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当我走进贵州磷化集团全球最大磷石膏循环利用装置控制中心,无声的屏幕和看不见的数据流,演绎着一场数字赋能“富矿精开”的创新革命;在西南能源集团摩天冲磷矿二采区,动定格筛、回风竖井等自研工艺设备,合奏出一曲矿山深处的产业交响。
西南能矿集团摩天冲磷矿年产250万吨采选工程项目
采访中,一位工程师的玩笑令我印象深刻:“以前专注于‘挖山’,现在要‘点石成金’。”过去,我们以资源储量全国排名为荣,但资源转化率、其制成品附加值的跃升,也许更能衡量资源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中伟股份“聚焦一代、储备三代”的策略,让其磷系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后来居上;美锦华宇将焦炉尾气“变废为宝”,转化为高纯氢,靠的是先进的负压吸附工艺;磷化集团破解“固废之困”,依托的是全球领先的液相转晶工艺。这些技术突破,将资源的边界不断向外拓展。
中伟研究总院磷系研究院研发人员正在进行实验研究
而每一个重大项目,都让我看到,创新已从单点技术突破,升华为系统性的模式重构。“煤-焦-氢”“磷-钛-铁-锂”、磷石膏分解循环……这些耦合循环模式,如同巧妙的生态设计,将原本孤立的产业链条编织成网,实现了价值网络中的循环增值。这不仅提升了经济效益,也筑牢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根基。
创新这一“最大变量”,还让传统产业与未来产业实现了同频共振,带来了产业与市场精准对接形成的新空间、新场景。中伟股份的磷系材料,既能服务于新能源汽车,也能精准匹配人形机器人、无人机等新场景的核心需求;美锦华宇制取的氢气,正为当地的氢能商用车队和首台商用氢能机车提供支撑。
磷矿及其共伴生资源绿色高效开发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这一切清晰地表明,“富矿精开”涉及的资源精深加工等传统产业,并非新质生产力的对立面,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传统产业恰恰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最丰沃的土壤。
黔山之间路不平。“富矿精开”中遇到的无数技术、生产、市场瓶颈一样,解决的路径也不可能是一片坦途。但我们可以看到,当AI大模型实现对无水石膏制备胶凝材料复杂工艺的“窄区间精准控制”,当博士团队在实验室里攻克磷资源副产杂质去除的难题,无数为“富矿精开”而努力的人,正在用智慧星火照亮高质量发展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