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没有收到疑似问题清单,连督察干部都没见着!”
“过去督察组来,我们都是提着‘资料行李箱’备考!”
“这回督察一次性给我们指出了12个问题,个个一针见血!”
…………
日前,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面对今年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地方突击“备考”少了,准备材料少了,简单化、“一刀切”整改少了,干部们纷纷反映“这把‘利剑’更精准了”!
转变背后,是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方式的改进与优化。
开发督察应用场景——
数据多跑路,干部少跑腿,提质又增效
今年二季度,广西督察组核查发现了一个以工程建设名义非法采矿的重大问题。与以往不同的是,在查实之前,督察干部与地方“零接触”。
“我们是沿着网络舆情顺藤摸瓜发现的。督察应用场景这次发挥了大作用,既帮我们分析比对线索,又给我们实地核查当向导,再加上向当地群众了解、用无人机取证,仅仅几天就把问题查实了。”广西督察组督察干部告诉记者。
督察干部口中的督察应用场景,是国家自然资源督察信息化建设的最新成果。自督察制度建立以来,督察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一路升级,有效支撑了督察工作开展。但随着自然资源督察工作的深化,各局自主开发的信息化系统迫切需要升级。
规范问题分类、统一督察术语、完善工作流程、优化数据供给……2024年年初,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办公室组织各督察局以及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重庆测绘院、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等技术支撑单位,对在线督察的各个环节反复研究打磨,建成了1.0版本的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应用场景。
据参与建设的重庆测绘院高级工程师袁成介绍,督察应用场景共有7个模块,覆盖了“辅助发现疑似问题—支撑审核—督促整改—最终成果应用”的督察业务全链条,实现了对督察发现问题的周期管理。
今年年初,按照部“一张图”建设方案,结合“一体化”督察具体任务,督察应用场景又从技术架构、工作流程、表单设计、实地核查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升级,启用2.0版本,并陆续衔接省级平台。
为了进一步方便实地核查取证,2.0版督察应用场景还新增11个信息互通接口。督察人员取证后,可直接上传系统,无需地方填报。
地方负担轻了,督察干部也能轻装上阵。据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武汉局干部介绍,通过督察应用场景,可以自动生成从基本信息、内业核查、外业核查到定性结论的一整套证据链,并随时根据需要选择关键要素导出,极大方便了问题确认和成果运用。
“智慧大脑”上线——
问题找得准,研判抓得实,促改又促治
今年3月18日~4月18日,百余名督察干部在京开展了一场“大会战”——集中研判。
“这是今年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工作的一次大胆尝试。”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办公室综合业务处处长叶春波介绍。过去主要聚焦省内,未打通区域,对全国层面情况了解不够,缺少面上的判断。集中研判则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让督察视野更广、穿透更深、视线更长、视角更高。
为提高发现问题的精准度和深度,总督察办今年在开发2.0版本督察应用场景时,专门对128种督察发现问题的技术路径进行了反复打磨,创新研发了集成30多个模型、100多个程序的“智慧大脑”——督察智慧研判中心。
打开这个应用界面,既能轻松“鸟瞰”全局,获取疑似问题线索“一张图”;还可以准确“捕捉”各类问题线索的空间位置、属性信息等,进而开展深度分析、实地核查,把问题查得更准更实更深。
经过今年实战,督察干部普遍对这个“智慧大脑”竖起大拇指,认为数据更齐全、更准确——
“一个屏幕上就能看到多年影像、审批数据、管理信息等,而且操作便捷、容易上手,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集中研判分析平台集合了部里和地方的审批数据。往年,我们复核的问题中有些是地方有审批手续,但未及时上传,需要耗费很多精力去核实。今年,这个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
“待核查的疑似问题线索减少了,问题确认率上升了。过去是普遍撒网,现在是精准打击!”
“以前各局问题描述不一样,现在统一尺度标准,一把尺子量到底,我们说话有底气,地方也更服气。”
对此,浙江省自然资源总督察办公室主任薛华军深有感触。“以前给我们反馈的问题中有一些是具体操作问题,我们还有点儿不大服气。现在指出的都是大问题,精准性更强,大家更加重视,真正起到了以督促改、以察促治的作用。”
“一把尺子量到底”,也有利于从全国层面、区域层面对重大问题进行分析研判。比如,通过开展集中研判,可以分析一个线性工程项目在多个地区的用地情况,从线索来源上助力跨区域督察;再如,依据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确定督察方向,利用研判成果深入分析各地的执行情况。
下一步,督察机构将利用督察应用场景和部“一张图”建设成果,通过对历年自然资源管理数据、督察成果的自动调用、汇聚和对比,实现对重点区域的准确“画像”,着力发现重大问题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四不两直”、一体化督察——
基层负担轻了,突击整改少了,省时又省力
“陈所长,今年督察什么时候开始啊?怎么一点动静也没有!”4月15日,在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当地分管自然资源工作的领导特意找到江宁规划和自然资源所所长陈荣发询问。
5月4日一大早,陈荣发终于接到督察干部要来街道查看资料的通知。当天,他带着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南京局的2名督察干部先查阅了宅基地的审批资料,后去现场走了一趟。“的确存在问题!”街道立即派人上门给村民讲政策、做工作,很快顺利完成整改。
事实上,督察干部前期早已通过暗访,把问题基本查清,再赴现场就是进一步查实。这是今年督察实地核查工作的一个缩影。
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今年,国家自然资源督察以“四不两直”方式开展“无扰督察”,切切实实为基层干部减轻了负担。
采访中,有基层干部坦言,今年大大减少了他们到现场核实、举证、上传资料的工作量,也减少了人员对接消耗。“更重要的是,有效避免了简单化、‘一刀切’式的突击整改。”
记者梳理此前督察情况发现,有的地方为了应对督察,的确存在不分青红皂白的“一刀切”整改现象,有时还会引发矛盾纠纷。
如今,督察干部通过集中研判、暗访、实地核查,把问题查准查实再上门,锁定了整改范围,留出了整改时间,有效堵住了地方突击整改的口子。
“以往,督察干部花费了大量精力找线索、核图斑,现在聚焦重点,督察干部就能腾出精力进行深入分析和实地核查,而且也能在排兵布阵上充分发挥大家的专长,把问题查深查实。”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南京局副局长贾宏俊说。
除了采取“四不两直”方式,今年国家自然资源督察还进一步强化“部局融合”、一体化推进土地、矿产、海洋、林草等全要素督察,共享信息与线索,统一开展研判分析、实地核查。
不少督察干部表示,开展一体化督察,是督察机构为基层减负的“关键一招”,不仅避免了重复、交叉督察的问题,也大大减少了对地方的干扰。而且,有利于对自然资源领域的问题进行系统研判,特别是助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今年,我们不光联合海区局的同志一起去看现场,还与林草监督专员办的同志一起跑了4个市、28个现场,发现了新问题,也形成了双方都认可、地方也认可的成果。”一体化督察让江苏督察组的李晓秋有了新的动力。
但基层减负不是终点,而是治理能力提升的起点。
于督察而言,为基层减负和提升督察水平是内在统一、同向同频的;于地方而言,督察把“应减之负”减下去,地方就得把“应尽之责”更好扛起来。
正如南京市自然资源部门一位干部所说的那样:“得自己给自己施压,提高管理水平,把问题解决在日常,把精力放在强化监管上,真正守好我们自己的‘责任田’。”
无人机、AI“上岗”——
实地核查有助力,分析研判有算力,增效又赋能
数智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无人机等技术快速发展,也赋予“数智督察”更多想象空间。
要问今年督察谁最受“宠”?无人机当仁不让。采访中,几乎每个督察组都肯定了无人机的“功劳”。
围墙太高看不见、大门紧锁进不去、地形复杂难到达、违法面积难测量……外业核查中,特别是在涉及生态保护红线、矿产、海洋等较大面积问题时,督察干部经常会遇到此类问题,导致取证难、有死角、效率低。
据国家自然资源督察上海局张昊介绍,无人机具有全景拍摄、灵活机动和智能识别的优势,为外业核查提供了“空中视角”。借助无人机,督察干部可以深入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的区域,对重点地块、疑似违法现场进行近距离、高分辨率的详查,确保督察无死角。
不过,对于涉海督察干部来讲,无人机早已是他们开展工作的“标配”。
“与土地、矿产不一样,海洋面积大、情况复杂、交通不便,过去海洋督察是借助有人飞机和船舶等,现在更多的是借助无人机。”海洋督察干部鞠新萌介绍,“比如,一些离水海滩、海堤,一是人很难过去,二是不用无人机很难测量违法情况,而无人机一飞就能把这些问题都解决。”
此外,AI技术在督察中也大有可为。比如,通过智能比对与风险画像、智能化政策评价分析、智能化督察案例方法库、智能化督察问题感知等形式,实现对资源的实时监控和穿透式智能分析。
今年督察期间,上海督察局统筹室和陕西省第三测绘工程院就如何运用 DeepSeek建立自然资源政策法规库,以及督察发现问题自动匹配政策依据、提供责任追究建议等进行了研究。“从技术上来看,是可行的。这在司法领域已经有成功实践。”
当下,信息化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助推器”。
“督察数字化、智能化建设这件事,不是别人要我们干,而是我们自己必须干而且必须要干好的事,是箭在弦上、势在必行。以信息化赋能督察,用科技手段守牢红线底线,提高督察机构的履职担当能力,我们才能真正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办公室负责同志说。
这是一场需要督察干部齐心协力、久久为功的马拉松长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