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深圳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副教授白杨联合云南大学教授张文华、香港理工大学助理教授杨光,在国际顶刊《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最新成果,创新性地引入新型配体盐酸丙二脒(MAMCl),成功攻克了宽带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与稳定性的核心难题,推动全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突破至29.0%(认证值为28.06%),为新一代光伏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关键基础。
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利用太阳能发电的装置。其中,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被视为光伏领域的下一代核心技术,但在应用中,其电池开路电压与使用寿命始终得不到保证。业界尝试了多种改良方案,期待能找到同步解决取向、应变、电荷传输三大问题的一体化方案。
面对挑战,研究团队独辟蹊径,从分子设计源头出发,提出“双齿锚定”创新思路,成功筛选出新型配体MAMCl,其独特分子结构通过短碳链连接酰胺与脒端基,与钙钛矿中的铅离子表现出强大的结合亲和力。在器件性能测试中,当其集成到叠层器件中时,可获得高达29.0%的效率,这意味着它能把更多的阳光变成电能;且封装后的叠层电池在连续光照和最大功率点跟踪下,运行700小时后仍保持93%以上的初始效率,1320小时后效率维持率超过8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其性能与稳定性均彰显出巨大的商业化价值——该成果不仅攻克了宽带隙钙钛矿“取向调控与应变缓解难以协同”的国际难题,更提出全新的“双齿配体协同调控”策略,打破了传统添加剂的性能桎梏,为高效、稳定钙钛矿光伏器件研发提供了全新设计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