。入(8)纪,而鱼,而苇,而鳞木,而印木,渐由水产以超陆产。然亦惟隐花植物而已,高贵生物,未获见也。降及(6)纪,而两栖动物及爬虫出,盖已随时日之变迁,以日趋于高等矣。是即造化自著之进化论,而达尔文剽窃之以成十九世纪之伟著者也。

蕴藏矿物以是代为最富。(10)纪之见于中国者,自辽东半岛直亘朝鲜北部;虽土质确荦,不宜稼穑,而所产金银铜锡之属,实远胜于他纪诸岩石,土人仅耕石田,于生计可绰有余裕焉。其(9)纪岩石,则分布于陕西至四川之山间,以产金著。其(8)纪岩石,则在云南北境及四川之东北。变质岩中,常含玉类,而岩石脉络间,亦少产银铁铜铅,搜全世界,以此纪岩石为至多,而石类亦均适于用。其上则(7)纪矣,产煤铁綦多,故以石炭名其纪。而吾中国本部,实蔓延分布,无地无之,合计石炭之量,远驾欧土(详见第五);是实榜陀罗Pandora之万祸箧底之希望,得之则日近于光明璀灿之前途,失之则惟愁苦终穷以死者也,吾国人其善所择哉。

(三)中生代Mesozoic Era

组成是代之岩石为粘版,角,硅,及粘土等,或遇如含有岩盐石炭石膏之地层,分三纪,即:

(5)三叠纪Triassic Period

(4)侏罗纪Jurassic Period

(3)白垩 纪Cretaceous Period

是也。前纪生物已日归于消灭,故(5)纪时,鳞印诸木,衰落既久,而松柏,苏铁,羊齿诸科,乃代之握植界之主权。至(3)纪则无花果,白杨,柳,槠等诸被子植物出,与现世界几天大异矣。动物则前代已生之爬虫,日益发达,有袋类亦生,为哺乳类之先导。至(4)纪而诡形之龙类(旧译作鼍),跋扈于陆地,有齿之大鸟,飞翔于太空,盖自有生物以来,未有若斯之瑰奇繁盛者也。且菊石,箭石之属,亦大繁殖,其遗蜕遂造成(3)纪之地层,即学校日用之垩笔,亦此微虫之余惠耳。至(3)纪时,生物界乃大变革,旧生动植,或衰或灭,而真阔叶树及硬骨鱼兴。

(5)纪之在中国者,为西藏,有用矿物则有岩盐石膏铜铁铅等。

(4)纪则自西伯利亚东方,以至中国之本部,虽时有矿物,而极鲜石炭。

(3)纪则并有用矿物亦鲜见矣,中国之极西方是也。

(四)新生代Cenozoic Era

新生代者,地质时代中最终之地层,而其末叶,即吾人生息之历史也,别为二纪曰:

(2)第三纪Tertiary Period

(1)第四纪Quaternary Period

其岩石为粗面,流纹,玄武,及粘土,砂砾,柔石炭等。其生物虽与今几无大异,然细察之,则不同之点綦多,如象,貘 ,张角兽,恐鸟是也。如是盛衰递嬗,益衍益进,至洪积世Diluvium而人类生。

(2)纪分布于中国全部,其矿物有金属,且产石炭,然以新成,故远逊于石炭纪者。(1)纪则全世界无不见之,如中国扬子江北部之累斯Loess(黄色无层之灰质岩石),即为是时积聚之砂土;黄河附近之黄土,亦是时发育之垆坶之一种也。

第四 地质之发育

地球未成以先,吾中国亦气体中之一份耳,无可言者,故以地球成后始。

(一)太古代之中国 太古代之地球,洪水澎湃,烈火郁盘,地鲜出水,奚言生物,瞑想其状,当惟见洪流激浪而已。然火力所激,而地壳变形,昆仑山脉,忽然隆出;蒙古之一部分,及今之山东,亦离水成陆,崛起海中,其他则惟巨浸无际,怒浪拂天已耳。

(二)古生代之中国 地壳地心,鏖战既久,其后地心花刚岩之溶液,挟火力以泉涌,流溢海陆,地壳随之隆出水面,乃构成东方亚细亚之大陆。秦岭以北断层分走于诸方,即为台地,大苇鳞木印木等巨大植物,于焉繁殖。以北,则地层恒作波折形,似曾为山脉者。厥后经风雨之剥蚀,海浪之冲激,秦岭以北,渐成海底,无量植物,受水石之迫压,及地心热力,相率僵死。然地心火力,则犹冲突而未有已也,故复隆出水中,成阶级状之台地,所谓支那炭田者,实形成于此时焉。然其南部,尚潜海底,迨因受西北方之横压力,而秦岭以南之地层,遂成波状之崛起,即所谓支那山系(南岭)者是也。

(三)中生代之中国 火山之活动,至是稍衰,惟南方之一部,渐至沦陷,成新地中海,是实今日四川省之洼地(四川之赤盆砂地),而南支那之炭田也。迨喜马拉牙山崭然显头角,而南部中国始全为陆地。厥后南京与汉江之北,生分走北东之两断层,陷落而成中原,即为历代枭雄逐鹿地,以造成我中国旧史之骨子者也。

(四)新生代之中国 入新生代之初,水火之威日杀,甘肃及蒙古地方,昔为内海,至是亦渐就干涸,砂漠成焉。然以暴风所经营,故土砂埃尘,均随风飞动,运入黄河流域地方,积为黄土。扬子江北部,亦广大之砂漠耳,后以风之吹拂,雨之浸润,遂成累斯,故累斯大发育于中国。其他则与今日地形,几无大异矣。

第五 世界第一石炭国

世界第一石炭国!石炭者,与国家经济消长有密接之关系,而足以决盛衰生死之大问题者也。盖以汽生力之世界,无不以石炭为原动力者,失之则能令机械悉死,铁舰不神。虽曰将以电生力矣,然石炭亦能分握一方霸权,操一国之生死,则吾所敢断言也。故若英若美,均假僵死植物之灵,以横绝一世;今且垂尽矣,此彼都人士,所为抚心愁叹,皇皇大索者也。列邦如是,我国如何?利忒何芬曰:“世界第一石炭国!……”今据日本之地质调查者所报告,石炭田之大小位置,图眎于左,即:

●满洲七处

芜 河 水

赛 马 集 }辽东 

太子河沿岸(上流)

本 溪 湖

锦 州 府(大小凌河上流)

宁 远 县 }辽西

中 后 所 

●直隶省六处

石 门 塞(临榆县)

开 平 

北京之西方(房山县附近)

保 安 州 

蔚 州 西 宁 州 

●山西省六处

东南部炭田 西南部炭田 

五 台 县 大同宁民府间炭田 

中 路(译音) 西印子(译音) 

●四川省一处

雅 州 府

●河南省两处

南 召 县 鲁山县附近

●江西省六处

丰 城新 喻

萍 乡兴 安

乐 平饶 州 

●福建省两处

邵 武 县 建 宁 府

●安徽省一处

宣 城

●山东省七处

沂 州 府 新 泰 县

莱 芜 县 章 丘 县

临 榆 县 通 县

博山县及淄川县 

●甘肃省五处

兰 州 府 大 通 县

古 浪 县 定 羗 县

山 丹 州 

等四十三处是也。或谓此外有湖南东南部有烟无烟炭田,无虑二万一千方迈尔,虽未得其的据,然吾中国炭田之未发见者,固不知其几许,宁止湖南?今仅就图中(见13页)山西省有烟无烟大炭田计之,约各一万三千五百方迈尔,合计七百万步。加以他处炭田,拟一极少数,为一千万步。设平均厚率为三十尺,一立方坪之重量为八吨,则其总量凡一万二千亿吨,即每年采掘一亿二千万吨,亦可保持至一万年之久而未有尽也。况加以湖南传说之炭田,五百六十六万步即约六千八百亿吨乎。吾以之自熹,吾以之自慰。然有一奇现象焉,即与吾前言反对者,曰中国将以石炭亡是也。列强领土之中,即将告罄,而中国乃直当其解决盛衰问题之冲,列国将来工业之盛衰,几一系于占领支那之得失,遂攘臂而起,惧为人先。复以不能越势力平均之范围,乃相率而谈分割,血眼欲裂,直睨炭田。而我复麻木罔觉,挟无量巨资,不知所用,惟沾沾于微利以自贼,于是今日山西某炭田夺于英,明日山东各炭田夺于德,而诸国犹群相要曰:“采掘权!采掘权!!”呜呼,不待十年,将见此朊朊中原,已非复吾曹之故国,握炭田之旧主,乃为采炭之奴,弃宝藏之荡子,反获鄙夫之谥。虽曰炭田有以诲盗,而慢藏不用,则谁之罪哉。

第六 结 论

吾既述地质之分布,地形之发育,连类而之矿藏,不觉生敬爱忧惧种种心,掷壁大叹,思吾故国,如何如何。乃见黄神啸吟,白眚舞蹈,足迹所至,要索随之,既得矿权,遂伏潜力,曰某曰某,均非我有。今者俄复索我金州复州海龙盖平诸矿地矣。初有清商某以自行采掘请,奉天将军诺之,既而闻其阴市于俄也,欲毁其约,俄人剧怒,大肆要求。呜呜,此垂亡之国,翼翼爱护之,犹恐不至,独奈何引盗入室,助之折桷挠栋,以速大厦之倾哉。今复见于吾浙矣。以吾所闻,浙绅某者,窃某商之故智,而实为外人伥,约将定矣。设我浙人若***,起而沮尼之,度其结果,亦若俄之于金州诸地耳。试问我畏葸文弱之浙人,老病昏瞆之***,有何权力,敢遏其锋;阖口自臧,犹将罹祸,而此獠偏提外人耳而促之曰:“若盍索吾浙矿。”呜呼,鬼蜮为谋,猛鹫张口,其亡其亡,复何疑焉。吾尝豫测将来,窃为吾浙惧,若在北方,则无瞢耳。彼等既饱尝外人枪刃之风味,淫掠之德政,不敢不慑伏谄媚,以博未来之圣主欢,夺最爱之妻女,犹不敢怨,更何有于毫无爱想之片土哉!若吾浙则不然,台处衢严诸府,教士说法,犹酿巨灾。况忽见碧瞳皙面之异种人,指挥经营,丁丁然日凿吾土,必有一种不能思议之感想,浮游于脑,而惊,而惧,而愤,挥梃而起,莳刈之以为快,而外人乃复得口实,以要索,以示威,枭颅成束,流血碧地之惨象,将复演于南方,未可知也。即不然,他国执势力平均之说,群起夺地,倏忽瓜分,灭国之祸,惟我自速。即幸而数十年后,竟得独立,荣光纠纷,符吾梦想;而吾浙矿产,本逊他省,复以外族入室,罗掘一空,工商诸业,遂难优胜,于是失败迭来,日趋贫病。呜呼,浙人而不甘分致戎之谤也,其可不谋所以挽救之者乎。

救之奈何?曰小儿见群儿之将夺其食也,则攫而自吞之,师是可耳。夫中国虽以弱著,吾侪固犹是中国之主人,结合大群起而兴业,群儿虽狡,孰敢沮者,则要索之机绝。乡人相见,可以理喻,非若异族,横目为仇,则民变之祸弭。况工业繁兴,机械为用,文明之影,日印于脑,尘尘相续,遂孕良果,吾知豪侠之士,必有悢悢以思,奋袂而起者矣。不然,则吾将忧服箱受策之不暇,宁有如许闲情,喋喋以言地质哉。

上一篇:探矿工程所在三亚海域成功完成砂层取样作业

下一篇:我国绿色勘查步入规范化轨道 《绿色勘查指南》将正式发布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