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荒”的反思?
2017-12-18 08:51 来源:国土资源报 编辑:矿材网


寒冬岁末,“气荒”来袭。11月中旬以来,陕西、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区天然气供给告急。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地方急功近利、大搞一刀切的“煤改气”工作,虽然是助推“气荒”、导致群众挨冻过冬的直接原因,但其背后暴露出的,却是我国严峻的天然气发展形势。近年来,我国油气勘探开发投入大幅下降、天然气基础设施运营能力不足、市场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制约了气源多元化,削弱了供气能力。治本之策在于加快推进和深化油气体制改革,实现多气源充分供应,并寻找替代能源,加快地热等其他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做好有益补充。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北方采暖季大幕的拉开,是从几场愈演愈烈的“气荒”大战开始的。在进入供暖季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气荒”一词迅速蹿红大江南北,在寒冬岁末之际让人寒颤频出。人们不禁发问,我们的能源供应怎么了?


  重压之下,人们纷纷把矛头指向了正在全面推进的“煤改气”。业内专家明确指出,“煤改气”虽然是助推“气荒”、导致群众挨冻过冬的一个直接原因,但“煤改气”政策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面对《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第一阶段收官之年等政策压力,个别地方政府未实事求是地对“煤改气”的艰巨性进行科学评估,而是急功近利大搞一刀切,在气源没有着落、严冬来临的情况下,依然生硬地禁止燃煤供暖,强制推行以气代煤。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煤改气”所暴露出的问题,只是我国严峻的天然气发展形势的冰山一角。面对愈演愈烈的“气荒”困局,我们更应探寻事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找到解决的出路。


  “气荒”来势汹汹


  “气荒”一词最初“走红”于河北。保定新奥燃气有限公司今年在向各用户单位发布《关于限停供应天然气的通知》中称,自10月21日起,天然气供应资源将无增量。而在当地农村,部分小学因为校舍里没有暖气供暖,学生们只能搬到院子里晒太阳写作业,冷了靠跑步取暖。


  面对现实问题,河北省发展改革委决定启动全省天然气需求侧管理机制,于11月28日零时发出全省天然气供应橙色预警。这意味着河北天然气供应已严重紧张。


  与此同时,华北多地天然气供应也纷纷告急,限气停气风波愈演愈烈。数据统计,11月中旬以来,国内多个地区相继公布限气政策,缺气区域主要为陕西、河北、山东、河南等北方地区,天然气价格上调幅度约10%,个别地区上调幅度达15%。华北地区LNG价格已在8000元/吨以上,涨幅超过60%,个别厂商报价高达9400元/吨,创历史新高。


  在陕西,国内天然气的主产地,“气荒”却并不是新鲜事物。资料显示,去年11月15日至今年3月15日,陕西省天然气供气缺口超过1.6亿立方米,日最大缺口426万立方米,西安秦华燃气一度日均缺口达200万立方米。这期间,西安各种缺气情况频频出现:加气站排长龙、居民燃气灶打不着火、壁挂锅炉时断时续、采暖室温被限制在16℃~18℃之间等等,西安秦华燃气客服热线更是被打爆,高峰日接电话超过1.3万个。


  更让人揪心的是,陕西省今冬明春的天然气保障供给形势将更加严峻。据国家能源局西北监管局初步测算,受天然气使用自然增长及“煤改气”等因素影响,陕西今冬明春采暖季天然气供需缺口将超过6亿立方米,数倍于去年同期缺口。


  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地区,不少居民睡到半夜被冻醒。寒潮来临之时,数十个小区出现供暖不足、间歇性停暖现象。当地热力公司的回应是:今年冬季尽量以天然气为能源,不许燃煤供暖。当地因此每天面临近百万立方米的天然气缺口。


  在山东省临沂市,当地的出租车司机最近一个月都在“抢气”,的哥们不敢跑长途,担心跑远了找不到加气站。以前24小时供气的加气站有不少已经无气可加,而部分还有燃气的加气站也只在白天供气。


  各地“气荒”事件频发的背后,是我国天然气需求量大增和供给量不足之间的严酷现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天然气消费量预计超过2300亿立方米,增量超过330亿立方米,同比增幅达到17%。这个增量和增幅,相当于前5年年均增量的2倍以上,刷新了我国天然气消费增量的历史。


  而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上报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天然气总缺口超过113亿立方米,2021年缺口将超过300亿立方米。届时,用气高峰时段每天的缺口可能达到2亿立方米。


  为解燃眉之急,中央有关部门相继出手。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各省份召开告诫会稳定天然气市场之后,环境保护部近日下发特急文件,提出“进入供暖季,凡属没有完工的项目或地方,继续沿用过去的燃煤取暖方式或其他替代方式”。中石油等单位也宣布启动应急预案,多措并举增产增供天然气,最大限度化解多种因素影响造成的天然气供需失衡。


  潜力与危机并存并行


  “气荒”,似乎与我国天然气资源潜力巨大的实际情况格格不入。


  由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主导的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2015)结果显示,全国常规天然气(含致密气)地质资源量为90.3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为50.1万亿立方米;埋深4500米以浅页岩气地质资源量为121.8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为21.8万亿立方米;埋深2000米以浅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30.1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12.5万亿立方米。


  由国家能源局油气司、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油气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17)》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累计探明常规天然气(含致密气)地质储量11.7万亿立方米,累计产量1.4万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5.2万亿立方米;累计探明煤层气地质储量6928.3亿立方米,累计产量241.1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3344亿立方米;累计探明页岩气地质储量5441.3亿立方米,累计产量136.2亿立方米。另外,我国南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2017年试采成功,资源潜力巨大。


  除了巨大的资源潜力以外,我国的天然气供给、进口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也在稳步增长和进一步完善中。《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6年,国内天然气产量136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7%;进口天然气721亿立方米,占总消费量的35%,其中进口管道气和进口液化天然气分别同比增长7.6%和31%。


  在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建成投产天然气管道6.8万千米,干线官网总输气能力超过2800亿立方米/年;累计建成投产地下储气库18座,总工作气量64亿立方米;已投产液化天然气接收站13座,总接收能力5130万吨/年。


  但在如此庞大的资源潜力和供给保障能力面前,供给矛盾缘何依然十分突出?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潘继平认为,“气荒”并非新现象,在经历近十年的快速发展之后,我国天然气发展逐渐暴露出投入不足、资源品质下降、开发成本过高等诸多严峻问题。


  从勘探开发方面看,虽然2006年~2013年全国油气勘查开发投入持续增加,但“十二五”后期至今,受国际经济低迷、能源市场疲软,国内经济发展换挡、能源需求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我国油气勘探开发投入明显下降。统计显示,全国油气勘查投资从2013年最高值的786亿元,降到了2016年的528亿元,降幅达33%,且有38%的勘查区块投入未达到法定标准。而油气开发投入下降得则更为明显,从2013年峰值时的2876亿元下降到2016年的1333亿元,降幅高达54%。


  潘继平表示,低油价下勘探开发投入的持续大幅下降,特别是勘探投入和工作量的明显下降,直接危及油气发现和储量增加,进而影响油气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动摇国内油气生产与供应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从根本上危及我国能源安全。


  而从生产供给方面看,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我国局部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冬季“气荒”现象频现,与天然气增产乏力、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市场机制不健全等有着直接关系。


  近年来,我国天然气产量和进口量呈明显下降趋势。2014年我国天然气产量虽然增长了7.2%,但对比“十二五”前3年平均增长率却下降了4.2%。2015年更是出现了历史罕有的低速增长。今年1~9月,国内天然气产量虽然已经实现了大幅增加,同比增长10%以上,但供给依然赶不上强劲的需求。


  在基础建设方面,虽然成绩斐然,但对比才能发现薄弱所在。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每万平方千米陆地面积对应的管道里程约为70千米,仅相当于美国的12%。地下储气库虽然形成了64亿立方米的工作气量,但也仅占消费量的3.1%,远低于世界10%的平均水平。更为严峻的是,目前全国尚有超过20%的地级行政单位和约30%的县级行政单位并未接通管道气。


  此外,市场机制不健全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目前,天然气销售门站价格为政府基准定价,包括出厂价(进口采购气价)和管输费,但这种将两者绑定到一起的定价模式并不利于管网设施的第三方公平准入。同时,季节性气价和调峰价格还未全面推广,也就无法及时反映天然气价格与供需关系的变化。


  “我国天然气基础设施运营能力不足,特别是储气库建设严重滞后,导致季节性调峰能力严重不足。同时,基础设施未能实现第三方公平准入,不仅制约了天然气在全国范围的调配,更是制约了对境外天然气的进口利用,进而制约气源多元化,削弱了供气能力。”潘继平说道。


  油气体制改革是“治病良药”


  记者调查发现,“气荒”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油气体制改革整体滞后且不协调。上游勘探开发不力,中游管线高度垄断,从根本上制约了气源多元化,削弱了供气能力。在上中游垄断的情况下放开下游用气价格,只能加剧市场动荡。目前国产LNG价格创历史新高突破9000元/吨和前两年天然气卖不出去的困境便是例证。


  “因此,如要逐步减少甚至杜绝‘气荒’,就必须加快推进深化油气体制改革,实现多气源充分供应。这才是根本之策。” 潘继平表示。


  近年来,事关我国天然气改革的政策和举措密集出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提出了能源革命,要求通过体制改革、技术创新实现能源生产与消费的重大变革,强调以绿色低碳为方向,着力发展非煤能源,鼓励发展天然气。


  此后,国家相继出台《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系列纲领性文件、政策,以及页岩气、煤层气开发的直接财政补贴政策,鼓励天然气开发利用,并明确要求在2020年前达到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占比超过10%。


  在各地实践中,京津冀地区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具体措施,以财政补贴方式鼓励天然气利用,替代高污染的煤炭消费。此外,江苏、浙江等省份也相继出台支持天然气发展的政策规划等。


  从2016年开始,我国在天然气市场化改革方面更是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在加强规划、上游准入、管网改革、高效利用、市场化定价和市场监管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为油气行业体制改革方案的顺利出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上游领域,去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等部委和地方政府、石油企业共同努力,积极推进了长宁——威远、昭通、涪陵、川南等页岩气示范区(试验区)建设,深入探索页岩气勘查开采新机制和合作开发模式,加强科技公关,推进页岩气规模、商业化开发。


  同时,在探索开展页岩气勘查区块竞争出让新模式上,国土资源部委托贵州省政府组织拍卖出让安页1井所在的正安区块,加快推进正安区块页岩气勘查开采。除贵州外,其他省区也筛选了一批页岩气勘查区块,拟进行竞争出让。


  此外,国土资源部还委托山西省政府在该省行政区域内实施部分煤层气勘查开发审批登记,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激发市场活力,助力全省经济转型发展。对此,山西也积极落实相关要求,出台了有关配套政策,强化规范管理、加强监管、优化服务,取得了积极进展。


  潘继平认为,在上游,通过深入推进油气体制改革,建立现代油气资源勘查开采市场体系;完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政策,加大深水深层及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加强油气地质调查夯实资源基础,规划引导推进多种能源资源高效勘查开采等举措,是在经济环保条件下,千方百计增加国内天然气增储生产能力,增加国产气供应能力和规模的必然之举,更是解决“气荒”问题、增强国家能源安全的第一要务。


  在中游,实现天然气管网独立,落实天然气管网公平准入标准和规则,通过尽快实现天然气管道运输和销售业务分离;减少供气中间环节,加强输配价格监管;落实第三方公平准入;推进国内天然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包括跨省长距离管道和省级管网等措施,也是化解“气荒”之困的必由之路。


  潘继平表示,目前我国天然气面临的严峻形势是发展中的“瓶颈”,是短期的、阶段性困境,只要坚定信心、尊重规律,有关改革举措、政策及时得当,未来10~20年天然气有望继续获得更加合理的较快发展,成为我国竞争力更强、高效清洁的主力能源,真正成为我国能源发展从传统化石能源向新能源转型的必然桥梁和过渡能源。


  地热资源能否“雪中送炭”?


  在目前天然气开启“极限模式”、资源供给频频告急之时,可否另辟蹊径,破解“气荒”引发的供暖环保之困呢?地热资源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近年来,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不断调整,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与鼓励。作为一种新型清洁能源,地热资源正迎来迅猛发展的黄金时期。


  中国地质调查局“十二五”期间对我国336个地级市以上城市地热资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地热资源年可开采量达26亿吨标准煤,但目前实际开采量只有2100万吨标准煤,其中适宜供暖制冷的地热能年可开采量达7亿吨标准煤。


  若天然气供给不足,地热资源能否来补?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所长石建省指出,地热资源具有分布普遍、利用简便、可再生、清洁、绿色等禀赋,可以显著改善能源结构,缓解北方地区雾霾难题,为南方冬季供暖提供稳定能源,解决部分地区用电、用气短缺问题,促进东部发达地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等。


  说起地热资源,就不得不提到“雄县模式”。早在2009年8月,河北省雄县政府就与中国石化新星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经过4年多努力,雄县90%以上的供暖均采用地热能源,年替代标煤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2.5万吨,建成华北地区首座“无烟城”。国家能源局将这种开发利用地热的模式称为“雄县模式”。


  现如今,雄县已经成为雄安新区的一部分,而这座“无烟城”也一改传统燃煤方式供暖,依靠地热实现了供暖全覆盖。截至2016年,当地已经实现了地热供暖能力385万平方米,地热供暖覆盖了95%以上的城区,惠及人口近8.9万人,城区居民供暖支出年可节约1500余万元。


  业内专家指出,供暖环保之困的另一条出路在于调整能源结构,加大清洁能源的供暖热源比例。当前,我国电力、天然气等能源都存在供给缺口,但地热资源丰富却开发不足,地热供暖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可为探索清洁供暖带来新路径。


  今年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土资源部联合印发《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计划“十三五”时期,我国新增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11亿平方米。但记者调查发现,虽然地热资源在破解“气荒”之困上具有明显优势,也具备了大面积推广的初步条件,但是其在开发利用上还存在诸多待解问题。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副主任吴爱民以京津冀地区为例,指出当下地热开发利用存在的四个问题:一是虽然目前国土资源部、京津冀三省市、中科院、中石化、中石油等部门单位在京津冀开展了大量地热勘查开发研究工作,但探测深度有限、整体性系统性较差,参数获取不够完整;二是虽然现在形成了“雄县模式”等先进经验,但采灌均衡条件的地热可持续利用评价与开发技术尚未突破,多数地热开采区存在水压下降、水位下降、水温下降现象;三是对深层地热勘查开发技术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尚未形成先进的成套技术;四是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成效显著,但没有解决好浅层地热能利用与地下空间开发之间的矛盾。


  此外,也有专家表示,地方政府对地热供暖的认识不足、对地热开发企业的支持引导力度不够、缺少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等,也成为掣肘地热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的门槛。对此,加强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对全国地热资源的勘查,指导各地有序集约开发地热;加强对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的扶持政策;出台行业标准,严格行业准入,加强对行业发展的规范监管等措施,则成为重要一环。(作者:薛亮)


上一篇:煤作为我国能源大头,不能简单一弃了之

下一篇:盘点:2017年陶瓷行业十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