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言
我硕士阶段就参与了赵鹏大先生主持的国土资源部重点基础研究项目“矿产资源定量预测及勘查评价新理论研究”,并有幸于2000年考上赵先生的博士研究生,2006年毕业,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07年至2012年继续跟随先生作博士后研究。因在先生身边呆的时间长,所受的教诲就多,感触也更深。过去,我曾先后写过《师者》《学术楷模 人生挚友》《如天地般博大的胸怀 如红烛般无私的奉献》等短文讲述我和我的导师的故事。然而,越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是有讲不完的故事。
一位老科学家的家国情怀
最近,网易新闻以《每天工作到凌晨3点成为地质界亚洲第一人这位老院士才是真正的“国家精神”》为题报道的赵鹏大先生的事迹。这件事情的缘由是赵先生应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邀请,为即将公派出国的两批留学预备生作“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专题报告,他在报告会后接受了网易新闻的专访。1954年赵先生去前苏联留学时,听说国家公派一个留学生出国一年的费用相当于800个农民辛勤劳动的贡献,他倍感责任重大,于是就向大使馆提出,不做论文,不要副博士学位,只听几门国内没有的课程,学好以后赶快回国工作。但是大使馆不同意,并要求一定要完成研究生所有学业。为了学有所成,他每晚都要学习工作到凌晨3点才睡觉。正是凭着这种忘我的努力,他于1958年以全优的成绩,获得副博士学位。留学期间,赵先生还受前苏联地质部部长安特罗波夫所托,与同学钱祥麟一道利用课余时间将李四光15万字的《旋卷构造及其与中国西北大地构造复合问题》专著翻译成俄语,并在苏联正式出版;在野外考察中,赵先生还收获了爱情,与苏联同学伊琳娜从相识、相知到相爱,成为了中苏友谊的一段佳话。赵先生始终将报效祖国当成是人生第一要务,他曾一语中的地讲道:“家国情怀就是指一个人的使命感要强,责任心要重。”他常跟我们提到他的人生理念,即“选好方向、逆境而上、完美为本、勤奋为纲”。其中,选好方向就是要选择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问题,选择国家急需的问题,其次才是考虑自己的基础和兴趣,把几点很好地结合起来。他以科教兴国为己任,六十多年来,长期工作在科研教学第一线。从1960年开始,招收我国矿产普查与勘探第一个研究生以来,他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从来没有间断过(文革时期除外)。至今,他依然坚守三尺讲台为学生讲授“科学思维与方法”、“地球科学新进展专题”,仍在坚持招收和指导博士研究生。去年十月份,我筹办《矿产勘查学》课程教学研修班,邀请赵先生为青年地质教师上示范课,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专程赶来武汉上课。他沉稳大气、诙谐幽默的风范给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了破解我国矿产资源紧缺的难题,赵先生与5位院士于1998年提出了尽快启动“非传统矿产资源发现与开发基础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建议,并身体力行带领我们开展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发表了《非传统矿产资源体系及其关键科学问题》等论文,出版了学术专著《非传统矿产资源概论》。时隔近二十年,即2017年10月,他再次联名6位院士于提出关于大力加强四川杂卤石型钾资源地质勘查与技术开发的院士建议。目前我国钾盐主要开采自西北地区的盐湖,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大量依赖于进口,而杂卤石钾盐作为一种重要的非传统资源类型,让赵先生看到了改变钾资源紧缺现状的希望。
赵先生迄今已为国家培养了博士后20名、博士156名和硕士23名,他十分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既教如何做学问,更教如何做人。正如他在《同学名录》扉页上亲笔所书:“知识犹同空气,不可一时或缺;虽已硕士博士,学习永不停歇;纵已小有成就,仍需从零开头;不忘艰苦奋斗,健康永占头筹。能力各有大小,争做自我最好;职务虽有高低,奋力报国无异”。他还将自己多年的积蓄拿出,设立了“赵鹏大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青年学子,勉励青年人努力为国家做贡献。此外,他还抽空到清华附中等中学作科普报告,引导青少年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并树立献身科技事业的人生理念。
创新图强,从我做起
赵先生今年已是87岁高龄,但其拳拳报国之心愈烈。两院院士大会之后,他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挥笔写下《创新图强 从我做起》一文,并与我们分享。赵先生一生都在向着地质科研深处迈进,不断探索相关学科发展的新方向,他倡导做学问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要以高标准,严要求,向世界一流看齐,向科学顶峰攀登。他认为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一个人要在长期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创新能力,培养追根溯源的执着精神,培养清晰敏锐的洞察力,瞬变现象的捕捉力,关键信息的提取力,复杂事件的分辨力,相关事物的综合力,不同学科的交叉力,灵感思维的爆发力,不屈不挠的坚持力。针对矿产资源难发现、难开发、难利用的新局面和矿业强度开发造成环境恶化的问题等,赵先生将当今矿产勘查科学和地质勘探工作的特点高度概括为“系统、综合、定量、立体、智能、绿色、新型、惠民”16个字,并与莫宣学和翟裕生院士联合牵头开展了以地球动力系统、成矿系统和勘查评价系统“三位一体”的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和勘查评价的创新研究。这三位项目负责人的年龄加起来足有255岁,诠释了真正意义上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以及“创新图强,从我做起”的精神。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兴起,赵先生又敏锐地提出了成矿预测大数据平台及“云找矿”服务系统研究方向,并将数学地质学科的发展推向数字地质新阶段。他不辞辛劳地发起并邀请全国开设有《数学地质》课程的院校教师共同商讨,分工编写《数字地质》教材,并建议将《数字地质》作为各地质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他说,今后的大学毕业生应该掌握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数据如何获取,如何对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如何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获取有用信息,如何将信息凝练为具有普适性或专业性的数字知识,再将这些知识转化为知识产品,进一步推进知识经济的发展,最终转化为服务于社会,惠及于民生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在服务社会和民生的过程中又产生大量新的数据。这样,在大数据时代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数据链:数据→信息→知识→产品→经济→财富→社会→民生→数据。如果我们研究成果仅仅做到了发表几篇论文为止,那么我们的“数据”仅仅到了“知识”这个环节,虽然创造新知识也很有价值,但如果知识没有实现产业化,科技成果没有转化为生产力,则没有实现其全部价值,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做到完成全部完整的数据链,使研究成果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落实到利民、惠民和富民的根本目的上。
我与赵先生合作撰写过多篇论文,但记忆最深的有《“5P” Areas: A New Approach for Delineation Targets in Mineral Prediction》《中国学者在数学地质学科发展中的成就与贡献》《博士论文选题研究》3篇,分别是学术研究、综述性评价及教学研究的论文。在这些文章撰写的过程中,赵先生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和务实严谨的治学态度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记忆。
最潮“八零后”
赵先生在过完八十岁生日后,就自称是“八零后”了。然而,“八零后”的他对新事物的敏锐和对生活的热情丝毫没有减少。他把手机玩得飞转,什么微博啊、微信啊,都是他率先使用,而后才在弟子中普及开来。由于他德高望重、才思敏捷且仗义直言,很快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络“大V”,拥有庞大的粉丝群和朋友圈,谈论的话题从科技新成果到教育新政策,从校友新成就到找矿新突破,从工作足迹到天伦之乐,从体育比赛到健康养生,他总是无私地分享着他的学习心得和人生体验,以及他的快乐和对社会不正之风的愤怒,充满了正能量。他自从手机有了微信计步功能,每天都要坚持快走一万步,被我们我们笑称为“数字控”。后来,因为听了大夫的劝诫,才每天控制在六千步左右。他也因此成了年轻人心中最潮老校长,甚至学生宿舍停水断电之类的琐事,孩子们也非常愿意找老校长聊聊。耄耋之年的他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他管70多岁的姚书振教授叫“小姚”,管年轻人叫“老李”“老张”,常让人忍俊不禁。但刚开始时,我们都还不习惯。记得在一次项目成果中期评审会上,坐了满满一屋子“大牛”,赵先生突然说:“让老夏开始汇报。”首次听到先生以“老”称呼,受宠若惊之余,差点儿从座椅上掉下来,还好顺势起了身去汇报。尽管赵先生平时比较严肃,但与熟人在一起时也爱开开玩笑,如遇见武汉或四川籍的熟人,他会不经意地说几句地道的武汉话或四川话,风趣幽默,信手拈来。
赵先生常告诫我们:“做出彩事,做平凡人”。至今,他仍然每天坚持阅读和写作。如果不出差,就过着“两点一线,连接家办,风雨无阻,节假依然”的简单生活。有时也被拉去参加地大(北京)勘探教研室的活动,如研讨新形势下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等。赵先生热爱事业,懂得生活,也善于总结和提炼。他写下了《保持健康体、年轻态十诀》,即:
忘记年龄,淡化病痛;
交年轻友,言行交融;
量力工作,适度运动;
坐姿端正,气血畅通;
大步快行,昂首挺胸;
天天阅读,日日笔耕;
勤于动脑,凝练集中;
遇事淡定,处事冷静;
公益事业,尽我所能;
呼吸不止,奉献不停。
这首《十诀》再次让我们深深感慨一位老科学家的家国情怀,感慨他“创新图强,从我做起”的豪迈,以及“忘记年龄,淡化病痛”的心态。写到这里,不由得让我想起赵先生曾经提出的大学五项功能,即“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文化、引领时尚”。对于其中第五项我过去怎么都很难理解,后经他悉心点拨,才知道所谓“引领时尚”是要求大学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不能随着前人的脚步亦步亦趋。现在看来,我的导师——这位最潮“八零后”,他本身就是时尚的引领者!
作者简介
夏庆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2006届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毕业生,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紧缺战略矿产资源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固体矿产勘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固体矿产定量预测与评价方向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兼任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协会(IAMG)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教育部高等学校地质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资源制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新疆“358”项目找矿成果三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