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简介
何知礼生于1932年,四川高县人,著名矿物学家。1955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地质系。自然界化学成因包体发现者,中国包体矿物学奠基人之一、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自然科学院名誉院士、国际矿产资源科学院院士、国际矿产资源科学院院士。出版专著有《矿相学》、《包体矿物学》。
二、生平与贡献
1932年 出生于四川高县;
1952~1955年 就读于重庆大学地质系;
1955年 在北京冶金部(原重工业部)地质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近20年;
1974年 调往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任教至今;
1977年 他首次发现自然界有化学成因包体;
1979年 出版国内第一部长达45万字的《包体矿物学》专著,荣获冶金部科技奖;
1999年10月19日 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温压地球化学(又称包体矿物学)大会上荣获最高奖——耶尔马可夫金质奖章。
何知礼的主要贡献:
1.自然界化学成因包体发现者,中国包体矿物学奠基人之一;
2.独家提出新的包体分类和区分正常与异常包体标态,扩大了研究领域,被推崇为弥补了世界包体分类之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修改与补充了包体矿物学的某些基础理论;
3.发展了包体矿物学。
三、轶事
求学两三事
据何知礼回忆,重大的教学质量很高,虽然十年当中换了三个系主任,但三个系主任在世界科学之林都可以说是站得住脚的。最大的三个教授,都亲自上课,亲自写教材,亲自带同学上山,这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这样的老师的带领下,重大的学生自然也不会差,毕业以后,确实有些人为国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除了教学质量,重大的校风也很好的。早起锻炼的时候,生活干事或者体育干事把口哨一吹:同学们,起来,为革命锻炼了,都起来了,大家就都起床了。何知礼考上重庆大学之后,正赶上三反五反的运动,被抽调到当时的工作队管资料。然而运动还没结束,何知礼就得了胃溃疡,医生几次建议他从力学院转系到工学院。几番考虑过后,何知礼决定不转系,专心学习地质学,干一行爱一行。何知礼自己也总结道:“在这几十年当中啊,我从来就没有说是不喜欢地质。确实我感到,地质里面仅仅是一个小的分支科学,也许我们耗尽毕生精力,而且还得特别努力,也许还能在这方面做点成果出来。”
金秋结硕果
1965年,何知礼把当时国际上一种研究矿物的一种方法——爆裂法引进到国内来,并且自己亲自设计和组装了一台仪器,用来研究找矿,第一台自动化的仪器就是他组装设计的,成为在中国采用这个方法来找矿的第一人。1977年,何知礼发现了自然界化学成因的包体,所谓包体,就是矿物和宝石中的“外来物质”,学界把包体比喻为破解地壳深部的密码,在地质学上和矿产学上把包体称作成矿密码。它的原理不仅可以应用于地质学,还可以应用在其它相似的学科里,比如炼钢学、制糖学、医药学等都可以利用这个东西。国内过去对于流体包体的研究起源于5、60年代末期,称作流体包体研究,这些研究多数散发在杂志上,何知礼把它们归纳成了一本《包体矿物学》,后来获得了冶金部科技奖,成为至今仍为获得该奖的唯一中国科学家。1986年,何知礼担任了中国驻成矿流体包体委员会的代表,1992年负责主持国际金矿流体包体研究找矿学术讨论会。1996年9月,何知礼被授予乌孜别克斯坦自然科学院外界院士,次年四月又被选为国际矿产资源院士。
何知礼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母校的严格培养和党和人民的教导,总结起自己的成功,他这样说:“讲的成材要怎样的努力,应该有比较崇高的理想,应该有远大的目标,应该有钢铁般的意志,应该有不屈不饶的决心。”
诗词谢故乡
何知礼博学多才,业余喜爱诗词和金石,尤其爱读李白、杜甫、苏轼、陆游和岳飞等名家作品。他公开刊发诗词数十首。1987年,他应邀回乡,受到家乡人民的热情欢迎和接待。他饱含深情地赋诗一首:“桃李芬芳天下春,花开时节忆山城。长江绿水深干丈,不及园丁一片心。”用以答谢故乡人民和老师的养育之恩。当母校高县中学邀请他题词时,他欣然题写了“三十五年如一梦,故乡成就堪惊的!”他离开高县,故乡人民为他送行时,他眼含热泪,依依不舍,正所谓“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对故乡充满了眷恋之情。何知礼还接受家乡人民的聘请,担任宜宾市科技顾问团顾问,为家乡建设和山区人民脱贫致富提出合理化建议。他多次为家乡人民作科教兴县的报告,并倡导在家乡创办了一所农职中学校,为科技兴农培养人才。他还应邀先后在北京、成都、重庆、宜宾、高县等地的一些大学、中学作报告,鼓励学生刻苦攻读、学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