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大火山岛的生态修复之路
2018-01-26 09:09 来源:国土资源报 编辑:矿材网

  面积约56平方公里的硇洲岛,位于广东省湛江东南海域,是我国第一大火山岛。由于缺少江河湖泊和大型蓄水设施,长期以来岛上生产生活全靠开采地下水。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硇洲岛上香蕉种植业发展迅猛,岛上开凿水井数量一度多达4000口。从2000年起,岛民主动实施节水灌溉、调整种植结构、严禁新打水井……广东省地质局第四地质大队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目前硇洲岛地下水位逐步上升,硇洲岛的生态财富日益厚重,发展前景更好。


  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生态失衡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硇洲岛民就发现,岛上土壤环境独特,种出的香蕉软糯香甜。据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硇洲镇农办主任陈琼介绍,岛上种蕉成本低、效益好、市场认可度极高。


  从1992年~1997年,硇洲全岛香蕉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约占全岛面积的1/3。要“养活”2.5万亩香蕉,无疑需要大量灌溉用水。“硇洲岛几乎没有可用的地表水,地下水是唯一的水源。”硇洲镇党委书记蔡寻说。上世纪90年代末,硇洲岛上出现了“10亩蕉田必有一口井”“香蕉种到哪里,水井打到哪里”的局面。而且,大部分蕉农采取传统的漫灌、渠灌方式,地下水资源消耗非常大。


  根据广东省地质局第四地质大队的监测,上世纪90年代末,硇洲岛地下水位开始下降,2006年时,硇洲岛海水入侵范围超过18平方公里,近千亩沿海低洼农田盐碱化,超千亩耕地板结,香蕉大幅减产。硇洲镇淡水管区香蕉种植户林小成,曾亲身感受到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带来的影响。他说,到1996年,原来挖的井很多已抽不到水了,另外有的井水变得苦咸,“煮饭饭不香,冲茶茶变黑。”


  苦涩过后,科学研究海水入侵


  尝到生态过载的苦涩后,硇洲岛民开始意识到,必须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成为硇洲群众的共识。


  2000年起,岛上多管齐下开源节流,硇洲镇政府多次召开岛民动员会,倡议扩大节水作物种植面积。镇、区人大代表提出《硇洲岛节水灌溉工作决议》,建议实施节水灌溉,提倡全岛实施喷灌;禁止新打水井;建设水库蓄水,缓解水资源紧张局面。在党委政府的倡导下,岛民节水意识不断增强:全岛水井数量减少至2000口,虾农们主动拆除了深入陆地的高位养虾池,不少蕉农主动实施节水灌溉,或改种节水作物。通过涵养地下水源,原有的水库、山塘从无水变为有水,地下水位逐年升高。


  “种植香蕉耗水量大,种植火龙果用水量可节省2/3。”已有10多年香蕉种植经验的硇洲镇六竹村村民谭妃相,2014将承包的50多亩香蕉地改种火龙果。在他的带动下,不少村民纷纷效仿,许多香蕉种植户也开始种植节水耐旱的香蕉品种。


  近年来,我国也开始重视海水入侵研究工作的开展。2010年以来,广东省地质局第四地质大队承担的《湛江市硇洲岛海水入侵初步研究》《粤北岩溶石山地区和雷州半岛地区地下水资源勘察监测(雷州半岛地区)项目(2011)年》《雷州半岛1:5万水文地质调查》等项目,为硇洲岛科学制定地下水资源开发保护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干井再涌清泉,地下水位逐年上升


  硇洲岛的生态保护之旅,至今已经坚持了17个年头,越来越多曾一度干涸的水井再次涌出了清泉。


  记者了解到,根据广东省地质局的最新监测数据,目前硇洲岛海水入侵趋势基本得到控制,地下水位也逐渐上升。在禁采区域,浅层地下水监测井的水位上升幅度达13.92米,中层地下水监测井的水位上升幅度达18.07米;在控采区域,中层地下水生产监测井的水位上升幅度为6.11米。


  生态修复并非朝夕之功。广东省地质局第四地质大队副总工程师揭江建议,应考虑进一步改变农业产业结构,大量改种火龙果、青枣、莲雾等耗水量较少的热带水果,进一步减少地下水资源的消耗,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硇洲岛拥有火山口、玄武岩柱状节理、火山岩海石滩,是天然的火山地质遗迹博物馆。曾参与湖光岩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的水文地质高级工程师罗树文说:“这是一处尚未被世人熟知的优质、奇异的原生态火山旅游资源,我们希望有朝一日对硇洲岛火山旅游资源深入挖掘,可将其申报为国家级地质公园,成为硇洲岛发展的一张新名片。”


  哪里有绿水青山,哪里就是发展高地。蔡寻表示,硇洲岛将继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和观光旅游业,发动岛民积极参与生态修复,保护好中国第一大火山岛,也为子孙后代留下弥足珍贵的生态财富。(作者:陈秋红


上一篇:2017年度10家优秀地勘单位评选结果出炉

下一篇:《地质环境监测标志》3月1日开始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