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监理中心副主任刘加文17日表示,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相比,我国草原畜牧业还有10-20倍的提升潜力。而发展草食家畜,可大大减轻粮食消费和进口压力。
在国家林草局17日下午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刘加文说,全国268个草原牧业及半牧业县的农业人口虽然只有全国农业人口2.5%,但其生产的牛肉、羊肉、奶类产量分别占到全国23%、35%、23%。
“如果把目前的粮食消费分为五等分,五分之二是人吃掉的,五分之三是猪吃掉的。”刘加文说,草原畜牧业是草原地区的传统产业,也是优势产业。草原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监理中心副主任刘加文。国家林草局供图
草原早已不仅仅只是用于放牧,而是有着独特的生态、经济、社会功能,是不可替代的重要战略资源。摄影/章轲
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10.65亿吨,畜产品生产能力折合2.58亿羊单位(1个羊单位相当于1只50公斤体重的成年母羊)。2016年,西藏、内蒙古、新疆、四川、青海、甘肃六大草原省区牛肉183.4万吨、羊肉225.5万吨、奶类1077.5万吨,分别占全国25.6%、49.1%、29.9%,草原畜牧业在全国草食家畜生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国是一个草原大国,有天然草原3.928亿公顷,约占全球草原面积12%,排世界第一。刘加文介绍,从我国各类土地资源来看,草原资源面积也是最大的,占国土面积的40.9%,是耕地面积的2.91倍、森林面积的1.89倍,是耕地与森林面积之和的1.15倍。
刘加文介绍,草原具有“四区叠加”的特点,既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又大多位于边疆地区,也是众多少数民族的主要聚集区和贫困人口的集中分布区。全国268个牧业半牧业县中,有152个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占57%。
2016年,108个草原牧业县农牧民人均收入为7800元,160个半牧业县农牧民人均收入8155元,分别占全国农民人均收入的63%和66%。2017年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六大草原牧区省份农牧民人均收入为11229元,是全国农民人均收入(13432元)的83.6%。
“草原是牧区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生产资料,实现其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还是要紧紧依靠草原,大力发展草原特色经济,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之路。”刘加文说。
在回答第一财经记者有关草原保护与开发面临的问题时,刘加文说,“最大的问题是草原生态保护与牧区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推进草畜平衡、实现草原合理利用的关键措施与牧民增收的矛盾还有待破解。”目前草原违法征占用、家畜超载过牧等现象还非常普遍。一些地方征占用草原过度开发、无序开发,草原被不断“蚕食”,空间被挤占,面积萎缩。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成立给草原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图为玉龙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风光。摄影/章轲
刘加文告诉记者,为引导草原合理利用,国家实行了草原生态奖补政策。但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奖补政策落空,没有做到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拿了钱,照样超载过牧。”
“下一步,全国草原投资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抓好‘四片’:管住一片、改良一片、建设一片、用好一片。在灌溉条件、土壤条件等较好的土地,开展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减轻天然草原压力。”刘加文说。
他同时表示,国家林草局将加大草原执法力度,坚决查处和严厉打击违法征占用草原、开垦草原等破坏草原植被的行为。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加强草原资源监管,推进执法督察,落实草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草原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强化制度的约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