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质科技创新项目6大成果进展
2017-12-08 08:58 来源:国土资源报 编辑:矿材网

 记者从12月7日召开的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成立挂牌仪式暨学术研讨会上了解到,西南地质科技创新目前已经取得了六大方面的成果进展。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西南地区投入经费近40亿元,拉动地方、企业投入近60亿元,开展了能源矿产、固体矿产、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土地质量等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在地质科技理论创新、技术方法创新、成果应用等方面取得一批具有宏观影响力的成果,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与重大工程建设、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实现了川东高陡构造带新区、新领域页岩气资源调查突破,开拓了川东高陡构造带页岩气勘探新领域。

 二是评价超大型、大型矿产地32处,新增铜资源量4082万吨、铅锌2630万吨、锰5亿吨、铁65.7亿吨、金1074吨,为形成西南地区大型资源接续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钒钛三稀资源综合利用与研发20多项创新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低品位黏土钒矿“加药擦洗~磁选”富集工艺等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钛磁铁矿“阶磨~阶选”“梯次磁选”等新技术居国内领先地位,服务矿山建设及开发成效显著。

 四是提出了罗平生物群是三叠纪海洋生态系统全面复苏和三叠纪生物大辐射最典型的代表等原创性认识,有力支撑了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国土资源部罗平生物群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建设与发展。

 五是实施的乌蒙山片区脱贫攻坚地质调查工作探索形成了地质调查基础先行、示范引领,拉动各方联动、助力地方产业发展的“地质调查+”特色扶贫之路,助推近50万人脱贫,惠及片区200多万人。

 六是自主研发了一批国家级地质灾害调查及防治技术产品,有效服务国家战略决策和经济建设发展需要。(首席记者  王少勇 赵  蕾)

上一篇:全国6省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进展情况

下一篇:全国首次海洋经济调查工作进入清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