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事件也为正加速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砂石行业敲响了警钟,暴露出生态新材料应用边界模糊、质量管控缺失、“低碳噱头下偷工减料”等突出问题,而这些痛点恰与当前砂石行业发展中的核心矛盾高度契合。
近日,天津某小区主体结构被曝整体使用钢渣混凝土、涉案金额高达28亿元的消息,在水泥及混凝土行业引发剧烈震动。“哪个搅拌站老板能承担这样的后果”的行业追问,既折射出事件后果的严重性,更将生态新材料应用与工程质量安全的平衡命题推向风口浪尖,为正全力践行低碳转型的水泥建材行业敲响警钟。
据多方信息披露,涉事小区为天津某知名楼盘,涵盖1200余户居民,其主体结构在施工中被指违规使用钢渣替代合规骨料制备混凝土。目前该小区已出现明显质量问题:楼道顶板布满拳头大小的“爆点”,混凝土层轻轻一碰便粉化脱落,承重墙甚至出现一戳即碎的情况,部分业主反映“吃饭时墙皮掉碗里,孩子睡觉时灰尘砸眼睛”,地下车库更是陷入大面积维修的困境。
从工程规模看,该项目涉案金额高达28亿元,涵盖混凝土供应、结构施工等多个环节。业内测算,若需对主体结构进行整改或重建,成本将占据涉案金额的60%以上,且后续可能面临千户业主的集体索赔。对于涉事的混凝土搅拌站而言,即便按现行法规,不仅要承担巨额经济赔偿,相关责任人还可能因涉嫌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承担刑事责任——此前长沙拓宇、河南永城等类似案件中,涉事搅拌站负责人均被依法追责。更严重的是,企业资质将被永久吊销,彻底退出行业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钢渣资源化本是行业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但应用有严格技术边界——其含有的游离CaO、MgO遇水膨胀近两倍,会侵蚀混凝土结构,且损伤1-3年后才显现,常规检测难发现。规范应用需经安定性检测、压蒸试验等流程,而涉事项目为压成本,跳过所有关键检测,直接将未经处理的钢渣用于主体结构。
此次事件也引发行业反思,低碳转型不能“减安全”。当前部分企业将“低碳”当作违规挡箭牌,而正规企业钢渣应用多局限于辅助掺合料,掺量控制在10%内且配安定性调控技术,直接用于主体结构早已被禁止。目前天津住建部门已介入调查,行业也开展钢渣应用自查。后续需明确钢渣应用边界、建全链条监管,企业也需加大技术研发、强化内部质控,确保生态新材料应用以质量安全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