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 | 九项地质项目和一个团队入选国家科学技术奖
2018-01-08 14:58 来源:国务院 编辑:矿材网

 今天,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以及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科研人员颁奖。

 其中,有三项地质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三项地质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


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地质项目


一、项目名称:华北克拉通的破坏


1. 主要完成人:

朱日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陈   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张宏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汤艳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英基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项目简介:

实施本重大研究计划,旨在通过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的研究,认识和揭示克拉通破坏对大陆形成演化和地球圈层相互作用的意义,为资源战略预测和地震灾害预防提供新思路和科学依据。

2.1 科学目标

 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高度集成现代地球科学、数理科学和信息科学的探测手段、分析技术和利用高新技术为先导的观测、实验和理论研究成果,认识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时空分布范围、过程与机理,克拉通破坏时地球内部不同圈层物质的性状、结构与相互作用,克拉通破坏的浅部效应及对矿产资源、能源、灾害的控制机理,提升人类对大陆形成与演化的认知水平。

2.2 核心科学问题

本重大研究计划的组织实施将围绕以下7个核心科学问题,循序渐进地开展。

1.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时空分布特征

2.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深部过程

3.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浅部效应

4. 华北克拉通破坏与矿产资源聚集的关系

5.华北克拉通破坏与现今大地震活动的关系

6.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机制、驱动力和动力学

7.克拉通破坏在全球地质和大陆演化中的意义


二、青藏高原及东北缘晚新生代构造变形与形成过程


1. 主要完成人:

张培震(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郑德文(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郑文俊(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张会平(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王伟涛(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项目简介:

青藏高原东北缘向北东方向的扩展是通过一系列北西西向逆冲断裂和褶皱而实现的,如祁连山山前断裂、海原断裂、西秦岭北缘断裂等,这些断裂在第四纪以前以逆冲和地壳缩短为特征,而第四纪以来除仍然发生地壳缩短之外还具有较大的左旋走滑分量,以至于整个地块具有向东滑移的趋势,并且往往在端部形成近南北向的挤压构造和造成地壳缩短。北西西向和北北西向的这两组断裂还控制了前陆盆地或背驮式盆地的发育,形成典型的逆冲推覆型盆岭构造,两组断裂之间的构造转换在高原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活动断层研究表明横跨整个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左旋剪切约为8-10mm/a,与GPS观测到的现今变形速率相当。六盘山、积石山和祁连山及其相邻盆地的构造热年代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晚约8Ma B.P.前后发生了一次准同期、影响深远的构造变形,导致了沉积盆地的消亡和山脉的隆起。所以,青藏高原向周边的扩展的方式是通过逆冲断裂、褶皱变形、左旋走滑及其伴随的山脉隆起和盆地消亡而实现的。青藏高原的扩展导致了周边的环境变化,而造成高原隆升和扩展的地球动力学作用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三、华夏地块中生代花岗岩成因与地壳演化研究


1. 主要完成人:

周新民(南京大学)

徐夕生(南京大学)

王汝成(南京大学)

舒良树(南京大学)

于津海(南京大学)


2.项目简介:

 华南花岗岩以多时代、出露面积大、盛产钨锡铌钽等金属矿产为特色。该项目选择花岗岩分布最密集、成因最复杂的华夏地块为突破口,首次阐明了印支运动特提斯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折关系,建立了华夏地块中生代花岗岩-火山岩成因的消减-伸展新模式,辨识了花岗岩形成的主要“物源”与“热源”,揭示了稀有金属花岗岩岩浆-热液演化的成矿规律。该项目8篇代表性论文被SCI他引1400多次,研究成果在全球花岗岩成因及大陆地壳演化研究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入选国家技术发明奖的地质技术


一、矿井灾害源超深探测地质雷达装备及技术

主要完成人:

杨   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彭苏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许献磊(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郑   晶(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崔   凡(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白崇文(中矿华安能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二、深层油气藏靶向暂堵高导流多缝改造增产技术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

周福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李根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熊春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刘雄飞(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杨向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石   阳(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三、海相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精细描述、数值模拟及高效注水开发技术

主要完成人:

李  阳(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康志江(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王世星(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

姚  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鲁新便(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郑松青(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入选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地质项目和团队

一、一等奖:


1. J-210-1-01 涪陵大型海相页岩气田高效勘探开发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等

2. J-213-1-01 煤制油品/烯烃大型现代煤化工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张玉卓等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

3. J-210-1-02 南海高温高压钻完井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李中等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等



二、创新团队:

1. J-207-1-0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创新团队程国栋等

上一篇: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公益性地质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下一篇:山东4项任务、4项措施建设绿色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