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煤炭去产能均超额完成全年目标,十三五去产能或提前收官
2017年我国钢铁、煤炭、煤电行业去产能均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这意味着,前两年全国退出煤炭、钢铁产能已分别超过4.4亿吨和1.15亿吨,逼近“十三五”目标上限,2018年有望完成或提前完成去产能任务。
其中指出:
但值得注意的是,去产能还面临着部分地区供给不平衡、职工安置难度大、僵尸企业及资产债务处置困难等系列问题。在此之下,2018年将是成果巩固期,防止产能反弹的同时,提高供给质量成为主攻方向,将实施新的产能置换政策,资产、债务处置具体政策措施也在拟定中。此外,伴随高盈利延续和资产及债务处置的加速,明年去杠杆的力度将全面超过今年。
2016年2月,国务院先后发布关于钢铁行业、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一场声势浩大的去产能战役正式打响。其中,2016年的目标为2.5亿吨,最后实际完成2.9亿吨,而2017年要退出1.5亿吨以上,到10月已经提前完成,目前来看实际完成数量也将高于目标值。
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介绍,今年底,全国煤矿数量将从2015年的1.08万处进一步减少到7000处左右。我国于2016年提出的用3年至5年时间,煤炭产能再退出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的任务有望在2018年基本完成,或有可能提前完成。
工信部原材料司钢铁处处长徐文立表示,2017年是钢铁去产能的攻坚之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目标是钢铁去产能5000万吨,目前已经超额完成,而去年完成了6500万吨的钢铁去产能。“十三五”的前两年,钢铁完成去产能已超过1.15亿吨,而“十三五”期间钢铁去产能的总体目标是1亿-1.5亿吨,距离上限目标还剩几千万吨的规模。
而今年才加入国家去产能序列的煤电,计划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5000万千瓦以上。前三季度,全国已淘汰关停落后煤电机组约240万千瓦,加上停缓建产能,完成了全年目标。
2017年我国钢铁、煤炭、煤电行业去产能均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 不过,去产能还面临一些挑战。据了解,随着关闭退出落后产能,煤炭产业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原煤生产逐步向资源条件好、竞争能力强的地区集中,部分地区供给不平衡的问题开始显现,对资源品种、运力配置提出新的挑战。“全国煤炭产能过剩与区域供给不足的矛盾不容忽视。”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姜智敏介绍说。
南华期货研究所研究报告认为,未来煤炭行业提高供给质量将成主攻方向。今后一段时间将是“煤炭产能有增有去,先进产能有序增,落后产能有序去”的格局。在结构性去产能格局下,动力煤价格或将维持高位或窄幅震荡,再次出现大涨大跌的可能性较低。《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事实上,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在各方的协调下,煤炭的减量置换政策力度加大,预计2018年将进一步加码。
钢铁去产能也有类似情况。徐文立表示,2018年要继续做好钢铁去产能工作,精准施策,抓好重点地区的去产能,巩固好取缔“地条钢”的成果,严控新增产能,防止产能反弹。此外,人员安置和债务处理的问题也将是明年的重点。姜智敏表示,煤矿所在地多为产业单一,可转产项目少,社会吸纳剩余劳动力弱,国有企业去产能职工安置多以内部转岗为主,通过创新创业渠道解决职工再就业的比例还有待提高。同时,煤矿移交任务重,涉及多方利益,推进难度大,推进进度缓慢。此外,一些地方由于“僵尸企业”成因复杂、历史遗留问题多,处置难度大,主动处置的积极性不高。资产债务方面的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
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银监会拟定了去产能中债权债务处置意见,对债转股、破产清算、债务重组等提出了一些要求,目前仍在征求意见和讨论中。而财政部也酝酿出台涉及去产能中资产处置的相关文件。
徐文立也透露,2018年工信部、发改委和相关单位将总结和推广各地区在职工安置、转型升级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切实做好职工安置和债务处置的工作,确保社会稳定,防范金融风险。
兴业研究分析师秦源认为,随着破产重整、僵尸企业处置的案例增多,经验累积,预计2018年钢铁行业去杠杆的力度将全面超过2017年。
煤炭将由去产能转向优化产能
今年以来,随着去产能工作稳步推进,我国煤炭市场供需基本平衡,经济运行质量提高,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行业整体效益稳步回升。从工作进度看,煤炭去产能任务有望在2018年基本完成或提前完成。但是,当前煤炭行业相对落后产能依然较多,结构性去产能任务艰巨,全面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将成为煤炭行业接下来去产能、促发展的主基调。
2016年以来,我国30万吨及以下小煤矿数量减少近一半。到今年底,全国煤矿数量将从2015年的1.08万处进一步减少到7000处左右。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化解淘汰过剩落后产能8亿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调节局局长赵辰昕指出,从总量上看,去产能任务有望在2018年基本完成或提前完成,但煤炭行业相对落后产能仍然较多,结构性去产能任务依然艰巨。“我们必须逐步以总量性去产能为主转向结构性优产能为主,从以退为主转向进退并重,通过先进产能有序地增,实现落后产能尽快地退,既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又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转向结构性优产能
当前,全国30万吨及以下小煤矿仍有约3500处,产能约为5亿吨,这些煤矿产量占全部产量的10%左右,安全事故占比却在50%以上。在全部煤炭生产能力中,达到一级安全质量的标准化煤矿只有18亿吨,不到有效在产产能的一半。
赵辰昕认为,今后一个时期将是煤炭先进产能有序增、落后产能有序去的格局。全面提高煤炭供给体系质量,核心是全面提高安全、清洁、现代化、低成本和稳定供给水平。
为实现这一转变,我国将加快退出安全保障程度低、风险大的煤矿,加快退出落后产能煤矿,提高安全供给水平。严格控制劣质煤的开发、进口和使用,推进绿色开采、洗选加工,促进高效转化和清洁利用,提高清洁供给水平。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升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现代化供给水平。退出开采成本过高的煤矿,降低企业过高的负债率和过高的财务成本,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低成本供给水平。
“我们还必须增强产能弹性,增加调峰产能和应急储备产能,保持总量结构动态平衡、价格处于合理区间,为清洁能源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和支撑;同时,优化产业链布局,加快煤炭调入地区储运中心建设,提高稳定供给水平。”赵辰昕还指出,全面提高煤炭供给体系质量,最重要的是所有企业都要重视安全生产、依法依规和诚实守信。
保持总量动态平衡
今年以来,我国煤炭市场供需保持总体平衡,随着促进优质产能释放、提升煤炭运输能力等措施的落实,煤炭的产量、运量和库存量均明显增加。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规模以上企业生产煤炭28.5亿吨,同比增加1.3亿吨,增长4.8%。铁路累计运煤17.9亿吨,同比增长16.6%。截至11月20日,秦皇岛港存煤701万吨,同比增长14.3%;全国统调电厂存煤1.17亿吨,可用25天。
值得注意的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特别是历史积累的违法违规问题制约了产能释放,局部地区出现煤炭供应偏紧、价格波动情况。在赵辰昕看来,供给体系质量的内涵是多方面的,稳定供给则是供给质量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标志是总量动态平衡、品种动态优化、价格合理稳定、供需有序衔接。
记者了解到,近两年来累计化解过剩产能超5亿吨,目前全国煤矿总规模52亿吨左右,扣除基建和技改煤矿,有效产能在40亿吨以上,加上明年新投产煤矿和一定数量的净进口,实现供需总体平衡是有保障的。因此,2018年煤炭供给总体充裕,将为煤价处于合理区间提供良好基础。
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已建立了增减挂钩指标交易制度、最高和最低库存制度、调峰和应急储备产能制度、特殊情况下的减量化生产制度等一系列长效机制,能够有效确保煤价处于合理区间。有关部门也在鼓励煤炭市场各方早签、多签、签实中长期合同,供需双方努力构建长期、稳定、诚信、高效的合作关系,以全面提高供给体系质量。
根据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对2017年中长期合同签约履约信用数据采集情况,不管是煤炭企业还是下游企业都支持中长期合同制度,履约率超过90%。目前的主要问题是部分企业签约率偏低以及部分合同质量不高,有量无价,不利于执行。
赵辰昕表示,合同一经签订必须严格履行,中长期合同履约率应不低于90%。2018年将继续开展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合同履约信用数据采集工作,并纳入信用记录。对今年签约履约不够好的企业要约谈,问题突出的要内部通报,明年签约履约情况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并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
科学有序推进去产能
目前,煤炭去产能任务越往后推进难度越大。煤炭行业集中度偏低、落后产能多的特点决定了去产能总量任务完成后,还要持续推进结构性去产能、结构性优产能。
赵辰昕指出,在今后一段时间,要更加突出市场化法治化去产能,严格执行产能退出标准,坚决退出长期停产停建、连年亏损、资不抵债以及没有生存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僵尸企业”,坚决退出违法违规和不达标的煤矿,加快退出安全保障程度低、风险大的煤矿,加快退出9万吨及以下的小型煤矿,分类处置和有序退出开采范围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重叠的煤矿。同时,加快优质产能建设项目竣工达产,合理增加煤炭有效供给。统筹推进煤炭去产能、保供应与稳价格工作,实现煤炭供需动态平衡。
“煤炭行业以至整个能源领域,一定要结合去产能,加快构建长效机制。”赵辰昕说。首先,要建立常态化的增减挂钩减量置换指标交易制度。今后任何形式的煤炭新增产能都需要购买指标,购买指标的内容、数量、比例会动态调整,但增减挂钩购买指标的大政策将长期坚持。其次,要建立长效的中长期合同制度,这一制度将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尊重企业自主协商,政府将加强引导,提供运力等环境保障,重点是加强信用监管。再次,要建立长效的最低与最高库存制度,以及调峰产能和应急储备产能制度。
记者了解到,有关部门将研究建立以常态化调峰产能为基础、应急性调峰产能和应急储备产能为补充的调峰产能体系,不断增强煤炭产能调节弹性,既做到能源供应能力适度超前,不出现供应紧张问题;又做到价格不跌出合理区间,不引发行业恶性无序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