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据财政部官网显示,财政部新设了“债务管理司”,与过往的债务管理机制相比,新成立的债务管理司呈现出两大特色:一是将原来分散在各司承担政府债务管理职能的处级部门(如预算司政府债务管理处等)整合起来,“由处升司”实现公共部门债务的统一管理;二是通过更为精细化的监测管理,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
这一新设部门旨在打通政府债务管理过程中的堵点,将对92.6万亿元的政府债务进行全链条、全覆盖管理。
其具体职责包括六大方面:
拟订并执行政府国内债务管理制度和政策;
拟订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和办法;
编制国债和地方政府债余额限额计划;
承担政府内债发行、兑付等有关管理工作;
承担政府外债管理工作,拟订基本管理制度;
加强政府债务监测监管,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
对于当前深度调整期的砂石行业而言,这一变革或意味着新的机遇。

“三债统管”正式落地
据悉,一直以来,我国公共部门债务主要由国债、地方政府债和城投相关债务构成,近年来增长较快。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财政部口径的政府全口径债务为92.6万亿元,其中国债34.6万亿元、地方政府法定债务47.5万亿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约10.5万亿元。
在债务管理司成立之前,财政部预算司的政府债务管理处主要负责政府债务管理,国库司下设的国债管理处和国债发行兑付管理处则承担政府内债发行、兑付等管理工作。而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则主要是配合预算司开展相关政府债务统计分析、发行使用合规性监控、相关政策研究和系统建设等工作。
值得关注的是,在原有分散部门合并的基础上,债务管理司还设立了监测管理处,加强政府债务监测监管,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而这实现了对于隐性债(纳入隐债的城投债)与法定债(国债、地方债)的“三债统管”。对正在推进的10万亿元债务置换,有望强化落地与效果监测,确保真实化债,降低‘越化越多’的风险。

政策组合拳发力砂石行业迎来新机遇!
对于正深陷量价齐跌、经营承压困境的砂石行业而言,财政部债务管理司的设立与一揽子化债政策的落地,为行业突围注入关键动力,而多部门协同推出的配套政策,更形成政策合力,进一步拓宽砂石行业的发展空间。
202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精准发力,推出三大类、十项金融支持措施,力度与针对性兼具,一方面,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为市场释放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有效缓解市场资金面压力;另一方面,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直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这两项举措对砂石行业形成“双向利好”,既增强了砂石企业自身的信贷获取能力,帮助企业降低开采、运输、设备更新等环节的贷款成本,优化现金流状况,为稳定生产投入提供资金保障;也为下游基建、房地产企业注入资金活力,缓解其资金周转压力,间接保障了砂石采购需求的连续性,减少账款拖欠问题。
与此同时,房地产领域的政策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砂石行业“存量提质”空间。其降低房贷首付比例、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等举措,从需求端激活住房消费潜力,带动房地产市场预期回暖,进而推动房地产项目开工率逐步回升,砂石需求有望提升。
另外,金融监管总局明确将加快出台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适配的系列融资制度,从供给端为房地产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融资支持,助力房地产市场巩固稳定态势,为砂石需求的持续回暖筑牢基础。
这些跨部门、多维度的政策组合,不仅释放出强烈的稳增长信号,更与财政部债务管理司的化债举措形成协同效应。
随着一揽子化债措施加速落地,财政部提前下达部分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靠前使用化债额度,多措并举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地方政府项目资金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此前因债务压力导致的基建项目停工、缓建问题将大幅减少。而基建作为砂石消费的核心场景,其项目推进节奏的加快,将为砂石行业带来大规模、持续性的刚需支撑。
从机构调整到政策协同,从金融支持到债务优化,一系列举措环环相扣。债务管理司的设立不仅是财政部机构版图的关键升级,更成为砂石行业“寒冬”中的重要转折点。在政策组合拳的持续发力下,砂石行业或将迎来发展的新机遇。




新手指南
我是买家
我是卖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