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量丰富、成本具有优势的盐湖提锂产能,有望再次迎来增长,这次的主场在西藏。2025年以来,国内盐湖提锂产能建设进入密集落地期,藏格矿业、紫金矿业、蓝晓科技等龙头企业加快重点项目布局,有望将青藏高原的盐湖提锂规模再次大幅提升。
“开发西藏盐湖没有技术性难题,只要条件允许,8个月就能让设备到位,达到开工条件。”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锂盐分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研究员魏明表示。
产能扩张
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藏格矿业旗下麻米错盐湖5万吨/年碳酸锂项目于今年6月获立项核准后,已在三季度启动全面建设,矿区20多公里公路及场地平整等前期准备工作已全部完成。若进展顺利,2026年可实现满产。
藏格矿业工作人员表示,工程建设预计9—12个月,5万吨产能一次性建设完成,项目采用自有技术路线。若一期顺利,后续还有5万—8万吨产能有望释放。
此外,藏格矿业通过参设基金收购国能矿业39%股权,国能矿业旗下有西藏阿里龙木错和结则茶卡两大优质盐湖。
藏格矿业工作人员表示,这两个盐湖由国能矿业自行开发,其中1万吨产能项目已与蓝晓科技展开合作,后续还有12万吨产能待开发,两大盐湖远期规划锂盐产能达13万吨。
紫金矿业在西藏拉果错盐湖的开发虽历经波折但持续推进。该项目2022年5月启动以来,采用“钛系吸附+膜耦合”新工艺原卤直接提锂,将计划用地面积缩小至66公顷,仅为传统工艺的1/16。2023年一期建设完成后,因高原施工难度与审批环节影响未能如期达产,但产能释放已现加速迹象——2025年上半年碳酸锂产量达7315吨,2024年同期为239吨。
紫金矿业工作人员表示,公司年初给出的全年目标指引是今年碳酸锂产量4万吨,但根据市场情况调整了工作进度,今年不会追求完成该目标,而是要夯实生产能力,产生正向现金流。
蓝晓科技通过技术输出,深度参与国内盐湖产能建设。作为盐湖提锂领域的老牌技术服务商,公司不仅与国能矿业合作推进结则茶卡盐湖3300吨氢氧化锂产线建设,该项目采用“零碳”工艺,以风光绿电为动力,有望成为西藏首个达标运行的工业化盐湖提锂项目,后续6700吨产线也计划加快推进。2025年8月,公司中标金额3577万元的新疆罗布泊盐湖老卤提锂扩能改造项目,进一步巩固了在行业内的技术领先地位与市场占有率。
技术迭代升级
产能扩张的背后,是盐湖提锂技术路线的系统性革新。从工艺优化到设备升级,技术创新正不断突破资源禀赋限制,推动产业向高效、低碳、低成本方向转型。
百川盈孚锂行业分析师冯颖表示,直接提锂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实现了效率革命。五矿一里坪项目采用的卤水直提法,通过铝系或钛系吸附剂选择性提取锂离子,直接绕过漫长的盐田蒸发环节,再经纳滤或反渗透技术浓缩锂溶液,将卤水到碳酸锂的生产周期从数月缩短至数小时到几天。这种工艺不仅节省了大量时间成本与能耗,更减少了水资源消耗和土地破坏,成为高海拔盐湖开发的优选方案。
久吾高科一里坪盐湖项目为五矿盐湖技改三期提供纳滤膜系统,锂提取效率较传统工艺提升20%,膜寿命延长至3年以上。
膜耦合与吸附技术的升级,可大幅提升资源利用率。盐湖股份新建4万吨/年锂盐项目采用“连续离子交换移动床+膜耦合”技术,预计可将锂收率提升25%左右,同时通过光伏绿电、太阳光集热等绿色技术应用,构建起低碳生产体系。
麻米错盐湖卤水中的锂浓度高,且以湖表卤水为主,可直接采集湖表卤水进入生产环节,减少了卤水开采、富集等前期工序的成本,藏格矿业将麻米错项目一次收率目标设定为不低于95%。
魏明指出,近年来盐湖提锂技术突飞猛进,而随着技术成熟,吸附剂价格已从原来的20万元/吨降至4.5万元/吨,大幅降低了工业化应用成本,推动行业整体竞争力提升。
业内人士透露,随着技术进步,一些比较早建起来的产能已开始技术改造。
高原项目面临多重考验
上海钢联新能源事业部锂业分析师郑晓强表示,目前国内盐湖已建成产能18万吨,由于部分小盐湖关停及季节变化影响,产能利用率较低。我国盐湖资源主要在西藏、青海、新疆,目前盐湖提锂主要集中在青海,青海规划有22万吨产能,建成的有16万吨,其中盐湖股份是主力。
目前备受关注的是盐湖股份的二期项目(4万吨)以及青海汇信(2万吨)项目,两者都已开始陆续释放产量。
冯颖表示,青海盐湖资源还未开发尽,但合适的都已在开发中,青海盐湖项目前期主要是提钾,锂的价值提高之后才开始提锂,属于提钾后的综合利用。
她表示,西藏的盐湖资源禀赋很好,扎布耶的盐湖为碳酸盐型,可以直接晾晒提锂,要比青海盐湖的禀赋好,但是西藏资源的利用一直较为缓慢,原因主要在于受自然环境影响,运输和基建方面的难度更大。
西藏矿业从2005年就开始在扎布耶盐湖晒锂,但至今生产都不稳定。扎布耶二期项目从2011年就开始建,2021年重启,到现在也尚未达产。
金圆股份捌千错湖项目则受制于高原特殊环境对生产运营的影响。该项目2022年已实现精制碳酸锂批量产出,原计划2025年底建成8000吨—10000吨年产能,但实际进展远低于预期。
该公司工作人员透露,高海拔地区电气设备使用状况不稳定,产线技术调试磨合过程远超预期,导致现有生产线产能利用率处于较低水平。
类似的现象并非个例。紫金矿业拉果错项目也是如此,已经建成多年,如今产量释放依然缓慢。
西藏多数盐湖位于海拔4500米以上区域,低温、缺氧环境,不仅影响设备寿命与运行效率,更增加了人员运维的难度与成本。
魏明表示,盐湖提锂的吸附和膜环节需要大量淡水,需要取地下水,或者从河流入水口取水,而政府批复的工业用水指标远不能满足需求,企业需额外投入成本进行淡化处理。
另外,电力供应同样棘手,由于地处偏远,远离电网,企业不得不配套建设光伏储能项目保障生产,这既增加了前期投入,也延长了项目达产周期。
另外,西藏对盐湖开发的环保与碳排放要求严格,项目批准速度较慢。魏明指出,西藏盐湖开发需平衡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部分已建成产能因环保不达标或配套设施不完善,需要持续投资改造才能投产,这不仅增加了企业资金压力,也将使得实际产量与规划产能存在较大差距。
迈向锂资源自主化
尽管挑战重重,但在资本持续投入与产业政策引导下,盐湖提锂产业的突破势头已不可逆转,成为我国破解碳酸锂进口依赖的重要力量。
为了开发盐湖资源,有开发企业选择配套建设光伏电厂。龙净环保下属公司紫金龙净为保障拉果错盐湖项目电力供应,2024年投产一期光伏储能项目后,又追加6亿元投资建设二期工程,建成后年均发电量预计达1.4亿度。这种持续的资本投入,为破解高原基建瓶颈、推动技术落地提供了保障。
冯颖表示,2024年中国的碳酸锂产量70.2万吨,其中盐湖提锂占17.7%左右,还不能满足国内的整体需求。
早在2020年,中国碳酸锂产量为16.6万吨,其中盐湖提锂碳酸锂占比28.6%,矿石提锂碳酸锂占比71.4%。但是到了2024年,成本较低的盐湖提锂的占比反而下降到17.7%。目前我国碳酸锂主要靠锂辉石提取,而锂辉石主要依赖进口。
盐湖提锂3万—4万元/吨的成本,显著低于进口锂精矿加工成本,国内盐湖提锂有明显成本优势,这也会驱使企业加大投入。
据魏明透露,西藏规划有40万吨碳酸锂产能,目前立项20万吨,后备还有20万吨。冯颖表示,西藏盐湖提锂开发潜力值得期待。西藏盐湖提锂如果放量增长,将会大幅降低碳酸锂成本,满足我国急速增长的碳酸锂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