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铜素有“有色金属之王”之称,近期其价格在国际市场上一路狂飙。3月14日,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期铜价格飙升至每吨9786美元,沪铜主力合约收盘价也高达80020元/吨。高盛、花旗等机构更是预测铜价将突破每吨1万美元大关。这一轮铜价上涨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从供需层面来看,全球铜需求增长明显快于供应增长。国际铜研究小组(ICSG)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原生精炼铜和消费量增速分别为4.7%和2.9%,均高于矿产铜2.4%的增速。世界经济复苏以及绿色能源转型推动了铜需求的持续攀升,特别是在新能源领域,电动汽车的普及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增加了铜的消耗量。然而,全球铜原料生产却未能跟上需求增长的步伐。智利、秘鲁等主产国铜产量持续下滑,全球有明显增量的企业寥寥无几。预计2025年铜精矿供应仍将维持低增速,矿山生产中断、新增产能投放受制约等因素将继续困扰铜矿的生产供应。高盛预测,2025年全球铜市场将出现18万吨左右的供应缺口。
从政策层面来看,宏观经济与政策环境也为铜价上涨提供了有力支撑。多国央行的宽松政策推动了铜价上行,而美国拟对铜加征25%关税的预期引发了供应链担忧,促使企业提前囤货,进一步推高了铜的短期价格。高盛预计,未来几个月美国铜净进口量可能增加50%至100%。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精炼铜消费国,其传统行业及新能源产业的需求对铜价形成了有力支撑,而中国与主要产铜国的贸易关系稳定性也直接影响到全球市场的供需平衡。此外,中国近期发布的《铜产业高质量发展方案》以及国内政策端促消费的持续发力,对市场起到了显著的提振作用。
生产成本方面,矿山开采成本的持续上升也为铜价提供了有力支撑。劳动力、能源价格上涨以及环保投入增加不断推高边际成本。高盛研报指出,2026年铜价需维持在10500美元/吨以上,才能保障智利等国的产能稳定。
铜价的上涨对相关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自2024年以来,全球铜价多次上涨刷新历史纪录,给电力、建筑、家电等传统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推高了相关产品的制造成本,加剧了市场竞争。铜价的连续上涨一方面倒逼下游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如铝替代铜线缆),另一方面也促使各国政府出台政策性补贴来缓解压力。
从长远来看,绿色能源转型与全球基建复苏将继续支撑铜的需求,而供应端受资源限制与投资周期影响,缺口或将持续扩大。有分析指出,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这一供应缺口预计将集中在今年下半年展现。不过,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转向以及铝替代加速等因素均将对未来铜价走势产生重要影响。在这场铜价大变局中,无论是投资者还是产业从业者,都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做好应对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