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一场“旧矿新生”的蝶变
2025-11-13 09:28 来源:人民资讯 编辑:矿材网

“废弃矿坑怎么改?旧尾矿库能做什么?闲置设备留不留?”

  在青海广袤的土地上,这些曾是青海矿山绿色发展中面临的核心问题。从“挖资源”到“养生态”,在保护与发展中,一场关于“旧矿新生”的变革正在上演。

  而这份转变,始于对“矿山价值”的重新审视——青海省率先打破“单一采矿”的思维定式,以“矿业+生态保护”“矿业+多元发展”的跨界融合为笔,剖开传统矿业的困局,让废弃矿坑、旧尾矿库、闲置设备这些“时代痕迹”,生长出生态美景与工业记忆共生的新形态,推动实现从“生态负担”到“绿色资产”的蝶变。

  破局、融合、赋能的“三重奏”下,青海省始终坚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围绕“绿水青山就是山”理念,拒绝“大拆大建”,生态修复“打底”,文旅创意“点睛”,妥善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突围之路。

  破局:从“单一采矿”到“多元融合”,重构矿山价值逻辑

  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茶卡盐湖的转型堪称绿色矿山多元发展的典范。这里不仅有“天空之镜”的文旅盛景,更藏着青海盐业从“人力挖盐”到“智能产盐”、从“传统开采”到“绿色发展”的转型故事。

  过往矿业开发处于特定发展阶段,受技术条件与认知水平影响,留下了一些时代印记——部分采盐路段有待完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少量弃渣亟需规整、老旧设备因更新迭代暂时闲置,这些与采矿活动相关的痕迹,虽未影响盐湖整体生态基底,却与盐湖的天然之美存在一定反差。

  转型的起点,往往始于对问题的直面,企业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启动系统性治理,为转型扫清障碍。

  “你们现在看到的平整堆场,之前还是沟沟坎坎的土堆呢!”青海省盐业股份有限公司茶卡制盐分公司经理晁忠德站在盐场中央,指着远处说。2023年,茶卡盐场投入400多万元,对矿区进行全面生态修复,2024年1月22日正式开工,仅用一个多月就完成9处场地平整、2处道路清理,让曾经的“生态短板”逐步转化为“绿色基底”。

  “我们全面完成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修复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植被、土地资源的影响,实现矿区与周边自然景观协调统一,2024年通过主管部门验收。”晁忠德说。这里不仅保留着“天空之镜”的生态之美,还有传统矿业向“绿色+智能”转型的密码。

  “2008年之前,我们还靠小火车拉、人工挖,湖里挖盐得先修水道,一天忙下来也出不了多少活。”在茶卡盐场工作15年的工业盐车间主任莫自龙,指着盐湖里的采盐船回忆道。如今,那艘通着10千伏绿电的双刀轮采盐船,正稳稳地“扎根”在盐湖中央,刀轮精准切割盐层,原盐通过管道直接输送到驳船——这便是2008年投用的“船采船运”模式,也是茶卡盐场产能跃升的起点。

  “以前采盐船的舵得靠人转大圆盘,费半天劲才能挪几米;现在改成液压系统,一个手指头就能轻松操作。”莫自龙边说边比划,眼中满是对工艺升级的感慨。2022年,这场持续14年的“设备焕新”迎来关键突破:24小时最高可产7000吨盐,产能从50万吨翻倍至100万吨。

  现在,8条驳船24小时穿梭,盐卸到码头后,通过皮带直接堆放到指定堆场——无需烘干,高原的干燥气候会让盐中水分自然蒸发。莫自龙指着堆场上洁白的盐山介绍,工业盐在这里自然蒸发水分后,就能通过火车、汽车发往省外;而食用盐则会被送进车间,开启另一段“蜕变之旅”。

  这种“采运分离、分区加工”的模式,不仅让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更让盐湖保持着“水清盐白”的原生态。不仅如此,盐湖里的采盐船用的是占比超75%的绿电,丰水期更是高达90%。“我们每月用无人机巡一次矿区,发现洪水冲毁、地面塌陷,次月就整改。”晁忠德的话,道出了盐场“常态化护绿”的坚持。

  如今站在盐场远眺,看不到昔日的沟沟坎坎,只有平整的矿区与碧蓝的湖面相映成趣,这是茶卡盐湖交出的“颜值答卷”。这场生态治理不仅修复了环境,更扭转了企业的发展理念——从“被动整改”转向“主动负责”,将生态保护内化为发展的“必选项”。

  融合:从“废弃矿坑”到“文旅IP”,激活绿色矿业生命力

  当生态修复为青海矿山打下“绿色基底”,如何让沉睡的工业遗迹迸发持久价值?答案藏在“矿业+生态+文旅”的深度融合里——青海矿山企业打破“靠矿吃矿”的单一逻辑,不拆毁老设备、不填埋旧矿坑,而是以“先修复、再赋能”为思路,将废弃矿坑与生态美景编织成文旅IP,让“一次性资源”变成“可持续资产”。

  茶卡盐湖作为新中国首批开发的盐湖,这里留存着20世纪的采矿设备、废弃运盐小火车和老旧盐仓,曾是无人问津的“闲置资产”。但茶卡盐湖没有简单拆除这些遗迹,而是划出一条“生态红线”:112平方公里的生产区与3平方公里的旅游区严格分离,既不耽误产盐,也不破坏景观。旅游区里,当年的采盐小火车铁轨被改造为观光线路,游客穿着环保鞋套踏上晶莹盐滩,抬头是蓝天映盐湖的“天空之镜”,低头能触摸到工业时代的轨道纹路。

  “游客不能光脚、不能带杂物,鞋套是可降解材质,景区每天还会全面消毒。”晁忠德说。自2016年“天空之镜”旅游基地建成,这里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成了“青甘大环线”的金字招牌,而盐湖的生态始终保持原始风貌,真正实现“产盐不毁景,旅游不扰产”。

  在海西州大柴旦,翡翠湖的转型则是一场“绝境重生”。而这一切的改变,始于青海中天硼锂矿业有限公司对一座“旧矿”的救赎,也写就了一部资源型企业从“求生存”到“谋新生”的转型史诗。

  这里曾是大柴旦化工厂开采固体硼矿遗留下的废弃矿坑,2000年青海中天硼锂矿业收购破产的大柴旦化工厂时,接手的不仅是锈蚀的设备,还有堆满矿渣的“工业伤疤”。没有选择“先生产、后治理”的老路,而是主动清运矿坑内的废弃矿渣,引八里河水冲刷盐碱、回填覆土,在修复生态的同时,挖掘了卤水中含有多种元素呈现多彩色泽的独特价值——这成了“翡翠湖”诞生的起点。

  “一开始没人当回事,直到2017年,有游客慕名来拍照,我们才觉得‘这坑能搞点不一样的’。”中天硼锂负责人张茂回忆。转型路上,中天硼锂还实现了“矿渣变宝”:面对老化工厂留下的几十万吨矿渣,工人们反复试验,用硫酸溶解法提炼出可用成分,既解决了环保难题,又延长了资源寿命。随着环保要求升级,企业停采固体矿,这些“废弃矿坑”却迎来新机遇,让企业坚定了文旅转型的决心。

  2021年8月,翡翠湖正式售票;2023年8月获批国家AAA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约200万人次、交税2000万元,300余名职工也从“挖矿人”转型为“护湖人”。与此同时,4平方公里的芦苇荡在废弃矿坑中扎根生长,计划再扩种2平方公里。

  如今行走在这里,澄澈湖水倒映着雪山蓝天,让工业记忆与生态美景共生,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滋养经济、温暖民生的“金山银山”。

  赋能:从“资源依赖”到“生态赋能”,蝶变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青海工业遗址的“生态+文旅”转型,不仅重塑了区域生态面貌,更以“点上突破”带动“面上发展”,以工业遗迹为支点,撬动了旅游业崛起、产业协同、就业扩容与投资增长的“连锁反应”,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优势+民生红利”,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在高原大地上实现双向奔赴。

  在茶卡盐湖,这场赋能始于产业“内外兼修”。如果说盐湖上的船采船运是“前端革命”,那么食用盐车间的智能化改造,便是茶卡盐“蜕变”的核心。走进GMP食品级标准的生产车间,看不到飞扬的粉尘,听不到嘈杂的人声——只有14条自立袋包装线、5条平带线在有序运转,每小时能产出25吨不同品类的食用盐。

  “我们优化盐堆场布局,减少盐湖碎片化;细化绿色生产标准,让‘生态优先’融入制盐全流程。”晁忠德说。如今,茶卡盐场不仅是“省级绿色矿山”“国家级绿色工厂”,更凭规范的生产环境与良好口碑吸引合作资源,为“盐业+文旅”融合埋下伏笔,让传统制盐业跳出“靠资源吃资源”的局限,走向“品质溢价”的新赛道。

  大柴旦翡翠湖的赋能,则是“技术破局+文旅反哺”的双重惊喜。2000年中天硼锂收购破产化工厂时,曾因“柱硼镁石开采技术未突破”濒临绝境。企业联合科研院校攻关近三年,国内首次用“一步法”从黑色柱硼镁石矿中生产出国标硼酸,不仅摘得全国硼协会突出贡献奖,更彻底摆脱“二次破产”风险。这份“技术底气”又转化为“民生温度”,给马海村捐100万元建房子,更带动周边从“矿工小镇”蜕变为“旅游名镇”,村民们守着景区卖特产、开民宿,收入比以往翻了三四倍。

 这种赋能更延伸为“一业兴、百业旺”的区域联动。围绕茶卡盐湖、翡翠湖,当地衍生出“文旅+”产业集群:盐雕、盐皂等文创产品成游客伴手礼,枸杞、藜麦等农产品借“旅游+电商”销量翻倍,学校组织学生来矿山开展“生态研学”,学习“矿坑变景区”的环保知识。

  以乌兰县为例,茶卡盐湖的火爆让当地民宿从2018年的不足30家增至200余家,茶卡村、巴音村走出了“互联网+扶志+扶智+扶技”的绿色发展的新路。莫凡最初是家庭宾馆,随着茶卡盐湖旅游业的不断兴起,从2015年起,对原有的家庭宾馆进行提档升级,改名莫凡意净民宿,成了“网红打卡地”,2024年全年接待游客4000余人,年收入达45万元。

  从“单靠矿业”的“单条腿走路”,变成“多元发展”的“多条腿快跑”,青海矿山绿色发展,是一场重塑经济结构的“革命”,更是一次温暖民生的“升级”。青海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找对路径,就能成为滋养区域发展、承载民生幸福的“沃土”。


上一篇:我国最大储气库开启今冬采气

下一篇:长庆油田页岩油产量突破20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