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国家杰青获奖名单出炉!地学领域都有谁入围?啥背景?
2018-08-03 09:34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编辑:矿材网

12.png

今天上午,国家自然科学基委员会官网正式公布“201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2018年国家杰青正式出炉!


一、倪怀玮

1.png


个人经历

1981年11月出生于安徽泗县

1997-2002年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获地球化学学士学位

2003-2008年就读于美国密西根大学地质系(现地球和环境科学系),获地质学博士学位(2009年5月授予)

2009-2012年任德国拜罗伊特大学拜仁地质研究所(BGI)博士后

2012年2月入选中组部第二批“青年千人计划”,5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

201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8年任民盟安徽省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

隐藏荣誉奖项2016年获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

2017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海外校友基金会“青年教师事业奖”,地空学院“公共服务奖”


隐藏课题&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高温高压实验岩石学,2014/01-2016/12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玄武质熔体水扩散系数测定与地月岩浆海的水迁移和演化,2015/01-2018/12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地球内部水的分布和效应”课题2,水在矿物、熔体和流体之间的分配行为及其电导率效应,2016/01-2020/12

4. 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专项“地球内部运行机制与表层响应”子课题,挥发分在地球内部的赋存形式和物理化学效应,2016/07-2021/06

隐藏学习经历2003/01 – 2008/12,密西根大学,地质科学系(现地球和环境科学系),博士

1997/09 – 2002/0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学士

隐藏教学课程地球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

地球化学英语

普通地质学野外实习

地球科学概论暨野外实习


科学与社会

隐藏工作经历2012/05 至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

2009/01-2012/05,德国拜罗伊特大学,拜仁地质研究所,博士后

隐藏学术兼职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秘书长,实验矿物岩石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科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Science in China: Earth Sciences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编委

Chemical Geology客座编辑


二、许成

1.jpg

个人简历:男,博士,1976年12月生于贵州省贵阳市。


学习和工作经历:

1995年9月至1999年7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习,获工科学士学位;

1999年9月至2003年8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硕-博连读;

2003年9月至12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

2004年1月至2004年12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

2005年1月-2010年3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2005年2月至2006年2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国家海洋中心访问学者;

2010年3月-至今: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员。


研究方向目前主要从事岩浆岩地球化学和矿床地球化学,特别是碳酸岩和共生碱性岩的成因及其岩浆演化与元素富集成矿的机理第一申请人主持承担科研项目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国家‘973’子课题基金;一项中国科学院院长专项基金;一项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重点基金;一项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创新基金。


三、郭华明

2.jpg


主持包括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在内的30余项科研项目。获2项国家发明专利。在Geochim  Cosmochim  Acta、Environ  Sci  Technol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0余篇。现任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pplied  Geochemistry副主编、Chemie  der  ERDE-Geochemistry副主编、国际地球化学学会会员、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第十届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委员、第五届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获“银锤奖”、北京市教育工会“教育先锋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土资源杰出青年科技人才。
  
  工作经历
  2009~现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4.1-2014.02,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蒂地球观测所,高级访问学者
  2010.6-2010.10,美国地质调查局丹佛联邦中心,高级访问学者;
  2004~2008,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  
  2004~2006,卡尔斯鲁厄大学(德国),洪堡学者;
  2002~2004,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后;
  
  学历
  1997~200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学位;
  1993~1997,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学学士;
  
  获奖/称号
  1、2013年国土资源杰出青年科技人才
  2、2012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3、2012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
  4、2012年度“朱训青年教师奖”
  5、2012年中国地质大学本科教学优秀奖三等奖
  6、2011年北京市教育工会“教育先锋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7、2009入围Scopus  “未来科技之星”环境科学领域十强  
  8、2008年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
  9、2007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10、2007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五四奖章”;
  11、2004年获德国洪堡基金的研究基金奖励;
  12、2003年“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
  
  学术兼职
  1、Applied  Geochemistry副主编
  2、Chemie  der  ERDE-Geochemistry副主编
  3、国际地球化学学会会员
  4、德国洪堡学会终身会员
  5、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
  6、第十届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委员


四、袁洪林


袁洪林,男,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各1项,参加教育部科学研究重大项目(306021),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03CB2146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资助”(IRT0441)及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各1项。


五、朱建喜

3.jpg

 朱建喜,1973年生,新疆石河子人。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矿物学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广东省矿物物理与材料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侯德封奖”获得者。1996年7月在长春地质学院地质学专业获地质学学士学位。2000年7月获吉林大学矿物学硕士学位。2003年7月获中科院研究生院矿物学博士学位。2003年9月至2005年9月在浙江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受“英国文化协会青年学者交流计划”资助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交流访问。2010年受王宽诚奖学金访问学者项目资助在英国剑桥大学地球科学系交流访问。


 目前担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物物理矿物结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Clays and Clay Minerals》副主编、《Minerals》、《Scientific Reports》和《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等学术期刊编委。客座编辑组织国际SCI刊物专刊4辑。在American Mineralogist、Journal of Physics . Chem. C、Clays and Clay Minerals、Applied Clay Science、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Langmuir、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等国际SCI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SCI他引3200余次,入选ISI高引用率科学家名录,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近年完成的“有机蒙脱石层间域柱撑结构及局域微环境的分子模拟”面上基金工作作为地学部代表性成果之一,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3年度报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巡礼》。


六、张明义

4.jpg

张明义,男,中科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导,岩土工程、寒区工程与环境;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育背景

2001-09--2007-07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理学博士学位(硕博连读)
1995-09--1999-07   兰州大学   工学学士学位

   

工作简历

2016-06~现在,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2013-11~2016-06,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2010-08~2013-08,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 访问学者、博士后
2010-01~2011-08,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副研究员
2004-05~2009-12,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1999-07~2001-09,甘肃省地基基础公司, 助理工程师


社会兼职

2016-01-01-2018-12-31,Permafrost Young Researchers Network (PYRN), 执委及中国代表
2015-01-01-2019-12-31,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委员
2013-07-01-2017-07-31,中国地理学会, 
2012-01-01-2015-12-31,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 

   

奖励信息

(1) 第十二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 , 其他, 2013
(2) 冻土路基地温调控及冻融灾害防治新技术, 二等奖, 国家级, 2010
(3)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 国家级, 2009
(4) 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 院级, 2008
(5) 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 , 院级, 2008
(6)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毕业生, , 院级, 2007
(7) 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 , 院级, 2007
(8) 青藏铁路片石气冷路基与管道通风路基的热稳定关键技术(铁道部), 二等奖, 部委级, 2007


专利成果

( 1 ) 复合通风聚冷路基, 发明, 2007, 第 1 作者, 专利号: ZL 200510043153.5
( 2 ) 通风混凝土板与块碎石层聚冷路基, 实用新型, 2006, 第 1 作者, 专利号: ZL 200520079311.8
( 3 ) 对流-通风复合路基, 实用新型, 2009, 第 1 作者, 专利号: ZL 200820029281.3
( 4 ) 重力热管传热性能试验装置, 实用新型, 2013, 第 1 作者, 专利号: ZL201320311265.4
( 5 ) 土样冻融试验装置, 实用新型, 2015, 第 1 作者, 专利号: ZL201420594406.2
( 6 ) 一种多功能一体化式土体冻融试验系统, 发明, 2015, 第 1 作者, 专利号: ZL 201410515981.3



七、王勤

5.jpg

简历

2004.12-2006.12: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讲师,2006.12-2011.12,构造地质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1.12-至今,构造地质学教授,2013年起聘为博导。


学历

1992.9-1996.6: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构造地质学专业,学士

1996.9-1999.6: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构造地质学专业,硕士

1999.9-2000.6: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构造地质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2001.1-2004.11:加拿大蒙特利尔工学院民用工程、地质与采矿系,矿物工程专业,博士


社会任职

Member of Science Advisory Group of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ntinental Drilling Program (ICDP) (2013-2016)

Member of the Education and Outreach Committee of the AGU-VGP session (2009-2010)

中国地质学会地壳-地幔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地质学会青年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会员,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会员,美国地质学会(GSA)会员


获奖及荣誉

2006年:第11届“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8年: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美国杜邦公司“杜邦青年教授奖”;2010年:南京大学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

主要教学情况

主讲本科生课程《构造地质学》,《岩石物理学》,参与研究生课程《构造物理学专题》、《地球物理专题》。建设《Rock Phycics》研究生院精品课程,参与组织2012年教育部研究生暑期学校《岩石物理与地震资料解译》。


研究方向

岩石的地震波速度和各向异性、电导率

超高压变质岩和橄榄岩的组构、含水量和变形机制

不同构造环境下的上地幔流变学性质

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和破坏机制


科研情况

在研项目: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华北克拉通麻粒岩和橄榄岩的地震波性质和导电率》(2012.1-2015.12);

(2)参加科技部“973”项目《中国南方古生界页岩气赋存富集机理和资源潜力评价》(2012.1-2016.12);

(3)主持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调查项目子课题《大陆科学钻探岩心的组构与流变学》(2008.1-2012.12);

(4)主持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调查项目子课题《青藏高原地壳的物质组成和流变学》(2012.1-2013.12);

(5)主持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不同构造环境下地幔岩的组构、地震波各向异性与流变学性质》(2009.1-2013.12)


已完成的主要项目: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华北克拉通橄榄岩包体的显微构造、含水量与地震波性质》(批准号40872144,2009.1-2012.12);

(2)主持青年基金项目“苏鲁地区超高压变质岩的岩石组构与地震波性质”(批准号40502022,2006.1-2008.12),

(3)主持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项目《多相岩石混合率的研究》(2006.1-2009.12);(4)主持美国杜邦公司“青年教授奖”项目,《Petrophysical Study of Fluid Stability and Distribution in Sedimentary Rocks》 (2009.1-2011.12);(5)主持美国杜邦公司项目,《曲塘凹陷深井选址研究》(2011.6-2011.10);

(6)主持Sino-Swis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project,《Petrofabrics and physical anisotropies of peridotites from the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terranes》(No. EG 39-032010, 2011);

(7)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鄂尔多斯东缘-太行山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与新生代地球动力学》(批准号40634021,2007.1-2010.12);

(8)主持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中国东南部韧性剪切带花岗质糜棱岩的岩石组构与地震波性质》,《橄榄岩组构分析及地质意义》; (9)参加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调项目《青藏高原东部及东南部岩石圈流变学及中下地壳隧道流证实》;

(10)参加科技部“973”项目《大陆板块会聚边界的地幔动力学与现代地壳作用》;

(11)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样品与资料的多学科综合研究》。


八、李超

李超.jpg

李超,男,博士,生物地球化学教授。2011年入选中组部首批"青年千人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古海洋化学专业实验室"和"前寒武纪地球生物学研究团队"负责人。获第15届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2014)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6)。


致力于地球古代-现代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机制研究(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手段侧重于铁组分化学、硫-碳同位素化学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其碳氢同位素等多元现代地球化学方法与手段的综合应用。近年来,在早期地球海洋,特别是元古代-寒武纪早期海洋化学空间结构、海洋化学演化与复杂生命协同演化以及分层海洋环境下一些关键生命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方面取得一些创新成果。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Nature》、《Geology》、《EPSL》、《GCA》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并被《Science》、《Nature Geoscience》等刊物正面评述。发表论文(包括书籍)59篇章,其中SCI论文44篇;第一和/或通讯作者SCI论文27篇(其中Science 1篇、Geology 2篇、EPSL 2篇、GCA 4篇),论文被SCI他引1000余次。


九、祁生文


祁生文.jpg


 祁生文,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宁夏彭阳人,现为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学会(IAEG)中国国家小组秘书长,中国水力发电学会地质勘探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会员。


科学研究

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边(滑)坡、隧道、地下洞室等相关的工程地质以及岩石力学问题研究,撰写第一作者专著1部,第二作者专著1部,参编2部。已发表论文(含与他人合著)84篇,第一作者SCI论文7篇,第一作者EI期刊论文12篇(被SCI同时收录的EI期刊论文不再计入),第一作者国际会议论文5篇,其中1篇被ISTP和ASCE同时收录。


工作经历

2007.12至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4.10~2007.1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期间曾在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任Research Associate 一年;

2002.7~2004.10,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物理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1999.9~2002.7,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1996.9~1999.7,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2.9~1996.7,西安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研究方向

与边(滑)坡、隧道、地下洞室等相关的工程地质以及岩石力学问题研究。目前主要研究强震作用下岩质边坡动力反应、斜坡深部重力变形及相应浅表地壳动力学特征。

主要学术贡献:

(1)第一次给出了边坡动力响应三量的剖面分布形式,更正了前人关于边坡动力响应随高度线性增大的观点。第一次把边坡动力响应分为高边坡动力响应和低边坡动力响应两种形式,导出了高边坡动力响应的临界高度表达式,给出了边坡动力稳定性的简化算法。更正了前人关于动力条件下结构面退化的强度表达式,推导了考虑结构面退化以及基于剩余推力法的边坡地震永久位移的表达式。系统整理出版了第一部关于岩质边坡动力反应的专著。

(2)   发现并提出了三峡地区泥灰岩的异常厚层风化现象这一科学问题,初步给出了厚层风化泥灰岩形成的成因机理,提出了厚层风化泥灰岩斜坡的演化模式。


十、杨志明


杨志明,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1978年11月出生,安徽省萧县人,中共党员。200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科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同时博士论文获中国地质科学院 “程裕淇优秀学位论文奖”,2010年晋升为副研究员。现为地质研究所能源与资源中心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客座高级研究员、国际经济地质学会(SEG)会员、《矿床地质》编委。长期从事斑岩Cu-Mo-Au矿床的研究。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国土资源部行业科研专项、国家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诸多与斑岩Cu-Mo-Au矿床有关的项目。


一、学习和工作经历


2002.9–2005.3,北京科技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2005.9–2008.6,中国地质科学院,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攻读博士学位;

2008.7–2010.1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从事矿床学研究,助理研究员;

2009.9–2010.2,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优秀矿床研究中心(CODES),访问学者;

2010.11至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从事矿床学研究,副研究员;

其中:2013.7–2014.6,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矿床研究中心(EGRU),访问学者;

2013.9至今,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客座高级研究员(Adjunct Senior Research Fellow)


二、在研项目


1. 后碰撞环境斑岩铜矿成矿金属及硫的来源:以西藏驱龙铜矿为例,国家自然基金委面上基金,项目负责人,总经费85万元,起止时间:2013–2016年;

2. 中国驱龙和伊朗诺春斑岩铜矿梳状石英层成因研究,国家自然基金委面上基金,项目负责人,总经费95万元,起止时间:2015–2018年;

3. 中特提斯地区重要矿床地质背景、成矿作用和找矿潜力研究,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负责人,总经费260万元,起止时间:2016.01-2016.12;

4. 内蒙古金厂沟梁金矿床成矿规律及靶区预测,中国黄金集团,项目负责人,总经费60万元,起止时间:2015–2016年;

5. 西藏冈底斯斑岩Cu-Mo成矿系统发育机制,科技部973项目,专题负责人,总经费100万元,起止时间:2011–2015年;


三、主要成果及论文


近年来主要从事斑岩铜矿及金矿床研究,主要取得以下进展:(1)详细解剖了西藏驱龙及厅宫、青海纳日贡玛等碰撞造山环境斑岩Cu-Mo矿床,查明了这些矿床的地质特征、成因机制,同时提出含矿斑岩富水新机制,合作建立了碰撞造山环境斑岩铜矿成矿模型,完善了斑岩铜矿成矿理论;(2)通过对内蒙古毕力赫矿床近5年的研究,识别出一种新的金矿床类型——岩浆型金矿。相关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如以第一作者发表在矿床地质上的两篇论文为 2007-2011年间地学前1%高被引频次的论文。


十一、秦波涛


9.jpg

秦波涛,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访问学者。获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江苏省突贡专家、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二层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霍英东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江苏省五四青年奖章等。1977年6月生,男,汉族,中共党员,重庆忠县人。


2000年6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2005年6月在中国矿业大学获博士学位,2010年1月晋升教授,现主要从事煤矿安全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兼任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中国煤炭工业安全科学技术学会矿井通风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等。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青年基金、全国百篇优博专项基金、江苏省杰青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科研成果获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2)、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9)、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7项;在FUEL等期刊发表论文80多篇(SCI收录28篇),出版专著1部;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1件(排名1)、国内发明专利21件(15件排名1)、国际PCT专利8件;制定1项国家安全生产行业标准,煤矿总工程师技术手册篇副主编、参编出版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


主要研究方向有矿井通风防灭火,煤田火灾治理,防灭火材料开发,矿山粉尘防治,瓦斯与粉尘爆炸等。


附:201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点击下载).xlsx

上一篇:渤海湾盆地潜山原生油气藏勘探获突破

下一篇:江西省地矿局赣西队近三年地勘工作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