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资源部正式向内蒙古维拉斯托矿业有限公司颁发采矿许可证。这一许可不仅标志着亚洲最大的硬岩型锂矿——克什克腾旗维拉斯托锂多金属矿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更意味着我国新能源产业链上游资源自主化进程迈出关键一步。
资源禀赋改写产业版图
维拉斯托锂矿的“含金量”令人瞩目:探明矿石储量达5527万吨,其中氧化锂金属量57.6万吨,占全球硬岩锂资源量的1.2%;锡金属量12.2万吨,为长江以北最大单体锡矿。
其埋藏浅、矿体厚、品位高的特点(氧化锂平均品位1.37%,锡0.94%)大幅降低了开采成本,露天开采阶段的矿石可直接进入选矿流程,资源利用率较传统地下矿提升30%以上。
这一资源储备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以当前锂价测算,仅氧化锂部分潜在经济价值已超2000亿元,而锡金属量则相当于我国年消费量的1.5倍。
更关键的是,该矿填补了我国北方新能源产业带的资源缺口,使内蒙古成为继江西宜春、四川阿坝之后又一锂资源战略基地。
两期开发打造产业标杆
根据规划,维拉斯托项目采用“先露天、后地下”的阶梯式开发策略。一期工程投资20亿元建设240万吨/年露天采选系统,计划2026年7月投产,达产后可年产锂精矿30万吨,满足50GWh动力电池的锂原料需求,年产值预计23亿元。二期将追加30亿元投资,将产能提升至1000万吨/年,并配套建设国内最大锂精矿基地,目标直指新能源与半导体双赛道。
技术创新贯穿开发全程。露天开采采用三维地质建模与智能配矿系统,实现矿石品位动态优化;选矿环节引入“磁浮重选-化学提锂”耦合工艺,锂综合回收率突破85%,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10个百分点。生态保护方面,矿区同步实施边坡修复、地下水循环利用等工程,单位产值能耗较国家标准降低18%。
产业链集群撬动区域经济
赤峰市正以维拉斯托为核心构建“资源-材料-应用”全链条布局。上游依托锂精矿基地吸引天齐锂业、赣锋锂业等龙头企业布局碳酸锂冶炼;中游规划建设正极材料、隔膜生产基地;下游瞄准储能电站、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锡基材料深加工板块则剑指5G通信、光伏焊带等高端领域,预计带动锡基焊料产能扩张5万吨/年。
据克什克腾旗工信局测算,项目全面投产后将直接创造超千个就业岗位,年纳税额近10亿元,并拉动周边物流、服务等三产产值增长30%以上。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该矿达产后可使我国锂资源自给率提升3个百分点,有效缓解对外依存度高达70%的“卡脖子”风险。
北疆资源带的战略崛起
维拉斯托项目的落地,标志着内蒙古“锂都”战略进入加速期。自治区规划到2030年形成2000亿元锂产业链规模,重点打造呼包鄂乌、赤峰、锡盟三大产业集聚区。
赤峰市凭借锂、锡、铜多金属协同优势,正构建“勘探-开采-选矿-冶炼”一体化体系,目标成为辐射东北亚的新能源材料供应中心。
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下,这场“白色石油”的北疆突围战,不仅关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更是我国构建自主可控新能源供应链的关键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