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安徽省地勘单位进入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矿业开发深度调整、矿产勘查由快到缓、分类改革持续推进的“四期叠加”阶段。调研组先后与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地矿局、煤田局、华东冶金地勘局及地矿局327地质队、第一水文地质队进行了座谈交流,就地勘行业改革发展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安徽省地勘行业基本情况
队伍整体情况。安徽省国有地勘队伍主要有省政府直管的地矿局、煤田局及华东冶金地勘局(以下简称“三大局”),省国土资源厅管理的化工地质勘查总院。截至2016年底,全省地勘行业从业人员总计30275人,其中在职人员13730人,离退休16545人,在职人员中勘查技术人员6108人,占在职人员总数的44.49%。三大局在职职工人数分别为7691人、2603人、1847人,合计为12141人,占全省地勘行业在职人员总数的88.43%。
地勘经济形势。自2012年以来,全省地勘投入呈断崖式下滑,省级地勘专项基金大幅压缩,对全省地勘主业发展形成较大压力。2016年,全省地质勘查资金投入共4.31亿元,同比减少55.38%,其中:中央财政投入0.49亿元,占总量的11.49%,同比减少31.01%;地方财政投入2.13亿元,占总量的49.47%,同比减少37.37%;社会资金投入1.68亿元,占总量的39.04%,同比减少69.61%。从资金投向看,2016年全省矿产勘查、基础性地质调查、地质科技等投入均不同程度减少,其中矿产勘查投入2.79亿元,占总量的64.73%,同比减少幅度最大,达65.65%;而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投入0.75亿元,占总量的17.46%,同比增长87.79%。
安徽省地勘单位改革情况
分类情况。201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全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正式启动。2013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意见》。为贯彻中央及省政府文件精神,具体指导全省地勘单位分类改革,2014年,省编办分别印发文件对三大局及所属事业单位进行类别划分和机构编制调整。从分类情况来看,三大局局机关及局属专业型地勘队伍基本划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共16个;而局属综合类地勘队伍及局属院校则大多划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共24个;同时对各局及局属单位人员编制进行了核定,共收回空余编制3928人。省化工地质勘查总院,根据其性质和职能调整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
配套政策措施。第一,分类人事管理制度。地勘单位实行编制总量控制,只减不增。公益一类地勘单位在审批编制内设岗,现有空编主要用于从事基础性、战略性地质勘查任务的单位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公益二类地勘单位在备案编制内设岗,并赋予其灵活的人事管理权。第二,差异化的财政补助政策。公益一类地勘单位根据正常业务需要,提供相应经费保障,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经费按核定的标准据实补助,平均9万元左右;公益二类地勘单位事业发展经费按编制内实有在职人数和年人均4.5万元标准,以项目支出形式补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2018年开始,按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相关政策补助。第三,明确对外投资行为。公益一类单位一律不得新设对外投资,不得直接从事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公益二类单位对外投资须进行可行性论证和集体决策,经主管部门审核,报省财政厅批准,重大投资须报省政府批准,原则上不得进行跨行业投资。地勘单位一律不得新上房地产项目,并逐步压缩、剥离房地产等与主业无关的业务。第四,全面推进事企分开。地勘单位与所办企业,在全面清产核资、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实现人事、财务、资产管理等完全分开。公益一类地勘单位举办的企业通过划转、出售、改制等方式逐步与举办单位脱钩。地勘单位工作人员不得在所办企业兼职兼薪。第五,收支两条线。地勘单位依法取得的国有资产收益必须纳入部门预算。公益二类地勘单位原则上不得进行跨行业投资,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公益二类地勘单位通过合作方式取得的矿权投资收益,其税后收入应及时、足额上缴省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安徽省地勘行业发展成效
近年来,安徽省相关部门充分发挥地勘单位职能,更好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省地勘行业成就卓显,特别是在服务资源能源安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服务防灾减灾,以及服务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助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据统计,2011~2016年期间,全省地质勘查投入约74亿元,其中社会资金约50亿元,占总量的68%。很多地勘单位在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勘查投资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实现了地质找矿工作系列重大突破和重要进展。
支撑服务皖江经济带建设。近年来,安徽省抓住国家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机遇,积极谋划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重大项目,探索中央与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更好更快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路径,为支撑服务皖江经济带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探索“走出去”新途径。安徽省一直鼓励地勘单位积极“走出去”,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到目前为止,省地勘局已与10多个国家建立了联系,拥有境外矿权79个,并申请省地勘基金的支持。华东冶金地勘局、省煤田局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走出去”的有益探索。
构建公益服务新格局。目前,全省公益性地质工作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省地矿局构建起领域多元、公益优先、政府需求、服务大众的格局,在全面调查评价的基础上,以点带面选择重点领域,建立起调查评价、观测、预警预报、应急处置等服务平台。华东冶金地勘局重点在服务防灾减灾、环境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拓展。这些举措成为公益类地勘单位必不可少的事业职能支撑,成为政府不可或缺的专业技术支撑。
推进地质工作转型发展。全省地勘工作坚持把找矿主业放在首位,同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重大需求,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积极拓宽服务渠道,扩展服务领域。省地矿局在促进工勘施工、矿业开发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促进综合物化探、高精度钻探、新能源勘查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省煤田局由单一煤炭资源勘查向包括煤、煤层气、页岩气、地热等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查转变;华东冶金地勘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地勘单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资源和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