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长达四年的价格调整后,煤炭“黄金十年”一词几乎快被淡忘。
在这四年中,在供需两端之间求生的煤炭贸易商们,日子过得更加煎熬。近期,上证报记者随郑州商品交易所对多家煤炭贸易商实地调研发现,传统煤炭贸易商已经历了一次大洗牌,90%的企业在这个周期中难以为继。
自2012年动力煤价格不断下挫以来,煤炭严重供过于求,煤炭贸易商更是背负着沉重的资金压力,难以周转。
有分析师早前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煤炭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格局已定,过去十年煤炭行业各种粗放的赚钱模式将不复存在。煤炭直销成为最新的发展趋势,这意味着传统煤炭贸易商将丢掉饭碗。
来自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受市场以及煤炭行业脱困措施等因素影响,近3年煤炭贸易商排名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在行业处境极为艰难的2015年,从事进口动力煤(含褐煤)业务的进口商已降至130家,到今年可能已不足百家。而在2014年,同类型企业尚存340家。在煤价顶峰时期,国内大小煤炭贸易商数量超过800家。
“如果煤炭行业没有出现产能严重过剩,也就没有煤炭电商平台发展的机会。”分析师说。
目前,煤炭贸易利润已从过去的数百元缩水至个位数,稍有不慎还可能造成库存。从追求利益最大化到维持生存,煤炭产业链企业必须及时调整发展战略。
一位煤炭行业专家表示,所谓的煤炭供应链管理创新,构建产业生态圈,较大程度建立在利用期货工具的基础上。
分析师还告诉记者,过去几年煤炭价格单边快速下跌,银行对煤炭行业收紧贷款,行业资金普遍紧绷,能否利用好期货工具或决定煤炭贸易商的生死。
“煤炭产业链上的大多数企业至今仍很传统,对于期货工具并不熟悉。还有一些企业受制于国企身份限制,无法直接参与到期货市场中。这也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分析师表示,通过期货点价模式,该机构可以代替相关企业进行期货操作,并以贸易形式让企业分享到利润。与此同时,还帮助煤炭生产企业盘活了库存。
记者还了解到,部分煤炭企业也在运用期货工具。大型煤炭生产企业伊泰集团期货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操作动力煤期货判断价格方向,可以对库存进行及时调整,同时也对上下游电力、水泥、钢铁行业,较以前有更深入了解。由于生产量远大于套保量,对于煤炭企业而言,做大量套保并不成立。但今年行业形势突变,动力煤价格止跌企稳,公司不排除买入期货合约进行保值,建立虚拟库存。
伊泰集团还在积极尝试期转现。去年,该公司曾与下游大客户成功完成了协议平仓、配对交货操作。由此,伊泰减少了煤价下跌带来的损失,对方电厂也获得了价格较低且品质可靠的电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